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哪裡(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2023-04-19 12:26:59
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哪裡?先說結論人與動物的區別不是直立行走,不是會製造工具,而是人學會了在群體間共享工具,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哪裡?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哪裡
先說結論。人與動物的區別不是直立行走,不是會製造工具,而是人學會了在群體間共享工具。
世上的生物千千萬萬,但為什麼只有人類走到了發展進化的最前沿?成為今天這個星球當之無愧的主宰者?
在探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自身滿足物質需求的能力的。
總體而言,各種生物滿足物質需求的能力或者說物質供應能力分為五個階段:
一是利用自身身體器官直接從大自然中採集物質。目前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都是用這種方式從大自然中獲取物質。這一方式的特點是拿來就吃,張口就喝,取來就用。他們藉助自己的身體器官如口、四肢等直接獲取物質。如猴子從森林裡的樹上摘桃子,猩猩從地上撿樹枝,獅子捕殺羚羊,兔子吃青草,樹木紮根於土壤直接吸收營養,人們呼吸空氣等等。
這是一種最初級、最簡單、最廣泛的獲取物質資源滿足需求的方式。這種滿足方式基本源自於本能或生理的自然反應,羊肚子餓了就要吃草,獅子餓了就要捕獵,猴子餓了就要摘桃子。大部分動物採集物質後就會立即吃掉食物,但對一些動物而言,他們甚至會有意識的儲藏食物。如松鼠會存儲松子和乾果,老鼠也會存儲食物,蜜蜂、螞蟻都會存儲食物。無論是直接食用還是儲藏後食用,這些食物都是它們用嘴或四肢直接從大自然中採集而來的,獲取物質的方式沒有變。
二是利用自然形態、未經加工的工具從大自然中採集物質。慢慢的,隨著一些動物的發展進化,一些動物開始學會了藉助另一種原本並不直接需要的物質去獲得的更多自身所需要的物質,也就是學會了利用工具。如猩猩拿樹枝來釣白蟻吃,用石頭去砸堅果。相較那些只能用嘴或四肢獲取物質的動物,這些動物通過利用工具能夠更高效的獲取物質。大部分時候,這些動物在利用完自然形態的工具後會隨手扔掉,但在一些特例下,一些動物也會把這些工具隨身攜帶或存儲在某個固定的地方以便下次使用。
三是利用經過加工和製造的工具從大自然中採集物質。更進一步,一些動物發現,如果對這些天然未加工的工具稍加改造,獲取物質的效率會更高。於是,一些動物開始學會了有意識的製造生產工具。在所有生物中,除了人以外,能夠使用工具的動物有不少,但能夠製作工具的是極其少的,但也會存在一些可以製造生產工具的動物。如烏鴉等能將樹枝彎一個鉤捉蟲子吃,還有一些鳥類,能夠將樹枝折斷以方便自己使用等等。毫無疑問,除了人類以外的動物只能製造一些非常簡單的工具,只有人類才能製造相對複雜的工具,但儘管如此,能夠製造工具已經標誌著其獲取物質的能力巨大飛躍。
四是利用群體共享的工具在大自然中採集物質。在物質獲取能力的第四階段,不僅僅是自己學會利用工具,也不僅僅是自己學會製造工具,而是能夠持續性的借鑑、利用、學習他人製造或採集的高效工具獲取物質。學會共享工具隱含有四個前提。
1、只能是群居動物之間的共享。對於獨居動物而言,他們天生就不可能產生分享的需求和動力。因此,獨居動物的物質獲取能力永遠不可能到達這一階段。
2、需要共享的工具是不易獲取的。無論是從自然界獲取的,還是通過製造的工具,如果非常容易就能夠採集得到,或者非常容易製造,那麼這個工具也就不需要在群體中分享。例如隨地取材的石頭、經折彎後的樹枝等等這些易於再次獲取或製造的工具就不需要共享。只有當個體把那些很難獲得的工具,如自然界的火種,如經過精心打磨製造的木質、石器工具等等向其他群體成員分享和展示時才有意義。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在本階段,人們獲取和製造工具的能力一定是遠超第三階段的。
3、這個群體需要已經學會存儲工具。與存儲食物不同,工具是一種當下並不直接需要的一種物質,學會存儲工具意味著更高級別的思維能力。為了直接滿足未來物質需求而存儲食物已經是比吃完食物直接扔掉更高級別的行為;而存儲工具則是為了將來使用以間接滿足未來的物質需求,因此相較存儲食物已經是一種更多層級的行為。個體行為的層級越多,思維能力就越強、越複雜。如果人類沒有學會存儲工具,即便某個個體獲得高效的工具後,他使用完畢後就會扔掉,自然也就無法將高效的工具在群體中分享。因此,要學會分享工具就需要學會存儲工具。
4、需要個體之間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這是顯而易見的,如果需要利用共享的工具獲取物質,就對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具備了上述四個條件之後,群體間才會真正實現共享工具,並利用共享展示的工具學會製造工具以獲取物質。一旦學會分享工具就意味著這個群體中,只要有一個天才,整個群體的生產能力將可能直接能被提升到天才的水平;而如果沒有學會分享,則需要這個群體中最弱的一個也達到天才的水準之後,這個群體才能整體提升到天才的水平。另外,在學會了存儲和分享工具之後,這種生產能力能夠被後代繼承和延續下去。並且在發展過程中,當群體中出現了更好用、更高效的工具時,原來相對低效的工具就會被捨棄,從而能實現了工具的迭代和持續優化。工具的日益完善和優化又會幫助人們獲得更多的物質。
