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類群趨性平衡聚食養殖方法
2023-05-20 01:36:01 2
蛙類群趨性平衡聚食養殖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蛙類群趨性平衡聚食養殖方法,包括產卵繁殖、蛙卵孵化、蝌蚪餵養和幼蛙餵養環節,蛙卵孵化環節中網箱處在微流水狀態下,改善了水質,增加了水中溶養,提高了蝌蚪孵化成活率;幼蛙餵養環節中,保證了幼蛙成長過程中平衡聚食和定點誘食的條件,同時解決了蛙不主動覓食、不吃死餌和不吃靜態飼料的問題,避免幼蛙成長稂莠不齊的情況出現,增加了產蛙效率。
【專利說明】蛙類群趨性平衡聚食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蛙類群趨性平衡聚食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蛙類養殖業作為新興農業產業,其發展速度快、前景好。中國虎紋蛙屬兩棲綱蛙科,即是國家保護動物又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人工養殖中國虎紋蛙既對保護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又有很高的經濟效益。虎紋蛙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動的食物,也不主動覓食,主要以昆蟲、蠅蛆、蚯蚓、黃粉蟲等為食物,人工飼養虎紋蛙,由野生變為家養,生活環境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保證產蛙效率和品質,需提供一套合理的蛙類群趨性平衡聚食養殖方法。
【發明內容】
[0003]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產蛙效率高、產蛙品質好的蛙類群趨性平衡聚食養殖方法。
[0004]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手段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一種蛙類群趨性平衡聚食養殖方法,包括以下環節:
[0005]A、產卵繁殖:1)產卵:4-5月進行種蛙抱對產卵,產卵過程中每隔18-20小時檢查種蛙抱對情況,防止母蛙被抱死,產卵在種蛙池內進行,種蛙池內的水面不能有水草;2)撈卵:當蛙卵動物極80-90%朝上時,將蛙卵從種蛙池內撈出:3)消毒:將撈出的蛙卵浸泡在濃度為0.02%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浸泡時間為3-5分鐘;
[0006]B、娃卵孵化:將消毒後的娃卵剪切成邊長為4-5 cm的方形塊,放入其內設置有水草墊的網箱內進行孵化,保持網箱內微流水狀態,孵化溫度為18_22°C,孵化時間為5-6天;
[0007]C、蝌蚪餵養:蛙卵孵化成幼蝌蚪後,第一周不餵食,幼蝌蚪以卵黃素為食,一周之後連續餵食3-5天蛋黃,蛋黃的餵食標準為:第一天I萬蝌蚪苗餵食I個蛋黃,隨後每天I萬蝌蚪苗增餵0.5個蛋黃;3-5天之後開始餵食豆漿和奶粉按1:1比例混合的混合飼料,每天蝌蚪的食量為其體重的6-8%,第七周至第八周長出後腳;
[0008]D、幼蛙餵養:1)將長了後腳的幼蛙移入養蛙池中,依次向養蛙池內投入網狀聚蛙板,幼蛙登上聚蛙板完成登陸過程,聚蛙板的投放技巧為:前一塊聚蛙板上幼蛙成飽和狀態時再投入下一塊聚蛙板,聚蛙板集成連接在一起,通過設置在聚蛙板上的繩索來調節聚蛙板的吃水深度;2)向聚蛙板上添加飼料,初次投食取浮性顆粒飼料(型號為#5)和動物性飼料各50%,以後每天減少動物性飼料5%,10天後可完成幼蛙的死餌馴食;飼料每天添加2-3次,直至幼蛙長成成蛙,動物性飼料包括活的蚯蚓、蠅蛆,黃粉蟲的一種或幾種。
[0009]本發明的有益技術效果是:
[0010]1.本發明的蛙類群趨性平衡聚食養殖方法,蛙卵孵化環節中使孵化網箱處在微流水狀態下,改善了水質,增加了水中溶養,提高了蝌蚪孵化成活率。
[0011]2.本發明的養殖方法,幼蛙餵養環節中,聚蛙板是逐次放入池體中的(即一塊聚蛙板上聚滿幼蛙時再加入另一塊聚蛙板),幼蛙登陸聚蛙板實現定點登陸,在聚蛙板上添加飼料,誘使幼蛙登陸聚蛙板覓食實現定點覓食,解決了幼蛙不主動覓食的問題。
[0012]3.本發明的養殖方法,在幼蛙餵養環節中,先在混合飼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活的動物性飼料,隨後逐漸減少動物性飼料,隨著蛙類覓食條件反射的形成,蛙類對活的動物性飼料的依賴性逐漸減少,即使是不動的死餌,蛙類也會食用,解決了蛙類不吃死餌的問題。
[0013]4.本發明的養殖方法,在幼蛙餵養環節中,將飼料放置在網狀的聚蛙板上,當高密度的幼蛙在聚蛙板上活動時,會引起飼料抖動,方便蛙類食用,解決了蛙類不吃靜態飼料的問題。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以下結合實施例和實驗數據,對本發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術特徵和優點作更詳細的說明。
[0015]實施例1
[0016]採用本發明的養蛙方法,養殖中國虎紋蛙,包括以下環節:
