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固定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17:18:31
專利名稱:軌道固定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將軌道力配合地彈性地固定在軌道設備的枕木上的軌道固定系統,其包括利用具有杆(Schaft)的至少一個固定元件可固定在枕木處的至少一個角度導向板(Winkelfuehrungsplatte)和至少一個張緊夾(Spannklemme),其中,角度導向板構造成以便將張緊夾保持在預裝配位置中和在最終裝配位置中。
背景技術:
由文件DE 34 00 110 C2已知一種相似類型的軌道固定部,其中,公開了一種固定系統,在其中鐵路軌道的張緊藉助於部件螺栓、榫(Duebel)、角度導向板和張緊夾實現。使用張緊夾,其在裝配的狀態中布置在角度導向板(保持板)與螺栓(固定錨栓)之間。張緊夾在此具有兩個邊腿,其設計為扭轉元件。扭轉邊腿具有兩個彼此處於平行並排的彈簧杆截段(Federstabschnitt),其一體地通過形成張緊截段的且大致橫向於其向外彎曲的迴環(Schlaufe)處於連接中。在此對這樣的軌道固定系統處提出不同的任務:
首先值得希望的是,帶有不同軌底寬度的不同軌道類型(例如型號U 50和型號UIC60)可利用僅僅一個張緊夾類型被張緊到不同的混凝土枕木類型上。匹配在此可經由不同的角度導向板實現。因此當裝配可通過將張緊夾從預裝配位置(利用螺栓以大約50 Nm的扭矩的張緊)移動到最終裝配位置中實現時,對於軌道固定系統的簡單的、成本有利的且可靠的裝配是有利的。在此重要的是,張緊夾的簡單的移動可藉助於滑塊實現而不用事先鬆開(以所提及的扭矩預緊的)螺栓。此外重要的是,在此不必抬起枕木,這會使裝配明顯變得困難。僅如此就使自動裝配可能。另一且在本發明中重要的方面是,軌道固定部達到高電阻值。其在兩個軌道之間在混凝土枕木上在潮溼狀態中來測量,也就是說該阻值在持續噴水期間來測量。軌道相對於枕木的電絕緣通常經由用於螺栓的塑料榫、由橡膠或者塑料構成的軌道中間層和塑料角度導向板實現。該類型的絕緣在乾燥狀態中完全足夠。該絕緣在潮溼狀態中(也就是說在下雨時)是不夠的,因為水流到軌道固定系統的間隙和裂縫中。尤其涉及榫區域;流到榫中的水導致電阻的消除。在現有技術中由此來對應,在螺旋接合之前將油脂(例如Elaskon潤滑油)引入榫中。在其在不規律的結構操作(Baubetrieb)中實現且此外油脂在一定時間之後硬化以後,絕緣效果僅受限地存在。之前已知的軌道固定系統即鑑於這些任務領域還具有缺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於如此改進開頭所提及的類型的軌道固定系統,使得能夠最佳地滿足上面所說明的要求。相應地,該系統的簡單的且自動的裝配應是可能的,其能夠與不同的軌道類型簡單地匹配,其中,首先應保證,該系統特徵在於高電阻。
該目的通過本發明的解決方案特徵在於,在角度導向板上或在其中並且/或者在待與角度導向板相連接的構件中布置有密封元件,其不僅在預裝配位置中而且在最終裝配位置中利用至少一個第一密封面密封地貼靠在固定元件的杆處而利用至少一個第二密封面貼靠在角度導向板處和/或在待與角度導向板相連接的構件處。固定元件在此優選地是螺栓,其擰入布置在枕木中的榫中。備選於該螺栓-榫組合,也可使用防松螺栓-螺母組合。密封元件優選地構造為密封環,其優選由兩個環形截段構成,環形截段在徑向剖面中彼此在一角度下布置。這兩個環形截段可在外分界面和/或內分界面處相應構造成錐狀,其中,環形截段的徑向厚度朝向密封環的軸向端部相應減小。密封元件可布置在待與角度導向板相連接的以中間套筒的形式的構件中,其中,中間套筒具有帶有內柱狀面的空心柱狀截段,其限制用於密封元件的容納腔。