一種剎車鉗的複合塗層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06:37:51 1
一種剎車鉗的複合塗層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剎車鉗的複合塗層,具有由鐵質材料製成的底層,所述底層上具有滲硼層,所述滲硼層上設置有PVD/PAVCD塗層,並且在該塗層之上具有防腐蝕層;所述PVD/PAVCD塗層具有孔隙,所述防腐蝕層伸入到孔隙之中並同滲硼層相接觸;在所述防腐蝕層之上再形成PVD/PAVCD塗層。
【專利說明】一種剎車鉗的複合塗層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金屬表面處理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剎車鉗耐磨損且抗腐蝕的複合塗層。
【背景技術】
[0002]為了保護承受摩擦的構件免於磨損,特別是汽車剎車鉗這種高磨損部件,現技術一般通過採用塗層方式,特別是在沒有潤滑狀態下有相對運動的材料中,藉助於防磨損與防腐蝕層的應用越來越重要。
[0003]現有各種方法有針對性地改善摩擦特性,但這些方法無法實現更好的耐腐蝕效果,而依現有技術提供的防腐蝕層又不具有足夠的摩擦特性如耐磨損度。現公知的防磨損採用PVD (物理氣相沉積)或PAVCD (等離子體輔助化學氣相沉積)來塗覆,該方法的耐磨損效果良好但抗腐蝕性能不足,為了防腐蝕,公知的技術是以電鍍或化學或自催化方式來塗保護層,但該保護層的耐磨損性能很低。
[0004]為了解決即防腐蝕又耐磨損的保護方式,現有技術提出了複合層理論,即先在構件底層上塗覆防腐蝕層後再塗覆PVD或PAVCD層,或是先在構件底層上先塗覆PVD或PAVCD層然後再塗覆防腐蝕層。這種複合層方式雖然在某些方面能夠同時解決耐磨損和抗腐蝕問題,但若抗腐蝕層在上則無法解決耐磨損問題,若耐磨損層在上則當出現運動傷害時,反而會加速構件的腐蝕。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改進現有的耐摩擦且抗腐蝕的複合層體系,以實現該複合層即具有好的摩擦特性又具有好的防腐蝕特性,並且工藝簡單。
[0006]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7]—種剎車鉗的複合塗層,具有由鐵質材料製成的底層,在所述底層上設置有滲硼層,在所述滲硼層上設置有PVD/PAVCD塗層,並且在該塗層之上具有防腐蝕層;所述PVD/PAVCD塗層具有孔隙,所述防腐蝕層伸入到孔隙之中並同底層相接觸;在所述防腐蝕層之上再形成PVD/PAVCD塗層。
[0008]所述防腐蝕層即具有共價化合物屬性,又具有離子化合物或金屬化合物屬性。
[0009]所述最外層PVD/PAV⑶塗層的厚度為內層的PVD/PAV⑶塗層厚度的1/3-1/2。
[0010]所述防腐蝕層為具有電鍍的、化學的或自催化的塗層。
[0011]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2]在保證耐磨損性能的同時,提供了抗腐蝕性能,並且通過在底層設置有滲硼層,提高了底層的硬度,並且抗腐蝕性能不直接面對摩擦層,提高了耐腐蝕性。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以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一種剎車鉗的複合塗層,具有由鐵質材料製成的底層,在所述底層上設置有滲硼層,在所述滲硼層上設置有PVD/PAVCD塗層,並且在該塗層之上具有防腐蝕層;所述PVD/PAVCD塗層具有孔隙,所述防腐蝕層伸入到孔隙之中並同底層相接觸;在所述防腐蝕層之上再形成PVD/PAV⑶塗層。
[0014]所述防腐蝕層即具有共價化合物屬性,又具有離子化合物或金屬化合物屬性。
[0015]所述最外層PVD/PAV⑶塗層的厚度為內層的PVD/PAV⑶塗層厚度的1/3-1/2。
[0016]所述防腐蝕層為具有電鍍的、化學的或自催化的塗層。
[0017]所述剎車鉗的複合塗層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8]I)、提供由鐵質材料製成的底層;在所述底層上設置有滲硼層;在本申請中,滲硼層的加工技術為離子鍍結構,而且加工技術為現有技術;
[0019]2)、將PVD/PAV⑶塗層塗覆到所述滲硼層上;
[0020]3)、將電鍍的、化學的或自催化的防腐蝕塗層塗覆到所述PVD/PAVCD塗層上;
[0021 ] 4)、再將一 PVD/PAV⑶塗層塗覆於3)塗層之上。
【權利要求】
1.一種剎車鉗的複合塗層,具有由鐵質材料製成的底層,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底層上設置有滲硼層,在所述滲硼層上設置有PVD/PAVCD塗層,並且在該塗層之上具有防腐蝕層;所述PVD/PAVCD塗層具有孔隙,所述防腐蝕層伸入到孔隙之中並同底層相接觸;在所述防腐蝕層之上再形成PVD/PAV⑶塗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剎車鉗的複合塗層,其特徵在於:所述防腐蝕層即具有共價化合物屬性,又具有離子化合物或金屬化合物屬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剎車鉗的複合塗層,其特徵在於:所述最外層PVD/PAVCD塗層的厚度為內層的PVD/PAVCD塗層厚度的1/3-1/2。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剎車鉗的複合塗層,其特徵在於:所述防腐蝕層為具有電鍍的、化學的或自催化的塗層。
【文檔編號】C23C28/00GK104313577SQ201410543396
【公開日】2015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4日
【發明者】包惠芳 申請人:包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