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臉是什麼劇種的絕活(變臉曹操)
2023-04-29 14:47:51 1
川劇有個「變臉」特技,演員抹一下臉,轉一下頭,就能變換臉譜,觀眾先是驚愕,繼而爆發喝彩。
今天提筆寫曹操,竟也有這種「變臉」的觀感,不過不是曹操自己變臉,而是他被後人變臉。
他從東漢末年走來,歷經1800餘年,已被變了N次臉,有「平復亂世的英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還有「超世之傑」、「逆賊奸雄」……
一會兒被捧上了天,一會兒被踩下了地,似乎每個時代都在演繹著不同的曹操,以至有人稱曹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
上小學時看過一本連環畫,畫的是曹操逃難時投奔朋友家,忽聞磨刀聲,以為有人要殺他,衝出屋舉刀就砍,砍完之後方發現人家磨刀是為了殺豬款待自己。逃走途中遇見朋友,這老漢正背著酒葫蘆屁顛屁顛地往家趕呢,看見曹操便興衝衝地招呼他回家喝一杯,曹操又是舉刀便砍。
這連環畫故事著實把當年的小朋友嚇著了,直到今天,這本小人書上的驚恐畫面猶在眼前。後來又讀了《三國演義》,看到了京劇舞臺上的白臉曹操,由此,曹操是壞人、奸賊的印象便坐得實實的。
文革之後,可讀物多了起來,讀到了曹操一些氣勢磅礴,格局恢弘的詩,驚嘆他既有詩人的浪漫又有政治家的氣魄,詩中那渴望成就一番大業的魏武風骨和慷慨蒼涼,包含著一種讓人抬頭仰望的英雄氣概。心中開始存疑:這樣的人怎麼會是惡人、奸賊?
又讀到了包括魯迅和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對曹操的一些正面評價,心裡那個「很壞」的曹操形象便開始瓦解。
魯迅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毛澤東對曹操的肯定更是發人深思。他說:「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眾說紛紜,真實的曹操到底是個什麼樣?為什麼歷史要給他變換這麼多臉譜?

「 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適)。」
從漢唐到北宋,對曹操的評價一直是正面的,史書《三國志》稱曹操是一個用武力平復亂世的英雄。但從南宋開始,評價就發生了變化,因為推崇儒術、中庸、慎獨的理學在南宋佔了主導,曹操的法家治理,唯才是舉被視為大逆不道。到了明朝,推出了一部《三國演義》,更是把曹操演繹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清朝乾隆一錘定音,稱曹操為「篡逆」,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清朝還把《三國演義》搬上京劇舞臺,給曹操戴上了白色臉譜。白色,代表陰險、兇殘、狡詐,曹操就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白臉奸賊。進入民國的五四運動,又開始為曹操翻案,因為五四運動的主題是反封建,提倡百家爭鳴。
「引古」是為了「開今」。也因此,便可以理解為什麼每一個時代都會演繹出一個體現時代意志的曹操。
只是有些演繹過了份失了真,讓曹操背了一些不該背的黑鍋。那個把朋友一家滅門的慘案,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曹操)「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這裡的「悽愴曰」,寫出了曹操人性的一面,錯殺了人,很難過;在「悽愴」中說出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似有「怎奈人已死,也只能這樣了」的慰己之意。但在《三國演義》中,很重要的「悽愴曰」被拿掉,還添加了幾個字,變成了「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麼一改,曹操就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殺氣騰騰自私邪惡的奸雄。天下人看到這麼一張臉譜,豈有不恨之理?
曹操這麼被演繹被變臉,與他自身性格的複雜,形象的多面也不無關係。縱觀歷史人物,沒有哪個像曹操這麼複雜這麼具有爭議,既狡猾奸詐又坦率本色,既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學者易中天將其歸納為: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概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不管是哪種面孔哪種性格,到了曹操這裡都能統一於一身,歸於真實,足可見他的能量與過人之處。在曹操身上,好人與壞人的標籤統統失效,評價曹操,如果只看到一個面,就是盲人摸象。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三國是一個動亂的時代,苦難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曹操作為平復亂世的一代梟雄,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奸詐與可愛,他的文韜與武略,他的成功與失敗,他的多面性情與坦蕩真誠,都蘊含著獨特的用人之道、為帥之道、為人之道,值得後人去評說去研判。
一般說來,歷史人物都有三個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歷史形象是正史記載的形象,是史學家主張的形象,相對來說準確一些。要想了解真實的曹操,說簡單也簡單,就去讀一下正史《三國志》。如魯迅所說:「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戲,都不是觀察曹操的正確方法,靠得住的當然還是史書。」
說來慚愧,既使我今天弄明白了這個理兒,也沒有靜下心來去讀一讀《三國志》,也猜測認真讀過的人不會太多。因為正史講究求實,嚴謹,讀起來比較枯燥,不象讀《三國演義》那麼鮮活生動,那麼粘人眼球。
都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但如果你讀的史和人是杜撰的,或是摻雜了水份和虛假成分,那就與「知興替」和「明得失」南轅北轍,相去甚遠了。
惟願曹操的「被變臉」能給我們提個醒,推動我們去認真讀書,正確讀書,在品讀經典中學會觀察與思考,避開那些情緒化功利性的社會評判,讓自己接近真相,知興替,明得失。
謝謝您的閱讀
採用了網圖,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