此外,中間套筒可具有徑向向內突出的截段,其形成用於密封元件的軸向貼靠區域。連接的構件、密封元件和杆優選地彼此同心地來布置。密封元件大多由彈性體材料或者橡膠材料構成且具有彈性的材料特性。在角度導向板的下側與枕木的上側之間優選地布置有另外的密封元件。其可構造成平的或者布置在角度導向板的下側處的槽形的凹部中。角度導向板對於張緊夾的軌道支承截段可具有優選地構造成楔形的支承部(Auflage),軌道支承截段在預裝配位置中置於其上。優選地構造成楔形的支承部的面向軌道的端部在此有利地可超過軌底(Schienenfuss)預設的高度、優選地超過在5 mm與15 mm之間的高度。因此在不平的情況中裝配明顯簡化。利用軌道固定系統的所提出的設計方案可實現,利用螺栓來預裝配張緊夾,其中,螺栓以預設的預裝配-扭矩來擰緊。通過張緊夾水平地且垂直於軌道的縱軸線的簡單的移動將張緊夾移動到最終裝配位置中,如果在張緊夾的軌道支承截段與軌底之間存在錯位,那麼這由於該設計也可以是沒有問題的。張緊夾的中間迴環(Mittelschlaufe)相對長地來實施,因此張緊夾也相當長。為了能夠施加必要的張緊力而線材橫截面不被改變,對於兩個張緊夾臂選擇獲得強化效果的幾何結構。在張緊夾臂的前部(軌道支承截段)與張緊夾臂的後部(張緊截段)之間的角度接近直角,由此相應的臂幾乎僅被要求彎曲、但是不要求扭轉。因此能夠傳遞更大的力。張緊夾的中間迴環的前部強烈地向下彎曲,因此在安裝的狀態中(也就是說在最終裝配位置中)存在張緊夾的防傾保護(中間迴環是防傾保護)。在所有的軌道變體和枕木變體中,與軌底的間距在此不大於大約2 mm。中間迴環和首要兩個在張緊夾的中間區域中彼此平行伸延的截段具有兩個扁平的面,其平面彼此擺動小的角度,這由於中間迴環的彼此平行伸延的截段的長度和強烈彎曲的前部(迴環截段)而產生。這些面例如可通過磨削程序來產生。用於預裝配在中間迴環上的附加的扁平的面引起,在預裝配狀態中在螺栓頭之下的墊片(Unterlegscheibe)平面平行地置於張緊夾上且因此在張緊夾從預裝配位置推入最終裝配位置中時不發生歪斜(Verkanten)。角度導向板在張緊夾臂(也就是說軌道支承截段)對於預裝配位置的支承點處優選地實施成楔形且在最終裝配位置中相對於張緊夾臂在軌底上的最終位置加高至少10mm。對此的根據如下:在鋪設鐵軌中,在第一平鋪的碎石層上以大約0.65 m的間距相繼鋪設帶有預裝配的固定部的枕木。此後將軌道鋪到枕木上,亦即剛好到預裝配的軌道固定部所形成的軌道通道(Schienenkanal)中。在此軌底不總是完全處於相應的枕木上,因為由於碎石道床支承部(Schotterbettauflage)中的不平度枕木可處於略微不一樣高。因此那麼可在軌底下稜邊與枕木支座之間產生直至10 mm寬的間隙或者軌底那麼處於直至最大10_高。因此張緊夾不能被從預裝配位置推入最終裝配位置中,因為其撞到軌底。利用所提出的帶有加高的楔形支承部的角度導向板可消除該效果。此外在張緊夾從預裝配位置移動到最終裝配位置中時的力消耗由此被減少,即張緊夾的中間迴環彈性地放置在預裝配位置中,亦即經由所提及的中間套筒(高彈性的密封元件集成到其中)。帶有密封環的該中間件就此而言滿足雙重功能,即張緊夾在預裝配位置中的彈性的支承和在預裝配位置中且也在最終裝配位置中對水的密封。上面所說明的設計方案在電絕緣方面允許明顯的改善,根據本發明得出對水的改善的密封。榫和圍繞榫的區域據此對水完全密封。因此以有利的方式即使在下雨時也保持高電阻。該密封首先藉助於中間件(中間套筒)和在中間迴環的區域中的密封環實現。密封環由於其幾何結構也已以有利的方式在預裝配位置中密封。在張緊時(即在呈現(Annehmen)最終裝配位置時)張緊夾的中間迴環壓到中間件上且使密封環彈性地變形。此夕卜,另外的密封元件在下面集成到角度導向板中。例如實施為密封環的密封元件的內部直徑在此大於榫冠(Diibelkrone)的外直徑。
