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匏安尋路(分別相視莫潸然)
2023-04-19 08:01:37 2
楊匏安尋路?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1927年,黨的五大成立了中央監察委員會,楊匏安當選為中央監委委員,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楊匏安尋路?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楊匏安尋路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1927年,黨的五大成立了中央監察委員會,楊匏安當選為中央監委委員。
楊匏安自幼勤奮好學,愛好詩詞書法,少年時「謬以詩文詞見稱朋舊」,他崇敬嶽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經常吟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詩句。多年後,在他犧牲前夕,他也作了一首絕命詩《示難友》,其光明磊落、慷慨激昂,不負平生志向。
那是在1931年7月,因叛徒告密,楊匏安等16名共產黨員被捕。由於楊匏安曾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擔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社會影響較大,蔣介石連寫兩封勸降信,都被楊匏安撕毀,蔣介石直接打電話到獄中,被楊匏安摔掉話筒,蔣介石几次派人勸降甚至親自出面,他絲毫不為所動。楊匏安坦然道:「我從參加革命起,早就置生死於度外了。死可以,變節不行!」
楊匏安自知死亡已經逼近,在就義之前,他寫下了一首詩《示難友》:「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知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從茲分手別,相視莫潸然。」這首五律嚴謹工整,充滿豪情,讓人看到一位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傲骨與風採。
首聯交代當前的處境,自己即將登上囚車前往刑場了,但壯志勃發、激昂欲歌,堅持革命氣節是最重要的,對黨忠誠是共產黨員的生命線,誰要成為了可恥的叛徒,必將受到紀律的嚴懲。楊匏安的「登車去」,令人不禁想到東漢範滂的登車之志,範滂受命到災區冀州巡行時,昂然出門,登上馬車,手執韁繩,「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而如今,楊匏安登車雖是赴死,其澄清天下之志卻是別無二樣。
頷聯,楊匏安從首聯延伸開去,湧動在胸中的,是那股永恆不滅的浩然正氣,肉體生命不值得為之留戀,自己為信仰獻身,死而無憾,但是未竟的事業終究不能參與了,如今大敵當前,形勢不容樂觀,需要的是每一名共產黨員堅定不移跟黨走,咬緊牙關過重關。
頸聯,楊匏安連用了兩個典故。東漢張儉因揭發抨擊權貴,遭人報復,不得不流亡,時人慕其名節,紛紛冒著風險去接納救濟;南北朝時的褚淵為宋明帝所信任,但他卻出賣幼主投靠蕭道成,被世人所譏諷。前者因主持正義受人尊重,後者因背叛失節被人鄙夷,所以,任何時代、任何人都切莫成了軟骨頭而遺臭萬年。
尾聯又回到眼下,這次告別是永別,不要以傷心的淚水來送別,或許可效仿李白一樣,「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他堅信,革命的事業是光明的,誰也阻止不了馬克思主義的浪潮,誰也抵擋不住人民群眾覺醒的力量,雖然他即將犧牲,但用此詩勉勵難友,只要保全氣節,勇於鬥爭,我們的隊伍必將越來越壯大,越來越有戰鬥力,革命的後來人一定會取得最終勝利。
1931年8月上旬的一天晚上,楊匏安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槍殺在淞滬警備司令部內的荒地上,時年35歲。(張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