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往成功的十大方法(如何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出類拔萃)
2023-04-19 01:41:43 1
許多年前,我從貝塔斯曼書友會訂購了一本書,書名是——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我還記得自己對那本書的期待,它戳中了你內心深處的什麼呢?
《如何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出類拔萃——理想人生實現指南》,誰會不想讀這樣的書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出類拔萃」、「理想人生」,這些現代人的嚮往或許就是被戳中的點吧。我們多多少少讀了那麼多書,當然心中早有答案,但是,還是忍不住想去看看,別人是怎樣想的。即便是作者搬出了25位大師的人生軌跡來告訴我們,我們也總是會知道,或許有一盞燈被點亮,但是路總是要自己走的。
這本書是暢銷書《權力的48條法則》的作者羅伯特•格林的作品,曾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對我來講,比起期望它來告訴我怎麼做,更有意義的是,從25位大師的人生軌跡中,找到對於自己人生的點點啟發。對,假如以故事書的打開方式來看,或許可能會不一樣。
1關於精通力
書名已經把人生的意義解釋得很好了。如果說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太過於宏大,那麼似乎沒有人會反對,一個實現了自我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人類的情感才是最複雜的,一個人的人生總是被各種欲望填滿,我們從最單純和樸素的願望出發,健康、財富、權力、地位、美貌、價值等等一系列人們終其一生所追逐的,天花板就是自我實現。馬斯洛已經把人的需求講得很明白了。說白了,我們這一生,能夠找到一件自己認定的想做的事情,有足夠的熱愛,深耕其中,直至精通,已經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在此,書中便提到了一個詞「精通力」。
書中將其稱為——是一種能更好地掌握現實、他人及自我的能力。也就是說,在通往精通的道路上,或許有一種極為相似的程序或者模式,讓普通人也可以複製粘貼,這便是走向自己理想人生的法則。
而至於你為什麼沒有成為大師,其區別就在於,普通人只能短暫地感受到「精通力」這種能力,而大師們則是貫穿於人生的更為長久和持續的時間,成為他們的生活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是啊,每個人的人生中,似乎都有一些星星點點的高光時刻。但我們或許並不知道如何讓自己可以花期更長,更為閃亮。
2脫離興趣的努力只是一場機械的勞作
那麼努力呢?努力不一定有好結果,是沮喪的人們對不確定的生活做出的無奈的解釋。
我們曾經努力過,並未得到期望的結果,除了失望,還有什麼呢?
或許,我們該想一想,也許是方向出了問題。
作者認為,脫離興趣的努力只是一場機械的勞作,遵循內心的召喚才是達到精通的關鍵。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充滿著荊棘。不可避免的自我懷疑,也要經歷過一段不斷嘗試又不斷失敗的時期,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嘲諷,所有這些困難,幾乎出現在我們人生要做的每一件事中。但是偉大的人們,就沒有這些經歷嗎?為什麼他們可以衝破這層層阻礙,走向卓越呢?
區別就在於,大多數的人只是機械的勞作,碌碌而無為;而偉大的人們,則是遵循了內心的召喚。
正是這樣,讓他們能夠經受住成功過程中的各種挫折和痛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回顧我們的經歷,大多時候,我們沒有那麼幸運地,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我們在不斷地嘗試過程中,不斷切換賽道,讓前期的努力似乎沒有得到累加,看似都已歸零。
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不至於消極,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經歷,總有一天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連接在一起。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說呢?當你看過達文西的經歷,你便會忍不住這樣說: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3你必須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如果我們確定好了自己要走的路,或者對於自己未來的人生有著堅定的信念,那麼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事,是每個偉大的人都經歷的過的。
作者將其總結成了3個階段:
學徒階段
在這一階段,我們可能是個門外漢,這一階段的任務,則是儘可能多地學習基本原理和規則。即便如此,我們也是只能窺見全局的一部分。
這不難理解,老話說,萬事開頭難。
在不了解一件事的時候,或者剛剛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時,開始的階段都是困難的。我們從一無所知,管中窺豹一樣地去了解要做這件事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
這大概像是一個剛進入職場的新人,因為不了解,而更容易犯錯誤。而在職場老手眼中,這些都是低級錯誤,其實他們只不過是因為犯過這樣的錯誤,或是有前輩的指引而避免了這樣的錯誤。他們並非有能力方面的差異,而是身在不同的階段而已。
這個階段也是不得不經歷,也繞不過的階段。我們必須積累足夠的知識和經驗,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積極創造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投入實踐,這時我們看問題不再是局部的了,而是搭建出了初步的體系,了解組織內部的結構,以及事物是如何互相聯繫的。
就像一個學習駕駛汽車的人。在上一個階段了解了車各個部分的名稱結構,最基本的駕駛原理。到了這個階段,駕駛員通過不斷地練習,可以做到將啟動、掛擋、轉彎、倒車、停車等一系列動作得以連貫起來,並根據不同的路況來靈活應用。這個時候,就不再是一部分一部分的練習了,而是成為了一個互相聯繫的整體。驅使著車子在寬闊的馬路上跑來跑去。
當然在熟練之後,車技也有了質的飛躍,甚至可以去研究路線,怎樣更省力、省油、省時間。有了主動而積極的「初步創造」。
精通階段
這個階段,作者認為將會捕捉到關於事物本質的一些東西。可能也是我們想要到達的階段,我們覺得爐火純青,稱得上卓越的階段。
其實,世上的事情總是相通的,以前我們總說量變會引起質變。那是不是專注做一件事情,最後就會引起質的飛躍呢?這依然取決於人類的思考程度,人對於所做的事以及事物的認識程度。因為一個在很基礎崗位上幹了一輩子基礎工作的人,大有人在。或許他一直在強調完成,並沒有去思考過程,思考事物的內在聯繫。
一個老司機可以開一輩子的車,對駕駛技術十分熟悉,了解車子的性能,甚至對研發有獨到見解。不要小看任何一件事情,它們都有著無限可能。之所以,同樣的事情有不同的成就,當然是因為做事的人不同,他們的大腦裡閃爍的智慧和信念也不相同。
綜上所述,為什麼偉大的人們可以創造如此不凡的人生,大師們為什麼可以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出類拔萃呢?
難道是因為天賦、或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的焦慮也體現在對子女的教育上,我們擔心他們天資不夠,努力不夠,擔心自己給予他們的教育不夠。
但是讀過本書,或許我們就會明白,大師們的人生軌跡百花齊放,有的天賦異稟,有的資質平平;有的出身富裕家庭,有的在窮人區長大。
這些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們只有一件事如此相似,那就是:他們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並深耕其中,最終達到精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