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功勳名單(無聲的功勳夜奔)
2023-05-02 04:57:32 1
1940年6月27日深夜,這名身著旗袍、腳穿球鞋,在江蘇泰州鄉村小路上飛奔的女孩,名叫李欣,年僅20歲。
公開身份是駐紮在泰州的國民黨魯蘇皖遊擊總指揮部第二縱隊中尉政訓員。
而她此行的目的地,是新四軍駐地——郭村。
一個國民黨中尉,此時這身裝扮,究竟為何要急於去往新四軍駐地?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田埂上,李欣東抄西轉了兩三裡路,蹚水過了七八條河汊後,被迎面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
正當她不知所措時,附近突然響起了槍聲,李欣當即鑽進河邊的蘆葦,滑入了河水中,拼命向對岸遊去。河水越來越深,很快就淹到了她的胸口,人也漂浮了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李欣終於爬上了對岸,此刻,她渾身溼透,灌滿水的球鞋又重又滑,她乾脆把鞋扔了。
荒野裡荊棘叢生,被刺破的雙腳血流不止,鑽心的疼,李欣已經顧不上了,拼盡全力地跑著。四個小時後,終於趕在28日凌晨之前,到達郭村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部。
見到司令員葉飛,李欣一下子癱倒在地,已經累到說不出話的她,輕輕地從發鬏裡拿出了一個「小三角」,在這張皺皺巴巴的紙上,畫滿了國民黨的具體部署和攻擊時間。
就在此刻,國民黨十三個團的兵力,已將郭村圍得水洩不通,天亮前就會發起總攻。
戰鬥即將打響,僅有一個團的挺進縱隊卻毫不知情,戰士們都還在休息中。李欣帶來的這個情報猶如暗室逢燈,葉飛迅速下達作戰命令,集中所有戰鬥力量,進入防禦陣地。
原來,李欣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共隱蔽戰線的情報員。
抗日戰爭時期,蘇北地區多種力量並存,形勢錯綜複雜。
郭村是國民黨蘇魯皖邊區遊擊總指揮部的防地,這支部隊屬於地方實力派,總指揮李明揚、副總指揮李長江,簡稱「二李」部隊。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來,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1939年4月,李欣受中共蘇北特委的指示,潛伏進「二李」部隊。
1940年5月,葉飛等人領導的新四軍挺進縱隊來到郭村休整。李長江見了十分不安,多次要求對方撤離。時任江蘇省主席的韓德勤,又以江蘇省政府的名義,責令圍剿新四軍,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6月26日,新四軍挺進縱隊派人到泰州和李長江談判,李長江提出:三日內必須讓出郭村,並扣留了談判代表。
狡詐的李長江隨即又進行了秘密作戰部署,將進攻郭村的時間提前了一天,集聚了兩萬多兵力。
由於這個秘密部署繞開了政訓處,李欣並不知詳情,她到營地探聽消息時,發現部隊已提前發餉,李欣敏感地意識到這是要開戰了!
為了弄清進攻的確切時間,6月27日下午,她穿梭於幾個縱隊司令部,得知部隊即將出城,一縱隊開往宜陵,六縱隊到塘頭,四縱隊到橫塘鋪,這儼然是要設下十面埋伏。
當得知28日拂曉就會發起進攻時,李欣心急如焚。按照規定,她應該聯繫自己的上線去傳達,但此刻情況緊急,如果不及時將消息送出,新四軍挺進縱隊的一千將士被突襲,極有可能全軍覆沒,這更關係到蘇北抗日的大局。
李欣毅然決定,親自前往新四軍駐地。
從泰州到郭村有十裡路,步行大約一個小時,然而,此刻這條路已被國民黨重兵把守。怎樣才能儘快把消息傳到郭村?
作為中尉的李欣,身邊還配備了勤務兵,為了甩掉這個「尾巴」,她急中生智,藉口乘涼,然後迅速趕到一個熟悉的裁縫家,脫下國民黨軍裝,換上旗袍,將長發挽成了發鬏,謹慎地將一個摺疊成「小三角」的紙張,埋進了發鬏裡,隨即從後門悄然而出。
由於要避開駐守官兵,李欣在深夜裡繞了近四個小時,奔走了四十多裡路才到達郭村。
李欣冒著生命危險,爭分奪秒帶來的情報,讓新四軍把握住了關鍵作戰時機。
在郭村人民的幫助下,經過七個晝夜的浴血激戰,最終以少勝多、以弱敵強,取得了重大勝利,這就是史稱「東進序曲」的郭村保衛戰。
當李長江得知,是李欣夜送情報後,當即發出了懸賞通輯令:捉住小李欣,剝她皮抽她筋。
不過,郭村保衛戰後,這個小姑娘就留在了新四軍中,從此改名為鄭少儀。
開國上將葉飛,每每回憶起那場浴血之戰總會感慨:她那時還是個小姑娘,隻身深夜前來郭村送信,使我們贏得了好幾個小時的寶貴時間,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激戰之後,500位英雄長眠在了這裡,大多數人都沒有留下姓名,但經歷過這場戰鬥的人都記得,有個勇於擔當的20歲女孩,一個牢記使命的共產黨員,是她在暗夜飛奔的身影,帶來了一個蘊含生機的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