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用制動氣室的製作方法
2023-05-20 01:17:36 2

本申請為2016年1月19日申請的,申請號為201610052083.8,發明名稱為一種盤式彈簧制動氣室的專利的分案申請。
本發明涉及制動器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汽車用簧制動氣室。
背景技術:
現有的制動氣室的推桿於殼體間留有空隙,灰塵易進入。殼體內的灰塵不僅造成氣制動室的汙染,還會引起故障。且推桿在殼體內的工作行程短,產生的制動推力小。
同時的一般的制動氣室都不具備行車和停車兩個制動氣室,相對的工作效率低下,而且當氣室失靈後,整體的制動就失去了作用,容易產生嚴重的後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提供一種結構更加合理、能夠實現行車制動和停車制動分開的、故障率更低、使用壽命更長的汽車用簧制動氣室。
本發明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汽車用簧制動氣室,包括前體、中體、後體和卡箍,所述前體和中體形成行車制動腔,所述前體的連接處的外圍設有一圈第一卷邊,所述中體的連接處的外圍設有一圈第二卷邊,所述第一卷邊和第二卷邊外側包裹有所述卡箍,所述卡箍上設有鎖緊螺栓和鎖緊螺母,所述第一卷邊和第二卷邊之間嵌設有第一皮膜,所述第一皮膜的左側設有推桿盤,所述推桿盤的中部焊接有推桿,所述推桿端部的外側焊接有一圈回位彈簧固定圈,所述推桿上設有頂杆,所述頂杆伸出所述前體外部,所述前體中部設有第一開口,所述頂杆穿過所述第一開口;
所述前體上設有兩個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內焊接有安裝螺栓,所述安裝螺栓根部設有回位彈簧限制塊,所述安裝螺栓上設有第一墊圈和安裝螺母;
所述前體和回位彈簧固定圈之間設有回位彈簧,所述回位彈簧呈大、小頭設計,所述回位彈簧內部設有防塵帽,所述防塵帽的一端連接於所述第一開口之上,所述防塵帽的另一端連接在所述推桿之上;
所述中體和後體形成停車制動腔,所述中體的連接處的外圍設有一圈第三卷邊,所述後體的連接處的外圍設有一圈包邊,所述包邊包裹在所述第三卷邊外側,所述第三卷邊和包邊之間設有第二皮膜,所述第二皮膜左側設有挺杆右盤,所述挺杆右盤上焊接有挺杆,所述挺杆右盤與所述中體之間設有復位彈簧,所述中體內表面上設有一圈凸筋,所述復位彈簧的左側卡入所述凸筋內部,所述復位彈簧的右側抵於所述挺杆右盤之上;
所述第二皮膜的右側設有釋放盤,所述釋放盤上焊接有釋放螺栓固定盤,所述釋放螺栓固定盤上設有第一通孔,穿過所述第一通孔設有釋放螺栓,所述釋放螺栓勾住所述釋放螺栓固定盤;
所述釋放盤和後體之間設有強力彈簧,所述釋放盤上設有第四卷邊,所述後體上設有一圈圓形凸起,所述強力彈簧的左側卡在所述第四卷邊內,所述強力彈簧的右側卡在所述圓形凸起內;
所述防塵帽與所述頂杆之間設有頂杆固定圈,所述頂杆在所述頂杆固定圈中自由伸縮滑動,所述中體上設有第一進氣孔,所述第一進氣孔注入壓縮空氣推動所述第一皮膜向前運動,所述中體的右側設有第三通孔,所述釋放螺栓穿過所述第三通孔,所述釋放螺栓上位於所述中體外側設有釋放螺母,所述中體與所述釋放螺母之間設有第二墊圈。
所述中體內部設有圓形凹槽,所述圓形凹槽內部設有挺杆左盤,所述挺杆左盤上焊接有挺杆。
所述中體上位於所述圓形凹槽內部設有第二通孔,所述挺杆穿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內部設有兩圈方形凹槽,所述方形凹槽內嵌有圓形密封圈。
所述中體上位於所述第一進氣孔一側設有第二進氣孔,所述第二進氣孔注入壓縮空氣推動所述第二皮膜向後運動。
本發明所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中,所述汽車用簧制動氣室包括前體、中體、後體和卡箍,所述卡箍的設計使得所述前體與所述中體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所述行車制動腔和停車制動腔的設計使得所述汽車用簧制動氣室具有了行車制動和停車制動的兩種功能,所述防塵帽的設計,使得灰塵等無法進入所述汽車用簧制動氣室內部,大大的降低了所述汽車用簧制動氣室的故障率,同時使得所述汽車用簧制動氣室的使用壽命更加長久。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汽車用簧制動氣室的剖面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汽車用簧制動氣室的俯視圖。
圖中部件名稱對應的標號如下:
