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容箱支架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03:01:56 3
專利名稱:汽車電容箱支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支架結構,特別涉及一種汽車電容箱支架。
背景技術:
目前,電容類的箱體結構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領域,如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尤其是電動牽引車等。該電容箱由於體積及重量比較大,並且安全防護性要求日益增多,同時要兼顧到安裝可靠性,二次絕緣,空間布置,以及重量平橫等問題。現有技術中缺少將電容箱固定在車架上的專用固定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的 不足,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用於固定電容的汽車專用箱體支架,使得車載電容不但布局合理,而且對電容起到安全防護的作用。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該種汽車電容箱支架,其特徵在於包括:前支架、後支架和側面橫梁,前支架與後支架互相平行且結構相同,側面橫梁連接兩個支架的端部;每個支架均包括兩根互相平行的橫梁和連接橫梁的四根縱梁,使得每個支架均形成有左窗格、中間窗格和右窗格;左窗格和右窗格的底部分別設有託板,中間窗格的兩頂角分別設有墊板;兩個左窗格與側面橫梁形成左電容箱容置空間,兩個右窗格與側面橫梁形成右電容箱容置空間。優選地,所述橫梁、縱梁和側面橫梁均為方鋼管;所述託板和墊板均為直角軋壓鋼板。更優選地,所述左窗格和右窗格內設有加強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電容箱支架結構穩固實用,安裝方便,重量合理布置,並且考慮到安全防護的作用,以防止側面撞擊,解決了箱體零件安裝防護的問題。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電容箱支架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電容箱支架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地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電容箱支架,包括:前支架1、後支架2和若干條側面橫梁9。前支架與後支架互相平行且結構相同,側面橫梁9連接兩個支架的端部,形成一個矩形框架。每個支架均包括兩根互相行的橫梁3和連接橫梁的四根縱梁4,使得每個支架均形成有三個窗格,即左窗格5、中間窗格6和右窗格7。左窗格5和右窗格7的底部均設有託板8,兩個左窗格與側面橫梁形成左電容箱容置空間,兩個右窗格與側面橫梁形成右電容箱容置空間,託板託住電容箱底部。中間窗格6的兩頂角分別設有墊板61,用於與車架縱梁連接。為保證該支架結構穩固並減輕重量,所述橫梁3、縱梁4和側面橫梁9均為方鋼管,所述託板8和墊板61均為直角軋壓鋼板。為了進一步保持支架的整體強度,所述左窗格5和右窗格7內設有加強筋10。如圖2所示,安裝該支架時,分成前後兩支架分別進行焊接,兩支架的中間窗格穿過車架縱梁並與縱梁焊接,橫梁和車架縱梁之間設有託板以防橫梁和車架受到磨損。左右窗格底面焊接軋壓墊板對物體進行託裝,側面方鋼管打孔對物體側面進行連接,前面焊接件上的螺紋孔採用長圓孔,以便於尺寸的調節,左、右之間進行方鋼管連接拉緊,以防框架左右變形,有效地起到防護作用,並對各連接缺口進行螺栓拉緊,以防框架上下變形,嚴格計算框架結構和箱體之間的間隙,做到節省空間。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箱支架可以用於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尤其是電動牽引車等等,凡是需要電·容箱體的車輛均可應用該支架。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電容箱支架,其特徵在於包括:前支架(I)、後支架(2)和側面橫梁(9),前支架與後支架互相平行且結構相同,側面橫梁(9)連接兩個支架的端部; 每個支架均包括兩根互相平行的橫梁(3)和連接橫梁的四根縱梁(4),使得每個支架均形成有左窗格(5)、中間窗格(6)和右窗格(7);左窗格(5)和右窗格(7)的底部分別設有託板(8),中間窗格(6)的兩頂角分別設有墊板(61); 兩個左窗格與側面橫梁形成左電容箱容置空間,兩個右窗格與側面橫梁形成右電容箱容置空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電容箱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橫梁(3)、縱梁(4)和側面橫梁(9)均為方鋼管;所述託板(8)和墊板(61)均為直角軋壓鋼板。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電容箱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左窗格(5)和右窗格(7)內設有加 強筋(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電容箱支架。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用於固定電容的汽車專用箱體支架,使得車載電容不但布局合理,而且對電容起到安全防護的作用。該種汽車電容箱支架,其特徵在於包括前支架、後支架和側面橫梁,前支架與後支架互相平行且結構相同,側面橫梁連接兩個支架的端部;每個支架均包括兩根互相平行的橫梁和連接橫梁的四根縱梁,使得每個支架均形成有左窗格、中間窗格和右窗格;左窗格和右窗格的底部分別設有託板,中間窗格的兩頂角分別設有墊板;兩個左窗格與側面橫梁形成左電容箱容置空間,兩個右窗格與側面橫梁形成右電容箱容置空間。優選地,所述橫梁、縱梁和側面橫梁均為方鋼管;所述託板和墊板均為直角軋壓鋼板。
文檔編號B60K1/04GK203110903SQ20132007818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0日
發明者楊西玲, 劉璽斌, 王佳, 趙偉峰, 杜曉平 申請人:陝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