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風扇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0 00:13:06

本實用新型涉及散熱風扇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風扇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之進步,計算機等3C產品之功能也越來越多元,其內部的電子組件所產生的熱量也更為可觀,若電子組件溫度過高則會影響運作時的性能及穩定性,所以電子組件大多需要散熱裝置散熱,以確保電子組件能正常運作。其中,散熱風扇為常見的一種散熱裝置。
然而,傳統散熱風扇主要包括一輪轂及設置在輪轂上且彼此圍設成一圈的若干扇葉,但上述散熱風扇具有出風不集中、風壓不足等問題,進而導致散熱效率不佳,而無法對密集排列的電子組件區或其他高熱量累積處有效地進行散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根據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出風集中、風壓強、散熱效果優秀的風扇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風扇結構,包括:
一輪轂(1);以及
若干扇葉(2),自所述輪轂(1)的外周緣向外延伸成型,每一所述扇葉(2)的外型呈一鳥翼形狀。
進一步地,所述扇葉(2)具有一頂面(21),所述頂面(21)向外突出有並列排列的若干翼羽狀凸塊(23),所述翼羽狀凸塊(23)之間形成一氣流流道(24)。
進一步地,所述扇葉(2)具有一底面(22),所述底面(22)向外突出有並列排列的若干翼羽狀凸塊(23』),所述翼羽狀凸塊(23』)之間形成一氣流流道(24』)。
進一步地,所述扇葉(2)具有相對的一頂面(21)及一底面(22),所述頂面(21)與所述底面(22)分別向外突出有並列排列的若干翼羽狀凸塊(23、23』),所述翼羽狀凸塊(23、23』)之間形成一氣流流道(24、24』)。
進一步地,所述扇葉(2)具有一頂緣(25)、一底緣(26)及一側緣(27),所述頂緣(25)為一彎弧狀邊緣,所述翼羽狀凸塊(23、23』)的末端對應所述底緣(26)與所述側緣(27)設置,而令所述底緣(26)及所述側緣(27)分別為一波浪狀邊緣。
進一步地,所述扇葉(2)彼此等距排列。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利用把扇葉的外型設置成鳥翼形狀,鳥翼形狀的扇葉具有可抑制中心部渦流剝離的效果,從而能夠省去原來為防止剝離產生的逆流,提高了風扇結構風壓和風量,使出風更加集中。
附圖說明
圖1 是本實用新型風扇結構的立體組合圖。
圖2 是本實用新型風扇結構的側視圖。
圖3 是本實用新型風扇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4 是本實用新型風扇結構的另一立體示意圖。
圖5 是本實用新型風扇結構的俯視圖。
圖6 是本實用新型風扇結構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風扇結構,1…輪轂,2…扇葉,21…頂面,23、23』…翼羽狀凸塊,
24、24』 …氣流流道,25…頂緣,26…底緣,27…側緣,3…固定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請參考圖1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風扇結構,此風扇結構10主要包括一輪轂1及若干扇葉2。
如圖1至圖2所示,輪轂1安裝在固定架3上,且輪轂1能夠相對固定架3旋轉。
如圖1至圖6所示,若干扇葉2自輪轂1的外周緣向外延伸成型,每一扇葉2的外型呈一鳥翼形狀,若干扇葉2彼此等距排列。
詳細說明如下,每一扇葉2具有一頂面21及一底面22,頂面21向外突出有並列排列的若干翼羽狀凸塊23,若干翼羽狀凸塊23之間形成一氣流流道24,底面22向外突出有並列排列的若干翼羽狀凸塊23』,若干翼羽狀凸塊23』之間形成一氣流流道24』。
另外,每一扇葉2具有一頂緣25、一底緣26及一側緣27,頂緣25為一彎弧狀邊緣,若干翼羽狀凸塊23、23』的末端對應底緣26與側緣27設置,而令底緣26及側緣27分別為一波浪狀邊緣。
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風扇結構10之組合,其系利用若干扇葉2自輪轂1的外周緣向外延伸成型,每一扇葉2的外型呈一鳥翼形狀。藉此,因若干翼羽狀凸塊23、23』之間形成氣流流道24、24』,底緣26及側緣27分別為波浪狀邊緣,使風扇結構10產生的氣流會受氣流流道24、24』及波浪狀邊緣導引,讓鳥翼形狀的扇葉2具有可抑制中心部渦流剝離之效果,從而能夠省去原來為防止剝離產生的逆流,以達到風扇結構10具有增加靜壓及風量之優點。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範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