1、前體;2、中體;3、後體;4、卡箍;5、行車制動腔;6、第一卷邊;7、第二卷邊;8、鎖緊螺栓;9、鎖緊螺母;10、第一皮膜;11、推桿盤;12、推桿;13、回位彈簧固定圈;14、頂杆;15、第一開口;16、第二開口;17、安裝螺栓;18、回位彈簧限制塊;19、第一墊圈;20、安裝螺母;21、回位彈簧;22、防塵帽;23、停車制動腔;24、第三卷邊;25、包邊;26、第二皮膜;27、挺杆右盤;28、挺杆;29、復位彈簧;30、凸筋;31、釋放盤;32、釋放螺栓固定盤;33、第一通孔;34、釋放螺栓;35、強力彈簧;36、第四卷邊;37、圓形凸起;38、頂杆固定圈;39、第一進氣孔;40、圓形凹槽;41、挺杆左盤;42、第二通孔;43、方形凹槽;44、圓形密封圈;45、第三通孔;46、釋放螺母;47、第二墊圈;48、第二進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述:
作為本發明所述汽車用簧制動氣室的實施例,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前體1、中體2、後體3和卡箍4,所述前體1和中體2形成行車制動腔5,所述前體1的連接處的外圍設有一圈第一卷邊6,所述中體2的連接處的外圍設有一圈第二卷邊7,所述第一卷邊6和第二卷邊7外側包裹有所述卡箍4,所述卡箍4上設有鎖緊螺栓8和鎖緊螺母9,所述第一卷邊6和第二卷邊7之間嵌設有第一皮膜10,所述第一皮膜10的左側設有推桿盤11,所述推桿盤11的中部焊接有推桿12,所述推桿12端部的外側焊接有一圈回位彈簧固定圈13,所述推桿12上設有頂杆14,所述頂杆14伸出所述前體1外部,所述前體1中部設有第一開口15,所述頂杆14穿過所述第一開口15,所述行車制動腔5的設計,使得制動氣室能夠完成行車制動和停車制動兩種制動形式,更大程度的有效的完成制動工作;
所述前體1上設有兩個第二開口16,所述第二開口16內焊接有安裝螺栓17,所述安裝螺栓17根部設有回位彈簧限制塊18,所述安裝螺栓17上設有第一墊圈19和安裝螺母20,所述安裝螺栓的設計,使得所述汽車用簧制動氣室能夠更加牢固的安裝在汽車之上,不易掉落;
所述前體1和回位彈簧固定圈13之間設有回位彈簧21,所述回位彈簧21呈大、小頭設計,所述回位彈簧21內部設有防塵帽22,所述防塵帽22的一端連接於所述第一開口15之上,所述防塵帽22的另一端連接在所述推桿12之上,此處的設計,有利的解決了灰塵進入制動氣室的問題,所述防塵帽的設計,阻止了灰塵進入制動氣室,降低了制動氣室的故障率;
所述中體2和後體3形成停車制動腔23,所述中體2的連接處的外圍設有一圈第三卷邊24,所述後體3的連接處的外圍設有一圈包邊25,所述包邊25包裹在所述第三卷邊24外側,所述第三卷邊24和包邊5之間設有第二皮膜26,所述第二皮膜26左側設有挺杆右盤27,所述挺杆右盤27上焊接有挺杆28,所述挺杆右盤27與所述中體2之間設有復位彈簧29,所述中體2內表面上設有一圈凸筋30,所述復位彈簧29的左側卡入所述凸筋30內部,所述復位彈簧29的右側抵於所述挺杆右盤28之上,所述停車制動腔23的設計,使得制動氣室能夠完成行車制動和停車制動兩種制動形式,更大程度的有效的完成制動工作;
所述第二皮膜26的右側設有釋放盤31,所述釋放盤31上焊接有釋放螺栓固定盤32,所述釋放螺栓固定盤32上設有第一通孔33,穿過所述第一通孔33設有釋放螺栓34,所述釋放螺栓34勾住所述釋放螺栓固定盤32,此處的設計,解決了釋放螺栓的固定問題,使得所述釋放螺栓34能夠更加牢固的固定在所述汽車用簧制動氣室上;
所述釋放盤31和後體3之間設有強力彈簧35,所述釋放盤31上設有第四卷邊36,所述後體3上設有一圈圓形凸起37,所述強力彈簧35的左側卡在所述第四卷邊36內,所述強力彈簧35的右側卡在所述圓形凸起37內,所述強力彈簧35的設計,使得所述釋放盤31和釋放螺栓34能夠更加快速的回到制動之前的初始狀態。
本實施例中,所述防塵帽22與所述頂杆14之間設有頂杆固定圈38,所述頂杆14在所述頂杆固定圈38中自由伸縮滑動,所述頂杆固定圈38的設計,能夠使得所述頂杆14的固定更加牢固。
本實施例中,所述中體2上設有第一進氣孔39,所述第一進氣孔39注入壓縮空氣推動所述第一皮膜10向前運動。
本實施例中,所述中體2內部設有圓形凹槽40,所述圓形凹槽40內部設有挺杆左盤41,所述挺杆左盤41上焊接有挺杆28,此處的設計,解決了所述挺杆左盤41的固定問題,使得所述挺杆左盤41在復位之後不會突出所述前體1。
本實施例中,所述中體2上位於所述圓形凹槽40內部設有第二通孔42,所述挺杆28穿過所述第二通孔42,所述第二通孔42內部設有兩圈方形凹槽43,所述方形凹槽43內嵌有圓形密封圈44。
本實施例中,所述中體2的右側設有第三通孔45,所述釋放螺栓34穿過所述第三通孔45,所述釋放螺栓34上位於所述中體外側設有釋放螺母46,所述中體2與所述釋放螺母46之間設有第二墊圈47。
本實施例中,所述中體2上位於所述第一進氣孔39一側設有第二進氣孔48,所述第二進氣孔48注入壓縮空氣推動所述第二皮膜26向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