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磨元件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12:11:26 1
專利名稱:精磨元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加工木質纖維材料的精磨機中的精磨元件,在所述精磨機中,相對彼此轉動的精磨裝置設有精磨元件,且在精磨元件自身之間形成精磨間隙。精磨元件設有用於加工材料的棒條和中間凹槽。精磨裝置可相對徑向平面傾斜,以在相對的精磨元件之間形成一錐形精磨間隙,或者也可以形成有位於最靠近轉動軸線處的一徑向部分和一隨後的錐形部分。設有位於內側的錐形表面的精磨裝置是轉動的,而設有位於外側的錐形表面的精磨裝置是靜止的。
背景技術:
本發明申請的一具體領域是用於從木片或類似的纖維素材料中製造出纖維或造紙紙漿的精磨機。盤型的精磨機在徑向延伸的精磨裝置的精磨元件之間形成有一精磨間隙,該間隙從一原材料的中心進給區域延伸,在該中心進給區域的離心力是相對較低的。然後,作用在精磨材料上的離心力隨著半徑的增加而急劇地增加。為了延長在精磨間隙的外部中的滯留時間,在外部中的精磨間隙可形成為錐形,並帶有一相對徑向成一角度的延伸部分,以致僅允許部分的離心力沿間隙的流動方向作用在精磨材料上。因此,精磨間隙包括一內徑向區域和一外錐形區域。
這意味著,錐形區域中的精磨材料在離心力和位於內側的精磨元件上的棒條的作用下被向外甩至位於外側的精磨元件。精磨材料主要包含纖維材料,但在某些情況下,砂子和其它磨料形式的雜質會跟隨纖維材料一起進入。前述的流動狀況會使位於外側的精磨元件上的棒條的磨損加劇。已經發現,磨損主要是這些精磨元件上的棒條邊緣的磨損為位於內側的精磨元件上的相應棒條邊緣的磨損的兩倍那樣快。因為精磨元件上的棒條的磨損會導致加工好的材料的質量變差,所以必須在質量變得不可接受之前就更換精磨元件。此外,在精磨機中的能量消耗也增大。每次更換精磨元件不僅是昂貴的,而且還意味著必須使精磨機停止作業,這就意味著產量的損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減輕這些問題,它是使設計用於位於外側的精磨裝置的精磨元件在錐形區域中具有一形狀,而該形狀可在最大可能程度上抵抗磨損。在這些精磨元件的棒條上形成有一銳角,如權利要求中所述,從而實現了這一目的。
精磨元件的棒條可以平行於錐形表面的母線或相對其傾斜。棒條由一前側表面和一後側表面以及一上側表面形成,所述前側表面和後側表面被設定(count)為沿所設計的、材料流過棒條之上的流動方向,而所述上側表面形成錐形表面的一部分。這意味著,至少棒條的前側表面的上部應向內傾斜,以在棒條的側表面與上表面之間形成一邊緣銳角。該角度應在50°與90°之間,合適的是在60°與90°之間,以及較佳的是在70°與80°之間,且側表面的傾斜部分應至少為棒條高度的三分之一。
通過以這種方式形成棒條,人們發現可以減少棒條前邊緣的磨損。由於該銳角,更易於將纖維材料引導離開前邊緣,從而減少磨損,且不會降低加工纖維材料的效果。這就意味著可在保持紙漿質量的前提下延長精磨元件的使用壽命,並減少能量消耗。
下面將參照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附圖更加詳細地描述本發明。
圖1示意地示出帶有一內徑向精磨間隙部分和一外傾斜精磨間隙部分的一精磨機。
圖2和3是在精磨元件棒條的兩種可替代的構型中的、沿著圖1中A-A的放大比例截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所示的精磨機形成有一靜止精磨裝置1和安裝在一轉動軸3上的一轉動精磨裝置2。可通過軸向移動軸3來調節精磨間隙。精磨裝置封裝在一不滲漏的精磨殼體4中。在兩精磨裝置之間形成一精磨間隙,該精磨間隙包括一內徑向部分5和一外傾斜部分6。相對轉子軸線的傾斜角應小於45°,合適的是在10°與30°之間。靜止精磨裝置1形成有一中心開口7,通過該開口7來供應精磨材料。
各精磨裝置在精磨間隙的內徑向部分5和外傾斜部分6兩者中都設有呈精磨元件8-11形式的磨損部分。精磨元件設有棒條12和中間凹槽13,用以加工和精磨精磨材料。棒條由一上表面14和兩側表面15、16形成。