[0017]A、產卵繁殖:1)產卵:4月進行種蛙抱對產卵,產卵過程中每隔18小時檢查種蛙抱對情況,防止母蛙被抱死,產卵在種蛙池內進行,種蛙池內的水面不能有水草;2)撈卵:當蛙卵動物極80%朝上時,將蛙卵從種蛙池內撈出:3)消毒:將撈出的蛙卵浸泡在濃度為
0.02%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浸泡時間為3分鐘;
[0018]B、蛙卵孵化:將消毒後的蛙卵剪切成邊長為4 cm的方形塊,放入其內設置有水草墊的網箱內進行孵化,保持網箱內微流水狀態,孵化溫度為18°C,孵化時間為6天;
[0019]C、蝌蚪餵養:蛙卵孵化`成幼蝌蚪後,第一周不餵食,幼蝌蚪以卵黃素為食,一周之後連續餵食3天蛋黃,蛋黃的餵食標準為:第一天I萬蝌蚪苗餵食I個蛋黃,隨後每天I萬蝌蚪苗增餵0.5個蛋黃;3天之後開始餵食豆漿和奶粉按1:1比例混合的混合飼料,每天蝌蚪的食量約為其體重的6%,第七周至第八周長出後腳;
[0020]D、幼蛙餵養:1)將長了後腳的幼蛙移入養蛙池中,依次向養蛙池內投入網狀聚蛙板,幼蛙登上聚蛙板完成登陸過程,聚蛙板的投放技巧為:前一塊聚蛙板上幼蛙成飽和狀態時再投入下一塊聚蛙板,聚蛙板集成連接在一起,通過設置在聚蛙板上的繩索來調節聚蛙板的吃水深度;2)向聚蛙板上添加飼料,初次投食取浮性顆粒飼料(型號#5)和動物性飼料各50%,以後每天減少動物性飼料5%,10天後可完成幼蛙的死餌馴食;飼料每天添加2次,直至幼蛙長成成蛙,動物性飼料包括活的蚯蚓、蠅蛆、黃粉蟲的一種或幾種。
[0021]實施例2
[0022]採用本發明的養蛙方法,養殖中國虎紋蛙,包括以下環節:
[0023]A、產卵繁殖:1)產卵:5月進行種蛙抱對產卵,產卵過程中每隔20小時檢查種蛙抱對情況,防止母蛙被抱死,產卵在種蛙池內進行,種蛙池內不能有水草;2)撈卵:當蛙卵動物極90%朝上時,將蛙卵從種蛙池內撈出:3)消毒:將撈出的蛙卵浸泡在濃度為0.02%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浸泡時間為5分鐘;
[0024]B、娃卵孵化:將消毒後的娃卵剪切成邊長為5 Cm的方形塊,放入其內設置有水草墊的網箱內進行孵化,保持網箱內微流水狀態,孵化溫度為22°C,孵化時間為6天;
[0025]C、蝌蚪餵養:蛙卵孵化成幼蝌蚪後,第一周不餵食,幼蝌蚪以卵黃素為食,一周之後連續餵食5天蛋黃,蛋黃的餵食標準為:第一天I萬蝌蚪苗餵食I個蛋黃,隨後每天I萬蝌蚪苗 量約為其體重的8%,第七周至第八周長出後腳;
[0026]D、幼蛙餵養:1)將長了後腳的幼蛙移入養蛙池中,依次向養蛙池內投入網狀聚蛙板,幼蛙登上聚蛙板完成登陸過程,聚蛙板的投放技巧為:前一塊聚蛙板上幼蛙成飽和狀態時再投入下一塊聚蛙板,聚蛙板集成連接在一起,通過設置在聚蛙板上的繩索來調節聚蛙板的吃水深度;2)向聚蛙板上添加飼料,初次投食取浮性顆粒飼料(型號#5)和動物性飼料各50%,以後每天減少動物飼料5%,10天後可完成幼蛙的死餌馴食;飼料每天添加3次,直至幼蛙長成成蛙,動物性飼料包括活的蚯蚓、蠅蛆、黃粉蟲的一種或幾種。
[0027]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範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蛙類群趨性平衡聚食養殖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環節: A、產卵繁殖:1)產卵:4-5月進行種蛙抱對產卵,產卵過程中每隔18-20小時檢查種蛙抱對情況,防止母蛙被抱死,產卵在種蛙池內進行,種蛙池內的水面不能有水草;2)撈卵:當蛙卵動物極80-90%朝上時,將蛙卵從種蛙池內撈出:3)消毒:將撈出的蛙卵浸泡在濃度為0.02%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浸泡時間為3-5分鐘; B、娃卵孵化:將消毒後的娃卵剪切成邊長為4-5cm的方形塊,放入其內設置有水草墊的網箱內進行孵化,保持網箱內微流水狀態,孵化溫度為18-22°C,孵化時間為5-6天; C、蝌蚪餵養:蛙卵孵化成幼蝌蚪後,第一周不餵食,幼蝌蚪以卵黃素為食,一周之後連續餵食3-5天蛋黃,蛋黃的餵食標準為:第一天I萬蝌蚪苗餵食I個蛋黃,隨後每天I萬蝌蚪苗增餵0.5個蛋黃;3-5天之後開始餵食豆漿和奶粉按1:1比例混合的混合飼料,每天蝌蚪的食量為其體重的6-8%,第七周至第八周長出後腳; D、幼蛙餵養:1)將長了後腳的幼蛙移入養蛙池中,依次向養蛙池內投入網狀聚蛙板,幼蛙登上聚蛙板完成登陸過程,聚蛙板的投放技巧為:前一塊聚蛙板上幼蛙成飽和狀態時再投入下一塊聚蛙板,聚蛙板集成連接在一起,通過設置在聚蛙板上的繩索來調節聚蛙板的吃水深度;2)向聚蛙板上添加飼料,初次投食取浮性顆粒飼料和動物性飼料各50%,以後每天減少動物性飼料5%,10天後可完成幼蛙的死餌馴食;飼料每天添加2-3次,直至幼蛙長成成蛙,動物性飼料包括活的蚯蚓、蠅`蛆,黃粉蟲的一種或幾種。
【文檔編號】A01K67/02GK103719016SQ201310703586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9日
【發明者】陳偉 申請人:重慶市陳邱雨虎紋蛙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