在附圖中示出本發明的實施例。其中:
圖1在透視性的圖示中顯示帶有軌道、枕木和軌道固定系統的軌道設備的一部分,其中,該系統的張緊夾處於預裝配位置中;
圖2在爆炸圖中顯示略微不同地實施的軌道固定系統的角度導向板,其中,尤其示出密封系統;
圖3在透視圖中顯示連同帶有密封元件的中間套筒的根據圖2的軌道固定系統的角度導向板;
圖4顯示根據圖2的軌道固定系統在預裝配位置中的剖開的側視 圖5顯示根據圖2的軌道固定系統在最終裝配位置中的剖開的側視 圖6a顯示徑向剖面而
圖6b顯示對以密封環的形式的密封元件的俯視 圖7顯示根據本發明的鑑於所使用的密封系統備選的實施形式的在預裝配位置中的軌道固定系統的剖開的側視圖;以及
圖8在透視圖中顯示從下面觀察帶有所設置的密封元件的根據圖7的解決方案的角度導向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圖1中可看見用於軌道設備的力配合地彈性的軌道固定系統I的基本結構。軌道2必須被固定在枕木3(或者軌道墊板)上。對此在枕木3處設置有凹口 24。為了支撐軌道2和軌底10在軌道2兩側設置有角度導向板5,其各利用固定元件4(以螺栓的形式存在)固定在枕木3處。軌底10的力配合地彈性的支撐經由張緊夾6實現,其由螺栓4 一起張緊。在圖1中示出預裝配位置I,在其中螺栓4以大約50 Nm的擰緊扭矩(Anzugsdrehmoment)抒緊,也就是說還未真正抒緊。在圖2、3、4和5中可看見本發明的實施形式,其中,在圖2中角度導向板5連同中間套筒13和兩個密封元件17、18分解地示出,而圖3顯示在組裝狀態中的這些構件。圖4和圖5顯示通過軌道固定系統的剖示圖,其中,圖4顯示預裝配位置(張緊夾以實線示出);在該附圖中還示出張緊夾的最終裝配位置,其中,其在最終裝配位置中以點劃線示出。圖5顯示最終裝配位置,其中,然而這裡未示出張緊夾。在軌道固定系統I的裝配中張緊夾6被從根據圖1的預裝配位置I移動到方向R上(參見圖1),其大致水平且垂直於軌道2的縱軸線L。因此張緊夾6從在圖4中以實線繪出的位置到達在圖4中以點劃線繪出的最終裝配位置II中。對於兩個位置I和II在角度導向板5中設置有凹口 21 (用於預裝配位置)和凹口 22 (用於最終裝配位置),以便在這裡將張緊夾6保持在限定的位置中。參考圖2至圖5應注意以下:
角度導向板5具有導向截段25(參見圖4和圖5),其具有空心柱狀的構形。該導向截段25構造成容納以中間套筒或密封頭的形式的構件13。角度導向板5此外具有排洩槽(Ablaufrinne) 19 和滴落稜邊(Abtropfkante) 20。中間套筒13具有提高的支承部11,其用於將張緊夾6在它的面向軌底10的端部上提高地定位在預裝配位置中。由此可在裝配過程期間平衡軌道的高度偏移。此外,中間套筒13大致空心柱狀地來實施,也就是說其具有空心柱狀的截段16而在上部的軸向端部區域中具有徑向向內突出的截段15。中間套筒13的上側14構造成以張緊力從上面來加載。在系統I的最終裝配狀態中從螺栓的頭部7經由墊片23和張緊夾6的截段來傳遞力。相應地,可在角度導向板5的導向截段25上伸縮式地豎直移動中間套筒13。空心柱狀截段16的在徑向上處於內部的表面形成容納腔(密封元件17插入其中)的限制。密封元件17以未變形的狀態在圖6a中在徑向剖面中而在圖6b中在俯視圖中示出。相應地,密封元件17是旋轉對稱的且具有兩個環形截段17』和17』』,它們相互一體地來實施。這兩個環形截段17』和17』』的延伸部可在徑向剖面中利用記錄在左邊的軸線來限定,從而明顯的是,這兩個截段彼此以角度β伸延。其當前是大約140°。兩個環形截段17』和17』 』設有錐狀的外表面和內表面。可辨識出的是,上部的環形截段17』具有外周面,其與垂直於主體的旋轉軸線的方向包圍角度α,其在這裡為大約40。。此外,截段的各個過渡部通過半徑Rl、R2和R3倒圓。