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真的是永樂大帝嗎(明成祖朱棣永樂大帝)
2023-05-23 01:29:49 1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來被封為燕王,後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了皇位。他死後的諡號是「文皇帝」,廟號是太宗。後來,嘉靖皇帝將他的廟號改為「成祖」,所以後人便一直稱他為「明成祖」。
在我國古代著名的帝王當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是鄭和下西洋、奴兒幹都司、《永樂大典》,以及五徵漠北,80萬大軍下安南,浚通大運河,大規模營建北京,等等。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幹好其中一件事就足以躋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卻幹成了那麼多,而事實上還不止這一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誅十族」、「瓜蔓抄」之類的殘暴行為聯繫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嚴重受損。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大明皇帝波瀾壯闊的一生吧!
亂世嬰兒
1360年4月,朱棣出生於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那時正是元末的戰亂時期,群雄並起,互相徵伐。應天,是順應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朱元璋攻下集慶(南京),將集慶改名為應天。他要順應天命,推翻元朝,削平群雄,自己當皇帝。現在他又有了第四個兒子,照理應該好好慶祝一下。但幾乎與朱棣呱呱墜地的同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著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他甚至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至於怎麼樣為這個孩子取個吉祥名字,他就更沒有功夫去琢磨了。
1367年舊曆年底,朱元璋準備轉過年頭就要正式登極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經有了7個兒子,自然是滿心高興。這時形勢已經粗安,他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後生了7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陰德: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曰棣。這時朱棣已經7周歲,他這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棣的生母是誰,居然還是個謎,這在常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這個謎確實存在,數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因為朱棣的生母問題,不只是關係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響到他一生的行為。古代正妻生的兒子稱嫡子,非正妻生的兒子稱庶子。正妻被稱為嫡母,其他的妾被稱為庶母。對帝王家來說,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別。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長子繼承。即使嫡長子死得早,如果嫡長子有兒子,也要由嫡長子的嫡長子來繼承,其他庶子則不得覬覦。
朱棣自稱是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謂嫡子了。其實,經歷代學者考證,朱棣的生母不是馬皇后,實際上他的生母是個貴妃,為此演義出許多的野史和傳說。有人說貴妃是高麗人,也有人稱她是元順帝的妃子,抑或是高麗人而成了元順帝妃子。還有人說,朱棣生母是蒙古人洪吉喇氏。洪吉喇氏是元順帝的第三福晉,是太師洪吉喇特託克託的女兒。元順帝敗,朱元璋入大都見洪吉喇氏貌美,就留在身邊。然而她入明宮時就已經懷孕,所生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所以朱棣即元順帝的遺腹子。其實這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
明朝建立時,朱棣已是一個八九歲的兒童。那時全國仍很凋敝,滿目瘡痍。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朱棣在宮廷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
朱元璋一生都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遺憾。因此,他十分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朱元璋稱帝的第一年,就在宮中修建了大本堂.作為太子和諸弟學習的場所。堂中藏有大量歷代圖籍,供他弟兄們觀覽。徵聘各地名儒,輪班授課,教育太子和諸王。師傅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儒,其中如宋濂等。他前後十幾年,向太子和諸王講四書五經,講封建禮法,一舉一動都要合封建禮儀。
朱棣從他父皇那裡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統教育。對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確的自白:朕於諸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饑寒也,嘗使之少忍饑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
可以看出,朱棣弟兄們不只是要學書本,而且平時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規範。這對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年來說,並不是一件愜意的事。
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兒子們成為文弱書生,就讓他們經常做些強健筋骨的活動。他當吳王不久,看到7個兒子漸漸長大了,「宜習勞,令內侍制麻履行滕。凡諸子出城稍遠,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謂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纏腿。這裡是說,讓朱棣兄弟7人都穿著麻鞋,裹上纏腿,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十分之七的路騎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這對長期住在深宮大院中的皇子們來說,雖說勞累點,但還是饒有興味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還要不時地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以健體強志。
他11歲的時候被封為燕王。洪武九年(1376),朱棣已是17歲的英俊青年,他的父皇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了,感到有必要讓皇子們體驗一下民間的生活。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那時被稱為「中都」。這裡埋葬著他們的祖父母,也是他們的父皇小時候為大戶人們放牛放羊的地方。這裡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窮鄉,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在這裡,朱棣仿佛看到,他的父皇小時候是怎麼樣受苦受難,創業是多麼的艱難。他在這裡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徵戰,不畏塞外風寒,就得益於這段經歷。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
朱棣的長兄朱標,即南京一帶所習稱的「大頭太子」,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被立為世子。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大祭天地於南郊,在郊壇南邊正式登極稱帝。他連贈祖上四代,冊封馬氏為皇后,立朱標為皇太子。
在朱元璋看來,元朝之所以經常發生宮廷政變,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稱帝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他還看到當元末農民起義四處爆發的時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強有力的藩衛。有鑑於此,洪武三年(1370)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個小兒子封到各地當藩王。他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還特意作了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