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風細雨浮雲飛(斜風細雨不須歸)
2023-04-19 05:17:38 1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景,同時點出垂釣的地方和季節。景物的描寫通過「山、水、鳥、花、魚」勾勒出了一個優美的釣魚環境。後兩句寫人物,同時點出人物的心境,一個釣魚翁戴著箬笠,穿著蓑衣,即便斜風細雨也不願意回家。
寫景部分既有靜態的西塞山(位於今浙江省湖州市)、紅豔豔的桃花,又有動態的白鷺展翅飛翔和譁啦啦的流水。既有看到的美麗,又有聽到的美妙,實在是構思精巧、意境優美、讓人流連忘返。
寫人部分也是色彩鮮明,青色的鬥笠、綠色的蓑衣,與頭兩句的蒼巖,白鷺,鮮豔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等構成了一幅多彩的山水畫。
一,斜風細雨無所謂
我自幼喜愛釣魚,經常冒著風雨作釣,專心致志、充滿期待、不肯收竿,所以最初讀到這首詞時,對最後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頗為欣賞。我的的理解是:冒著斜風細雨,樂然垂釣,用不著回家。小時候家裡窮,吃不起肉,釣魚又是改善生活的一個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為了釣魚,更為了吃魚,斜風細雨又算得了什麼呢?
二、斜風細雨不願歸
工作以後,每當節假日也總是會提著魚竿出去作釣。經常會看到一兩隻白鷺從頭頂飛過,或輕快地掠過水麵捕捉小魚蝦,或停在水邊的樹枝上自由地棲息。忽然對這首詞又有了一份新的理解。白鷺是自由、閒適的象徵,「漠漠江湖自在飛,一身到處沾漁磯。」原來,釣魚可以使人釋放工作中的壓力、拋開生活中的不如意、忘卻人生的各種煩惱,像白鷺一樣自由自在。「一人一竿一支煙,一山一水一片天。」成為我業餘生活的一種追求。這也進一步使我理解了作者寫這首詞的心境了。作者把秀麗的山水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融為一體,在斜風細雨中既欣賞春天的美景,又享受釣魚的快樂,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愛生活的情懷。慢慢地,釣魚已不再是我的一個業餘愛好,不再是為了改善生活,而是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釣的已不再是魚,而是一种放松、忘卻、自由和閒適了。斜風細雨、煙雨迷濛更是增添了悠然脫俗的意趣,自然就「不須歸」了。
三、斜風細雨無可歸
理解和欣賞一首詩詞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設身處地的融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中,通過作者所提供的意象仔細揣摩、認真品味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同時,還要了解詩詞作者的創作背景。最近,通過百度又對作者的生平和經歷做了進一步的了解:
張志和(732年-774年),唐代詩人,字子同,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祖籍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大將軍(正三品)等職。
這首詞創作於唐安史之亂期間,朝廷昏聵、官場腐敗、民怨沸騰、暴亂四起。張志和先因「不忍坐視民患」,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從此棄官棄家,浪跡江湖。
忽然對這首詞又有了心痛的理解:這裡的斜風細雨顯然更具深意,作者一是對官場腐敗的不屑,所以「不須歸」,這裡的「歸」是「返回」、「回歸」之意。二是因家庭變故喪母喪妻後「無家可歸」的無奈,因而「不須歸」。從此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最後再說一下這首詞的詞牌。漁歌子:是詞牌名,又名「漁父」、"漁父詞",以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為正體,單調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格律為:中中中中仄中平,中中平中仄中平。中中仄,仄平平,中中中中仄中平。
十多年前的一個冬天,我在溧陽市北郊一個叫周家灣的村子釣魚,想起了這首詞,並且仿填了一首《漁歌子》:周家灣裡釣魚翁,孤心痴坐守釣篷。天上雪,岸邊風,樂在逗魚不覺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