密封元件7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密封面8和至少一個第二密封面9,甚至存在兩個第二密封面9。在圖4中可看出,已在預裝配位置I中密封元件17以第一密封面8貼靠在螺栓4的杆12處而以兩個第二密封面9貼靠在角度導向板5或(更準確地說)在導向截段25的上端處以及在中間套筒13的內側處。相應地,已在預裝配位置I中建立杆12相對於螺栓4或角度導向板5的下部區域的密封。如果張緊夾6在圖4中被向左移動到最終裝配位置II中(參見張緊夾6的點劃線位置),產生可在圖5中看見的狀態。相應地,現在螺栓4以其螺栓頭7和墊片23壓到張緊夾6的迴環截段上且其然後又壓到中間套筒13的上側14上,使得中間套筒13被向下壓在導向截段25上。處於中間套筒13中的密封元件17以所示出的方式被變形,使得密封面8和9固定地被按壓到相應的接觸區域處。因此保證絕對的密封性。在圖2至5中可進一步看出,角度導向板5在底部區域中經由另外的密封元件18朝向枕木3中的榫密封。這裡密封元件18具有板式的結構。在圖7和8中描繪備選於此的解決方案,其中,改動此處主要涉及密封元件18。角度導向板5在其下側處(參見圖8)具有封閉地環繞的槽型凹部26,在其中放置有同樣封閉地環繞的密封元件18。藉助於粘合劑固定密封元件18是可能的。另一可能性是通過注塑過程將密封元件18噴注到角度導向板5處。在任何情況中由於封閉的環繞,密封元件18在最終裝配之後且也已在其之前提供角度導向板5相對於它的下支承面的可靠的密封。如在圖7中所示,在還未裝配的狀態中密封元件18略微從槽型的凹部26中突出;突出的區域在角度導向板5支承的情況下在待裝配的襯墊上被壓到一起,從而保證無缺陷的密封功能。相應地保證,所闡述的密封設計不僅在預裝配中而且在最終裝配中提供可靠的密封效果。相應地,本發明就此而言與簡化的預裝配解決方案相聯繫為所有軌道固定系統提供普遍的密封設計,其裝備有張緊夾和角度導向板且其利用螺栓-榫組合或者也以其它方式固定到(混凝土)枕木上。附圖標記清單 I軌道固定系統
2軌道 3枕木
4固定元件(螺栓)
5角度導向板 6張緊夾 7螺栓的頭部 8第一密封面 9第二密封面 10軌底 11支承部 12桿
13構件/中間套筒(密封頭)
14中間套筒的上側 15徑向突出的截段 16空心柱狀的截段17密封元件/絕緣元件17』環形截段17』』環形截段18密封元件/絕緣元件19排洩槽20滴落稜邊21用於張緊夾的凹口22用於張緊夾的凹口
23墊片24凹口25導向截段26槽形的凹部I預裝配位置II最終裝配位置R移動方向L軌道的縱軸線Rl半徑R2半徑R3半徑α角度β角度。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將軌道(2)力配合地彈性地固定在軌道設備的枕木(3)上的軌道固定系統(I),其包括利用具有杆(12)的至少一個固定元件(4)能夠固定在所述枕木(3)處的至少一個角度導向板(5)和至少一個張緊夾(6),其中,所述角度導向板(5)構造成以便將所述張緊夾(6)保持在預裝配位置(I)中和在最終裝配位置(II)中,其特徵在於,在所述角度導向板(5)上或者在其中並且/或者在待與所述角度導向板(5)相連接的構件(13)中布置有密封元件(17),其不僅在所述預裝配位置(I)中而且在所述最終裝配位置(II)中利用至少一個第一密封面(8)密封地貼靠在所述固定元件(4)的杆(12)處而利用至少一個第二密封面(9)貼靠在所述角度導向板(5)處和/或在待與所述角度導向板(5)相連接的所述構件(13)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固定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元件(4)是螺栓,其擰入布置在所述枕木(3)中的榫