因此,顯而易見,在滿足物質需求的能力提升過程中,學會共享工具是一個巨大的飛躍。甚至可以說,這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唯一重要原因,也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最根本區別。如果我們發現有其他動物也學會了利用共享的工具獲取物質也就意味著它們有可能發展成為除人之外的另一種高級動物。物質獲取能力發展至這一階段的一個重要的顯性特徵就是開始存儲相對高效或難以獲取的工具。
從人類的考古發現看,舊石器時代人類已經開始在生活場所存儲相對高效的工具了,因此,可以說人類的物質獲取能力是在舊石器時代進入第四階段的。火是一種特殊的工具,其對人類的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不排除很早以前,動物中某個體已經敢於或偶爾能在自然界採集火種,但這對於全人類而言卻毫無意義,只有當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進入到第四階段即學會存儲高效工具時,人作為一個群體才可能集體學會保留火種。因此也可以邏輯推測,人類是在舊石器時代以後才學會保留火種並逐步學會生火的。
五是有意識的生產物質。在經過第四階段發展,並終於成為"人"之後,人類仍然在發展自身的物質供應能力。當時,人類都仍然是簡單、直接的從大自然界採集自身需要的物質,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不滿足於此,人類開始有意識的大批量生產和製造所需要的物質。如人們開始畜牧,開始農耕。存儲工具是將那些人類不直接需要的物資當做工具存儲起來,而無論是畜牧還是農耕則是將獵物和果實、糧食這些本來自身直接可以食用的物資當做工具存儲起來(而不是當做食物存儲)。存儲食物是一種進步;存儲工具相較存儲食物又是一種進步;而將原本可以消費食用的食物和獵物作為生產工具存儲起來,則標誌著人類思維能力的又一次偉大跳躍。
當人類把這些獵物和糧食當做工具而不是食物存儲起來後,隨著獵物自身的繁殖、種子的發芽、生長和成熟,一個獵物就變成了多個獵物;一小堆糧食變成了一大堆糧食,也就實現了人類對物質的自主式生產。只有具備存儲和共享工具這種思維能力後才可能把種子或獵物當做生產工具存儲起來,進而實現物質的生產。因此,也就不存在還不會存儲和分享工具的使用,但就已經學會物質生產的物種。
對人類而言,由採摘果實轉化為種植,由捕獵轉化為畜牧等由低級形態的採集向高級形態的生產物資的轉變是一次偉大的跳躍。學會了生產,人們不再僅僅只能依靠大自然中自然生長、產出的物質就能生存。人們開始能夠有意識的培育這些物質生長、生產所需要的環境,並讓它們按照人類的需求生產出來。人們的物質獲得能力開始得到空前快速的提高。簡單而言,如果人類沒有學會農業和畜牧,地球上的小麥、水稻或者牛羊等人類所需要物資的產量就永遠不會如當今社會這麼豐富,今天的社會物質文明就不會如此發達。
人類的生產活動最早從何時開始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作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集體選擇即人類大規模的開始生產物資是在大約一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人們開始有意識的大規模的栽種小麥等糧食植物,並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農業革命。任何事物的生命周期都有萌芽、發展、興盛和消亡幾個階段。可以相信,人類第一次學會生產物資會比一萬年以前早的多,只是由於種種原因,當時的人類一直無法大規模的開始生產。但第一次生產物質究竟有多早,則很難考究。一萬年前開始的農業革命標誌著人類的物質生產已經處於發展階段;而當下則是人類物資生產的興盛階段。盛極必衰,從事物發展的規律看,人類在將來的某一天可能也會退出物質生產。
直接採集物質是最簡單的,也是任何生物都會的獲取物質方式;使用簡單的原生態工具獲取物質則對生物的智商,肢體等器官的協調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會製作工具會對生物的分析思考能力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而會製作相對複雜的工具則對製作能力即手眼多器官的協調配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鳥類如烏鴉儘管智商較高,但在其發展進化過程中,由於已經無法實現複雜的手眼等多器官配合協作,因此,也就註定了只有那些能能夠解放四肢,並學會手眼協調多器官協調配合的動物才有可能製作相對複雜的工具,而其他生物無法製造出複雜的工具。
從某種角度看,直立行走並解放雙手也是人類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選擇。最後,也只有人才可能進一步學會製作存儲工具並在群體中分享複雜的工具。隨著工具的越來越高效,人們獲取的物質更加豐富,又進一步強化了手眼協調能力,促進了智商的提高,並學會了生產物質這一獲取物質最高級別的方式。同時,學會生產也是人類物質獲取能力前四階段發展的集大成者,目前來看也只有人才到達了這一階段,即學會有意識的生產物質。
在人類追求物質的進程中,只有選擇了群居,高度的物質文明才具有可能性;但直到人們開始學會在群體間分享工具,人才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人;並隨著有意識的學會生產物資,人類才慢慢能夠實現糧食等物質的自給自足,高度的物質文明才開始萌芽。
因此,學會分享工具使得人成為了人,而學會了生產是人類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除了群居以外的另一次重要的選擇。
節選自——文貝刀著《物質自由》「連結」
https://kdocs.cn/l/cpm7iEGmHBG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