在精磨間隙的外傾斜部分6中,靜止精磨裝置1位於轉動精磨裝置2的外側。因此,這些精磨裝置1、2上的精磨元件10、11分別設置在精磨間隙的外傾斜部分6的外側和內側。
根據圖2,位於外側的精磨元件11設有棒條12,定為(counted)沿所要精磨的材料的設計流動方向的前側表面15相對棒條的上表面14形成一銳角α。位於內側的精磨元件10上的棒條如傳統那樣地形成。
根據圖3,位於外側的精磨元件11設有棒條12,其兩側表面15、16與上表面14形成一銳角α。在本情況中,根據本發明,可以相對外精磨元件11變化內精磨元件10的轉動方向,也因而改變所要精磨的材料的流動方向,且保持其精磨效果。在本設計中,在位於內側的精磨元件10上的棒條也如傳統那樣地形成。
在精磨間隙中加工纖維材料時,藉助於一輸送螺杆18通過靜止的精磨裝置1中的開口7,將所要精磨的材料供應至精磨區域之間的中心進給區域,所述輸送螺杆18與軸3同軸安裝。藉此,就致使所要精磨的材料向外移動穿過精磨間隙的內徑向部分5,並同時由徑向精磨元件8、9對其進行加工。之後,所要精磨的材料移動入精磨間隙的外傾斜部分6,以由傾斜的精磨元件10、11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加工。由於其設計以及精磨裝置2的轉動,位於內側的精磨元件10上的棒條將所要精磨的材料向外甩至位於外側的精磨元件11。由於棒條邊緣的銳角α,更易於將纖維材料引導離開前邊緣,這就減少了磨損,而不會降低纖維材料的加工效果。這就意味著可在保持紙漿質量的前提下延長精磨元件的使用壽命,並減少能量消耗。
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所示實施例,而是可以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加以改變。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在帶有相對的錐形表面的兩精磨裝置(1,2)之間的錐形精磨間隙(6)中加工木質纖維材料的精磨機的精磨元件,其中,設有位於外側的錐形表面的精磨裝置(1)是靜止的,而設有位於內側的錐形表面的精磨裝置(2)是轉動的,並且,該精磨元件(11)設計為用於靜止的精磨元件(1),並形成有棒條(12)和中間凹槽(13),其中,棒條沿著精磨間隙(6)延伸,並由一上表面(14)和兩側表面(15,16)形成,其特徵在於,各棒條的上表面(14)是精磨元件(11)的錐形加工表面的一部分,並且所述上表面(14)與棒條(12)上的至少一個側表面(15,16)形成一銳角(α)。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精磨元件,其特徵在於,銳角(α)在50°與90°之間,合適的是在60°與90°之間,以及較佳的是在70°與80°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精磨元件,其特徵在於,棒條側表面的傾斜部分至少為棒條高度的三分之一。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精磨元件,其特徵在於,棒條的上表面與棒條的兩個側表面都形成一銳角。
全文摘要
一種用於在帶有相對的錐形表面的兩精磨裝置(1,2)之間的錐形精磨間隙(6)中加工木質纖維材料的精磨機的精磨元件,其中,設有位於外側的錐形表面的精磨裝置(1)是靜止的,而設有位於內側的錐形表面的精磨裝置(2)是轉動的,並且,該精磨元件(11)設計為用於靜止的精磨元件(1),並形成有棒條(12)和中間凹槽(13),其中,棒條沿著精磨間隙(6)延伸,並由一上表面(14)和兩側表面(15,16)形成。各棒條的上表面(14)是精磨元件(11)的錐形加工表面的一部分,並且所述上表面(14)與棒條(12)的至少一個側表面(15,16)形成一銳角(α)。
文檔編號D21D1/30GK1735461SQ200380108605
公開日2006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03年1月14日
發明者N·維爾文 申請人:美佐紙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