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軌道固定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元件(17)構造為密封環,其優選地由兩個環形截段(17』,17』』)構成,所述環形截段(17』,17』』)在徑向剖面中彼此以角度(β)來布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軌道固定系統,其特徵在於,兩個所述環形截段(17』,17』』)在外分界面和/或內分界面處相應構造成錐狀,其中,所述環形截段(17』,17』』)的徑向厚度朝向所述密封環(17)的軸向端部相應減小。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軌道固定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元件(17)布置在待與所述角度導向板(5)相連接的以中間套筒的形式的構件(13)中,其中,所述中間套筒(13)具有帶有內柱狀面的空心柱狀截段(16),其限制用於所述密封元件(17)的容納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軌道固定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中間套筒(13)具有徑向向內突出的截段(15),其形成用於所述密封元件(17)的軸向貼靠區域。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軌道固定系統,其特徵在於,連接的所述構件(13)、所述密封元件(17)和所述杆(12)彼此同心地布置。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軌道固定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元件(17)由彈性體材料或者橡膠材料構成且具有彈性的材料特性。
9.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軌道固定系統,其特徵在於,在所述角度導向板(5)的下側與所述枕木(3)的上側之間布置有密封元件(18)。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軌道固定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元件(18)構造成平的或者布置在所述角度導向板(5)的下側處的槽形的凹部(27)中。
全文摘要
一種用於將軌道(2)力配合地彈性地固定在軌道設備的枕木(3)上的軌道固定系統(1),其包括利用具有杆(12)的至少一個固定元件(4)可固定在枕木(3)處的至少一個角度導向板(5)和至少一個張緊夾(6),其中,角度導向板(5)構造成以便將張緊夾(6)保持在預裝配位置(I)中和在最終裝配位置(II)中,其中,在角度導向板(5)上或在其中並且/或者在待與角度導向板(5)相連接的構件(13)中布置有密封元件(17),其不僅在預裝配位置(I)中而且在最終裝配位置(II)中利用至少一個第一密封面(8)密封地貼靠在固定元件(4)的杆(12)處而利用至少一個第二密封面(9)貼靠在角度導向板(5)處和/或在待與角度導向板(5)相連接的構件(13)處。
文檔編號E01B9/48GK103154372SQ201180035680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19日
發明者R.布達 申請人:施維哈克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