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取名的傳統習俗(農村地區小孩起名及親戚之間稱謂的變化)
2023-05-23 03:22:23 2
四十年來,農村地區小孩起名及親戚之間稱謂的變化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人從農耕時代走向城市文明的分水嶺。
四十年來,經濟和生活方式天翻地覆的變化,讓小孩起名、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及親戚之間的稱謂隨之改變。
一、小孩起名
01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人們給小孩取名多崇尚英武、見賢思齊或多福長壽,含有褒義、吉祥意味的字眼,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但是,在缺醫少藥的年代,嬰兒的成活率是非常低的。窮人的孩子命賤,有人怕孩子長不大,不好養,特地取用一些賤名,如「狗蛋「、」臭妮」之類,其用意為不用太用心的呵護,潑潑辣辣就長大了。
舊時代,受儒家文化影響,規矩多,道道多,限制多,給小孩起名是很不容易的。
中國人氏族觀念重,取名必須按輩分,如此一來,三個字的名字,一個是姓,一個是輩,只有一個才是屬於自己的,多數情況下,是最後一個字。
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重名」的概率就大了。
給小孩取名還有「重祖不重叔」的說法,就是說,寧可和祖父輩的人重名,也不能和伯父、叔叔輩的人重名。
實際上,不管是叔輩還是祖輩,都是儘量避免重名的,連親戚都不能重名。
民國時代,讀書人少,所以,給小孩起名必須找有學問的先生。
二、家庭成員之間的稱呼
02
儒家一貫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梳理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家庭成員之間,在稱呼上,不能直呼祖先或長輩的名字,必須使用親屬稱謂。
特別是跟父母講話的時候,也不能使用「你」、「你們」等,否則是大不敬。
在不得已必須書寫祖先或長輩的名字時,則要在名字前加一個「諱」字 ,是為「名諱」。
一個男人在社會上找不到「皇帝」的地位和感覺,在家庭裡必須得有。
這在現在還使用的碑文或喪柬上還能看到,是古代「避諱」禮儀的傳承。
更有甚者,即便是兄長,也不能直呼其名。古小說裡有「父兄」、「嫂娘」的說法,都是「長者尊」的體現。
舊時代,夫妻間面對面不能直呼其名,只能依託小孩的名字,說「某某的爹(娘)」,沒有孩子的只好用「哎、餵」之類打招呼。
新中國成立後,頒布了新《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夫妻之間開始互稱姓名。
稱謂又分面稱和背稱,面稱可以當面使用,背稱則不能當面使用,只有被稱呼者不在場時才可。比如夫妻倆,在社交場合則以「家裡的」、「外頭的」代稱。
「小叔子」「小姑子」之類,都是外稱。在家裡當面喊就是「弟弟」「妹妹」。
舊時代,婦女社會地位低,做兒媳婦的對婆家的所有人,都必須隨丈夫稱呼。
不能當面稱丈夫的父母為「老公公」「老婆婆」,只能隨丈夫而稱呼「爹娘」;也可比著小孩稱「他爺爺,他奶奶」。
同樣,做女婿的人,也不能面稱妻子的父親、母親為「老丈人」「老丈母娘」,只能稱為「大爺、大娘」或「叔、嬸子」。
現在,中國逐漸進入城市化,女人地位大有超越男人之趨勢,所以,小兩口之間,叫對方父母統一為「爸爸、媽媽」了。
三、親戚之間的稱呼
03
家庭中男子對妻子的兄弟也不能面稱「大舅子」或「小舅子」,只能稱「哥」或「兄弟」。但在外面的社交場合,即可放心地稱「大舅子」或「小舅子」。罵人的時候,「小舅子」揍裡,是被普遍使用而且被認為是最惡毒的一句話。
在親戚中的稱謂裡,涉及到男女之間的稱謂可以說是最敏感的,所以講究也多。
男子對妻子的姐妹不能面稱「大姨子、小姨子」,對大姨子可隨妻子稱為「姐」,對小姨子則可以稱「他小姨或直稱名字。
農村有句俗話:「姐夫見了小姨子,擠眼齉鼻子」,我理解的「擠眼齉鼻子」就是「做鬼臉」或「拋媚眼」之類的表情,起敏感程度可見一斑。
儒家學說中的「男女授受不親」,影響了親戚之間的稱謂。
農耕時代,中國家庭的理想標配是「四世同堂」,由於生活在一個四合院裡,大伯子哥跟弟媳見面的機會在所難免,但一般仍一迴避為主。
在沒法迴避的情況下,可稱「某某的娘」或「某某的嬸子」。
如果「大伯哥」和弟媳多說幾句話,或者是有所交往,往往會贏得吃瓜群眾的一陣驚呼。
而今也有直呼弟媳姓名的;
舊時代,因為女子地位的關係,加上男女間的忌諱,過門之後,對丈夫的姐夫般也會儘量避免面稱,必要時只稱為」您姑夫」;
女子對姐姐的丈夫,絕對不能稱「姐夫」。
在中國農村,「姐夫」一詞,有其名,而無其實,是一種閒置不用的稱呼。
新時代到來,沒出門的少女可羞答答地稱「姐夫」為哥。過了門的媳婦則稱「姐夫」為「他姨夫」。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忌諱稱「二兄弟」。
我分析起來,原因有二:
在古代色情小說裡面,「老二」另有所指。一般指男性胯下之物。延伸意義為不雅物,所以沒人願意應聲。
其次,在蘇魯交界地區還流傳著一則小故事。說是某女死了丈夫後改嫁新夫,由原來夫家二弟送到新夫家。新夫家人問:「這位是何人?」新婦喏喏,說:「這是俺二兄弟。」
後來,人們便用「二兄弟」專指送嫂子改嫁的人,並作為笑談。
但是,「百裡不同俗,十裡改規矩」。到了山東陽穀縣一代,「大哥」反而又成了一個忌諱的稱謂。如果見面稱「二哥」大家倒會欣欣然接受。
原因在哪裡?在讀者諸君會心一笑的眼神裡。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高度發達,迷失在信仰途中的人們擺脫了一切的禁忌,給小孩起名,非韓即日。親戚之間,不僅這些隱晦的稱呼沒有了,反目成仇的、違背倫理的、給父母拳腳相向的也屢見不鮮了。
我們祈禱,這個社會會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