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系統及方法與流程
2023-05-21 16:14:46

本發明屬於電池監控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環境汙染,能源危機日益嚴重,各國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新能源產業上面。電動汽車作為新能源產業的典型代表,一直受到業界的追捧。然而,其電池技術一直是電動汽車亟待突破的瓶頸。
研究表明,以動力鋰電池為例,其最佳的工作溫度範圍在25℃-45℃範圍之內,電池壽命和工作效率最高。然而,在動力電池實際工作的時候溫度往往達不到最佳的溫度。當工作溫度低於0℃的時候,電池的內阻會急劇升高,大大降低電池的性能;當溫度過高時,會加快電池內部的副反應的速度,不可逆反應物增多,電池可用容量大大衰減,輸出功率降低;當溫度進一步升高甚至會出現電池自燃,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開發動力電池溫度調節系統十分必要。
目前來說,主流的溫度調節策略包括四種:空氣調溫、液體調溫、相變材料調溫和車載空調調溫。空氣調溫雖然調溫結構簡單,但是效率較低;相變材料調溫雖然調溫效果好,但是造價較大,處於實驗室階段;車載空調組合調溫,相對風冷調溫效果好,但是結構複雜;綜合比對,液體調溫效率高,結構較簡單相對來說是目前各大車企廣泛採用的方式,但是其調溫系統的結構和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系統,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以新型的熱電調溫為主,液體調溫為輔的方式,根據檢測到的動力電池表面溫度,進行閉環控制處理,智能調節熱電片的吸熱速率和放熱速率,調節每個動力電池的表面溫度,相對於傳統調溫方式,響應速度更快,控制更精確,調溫效率高,實現效果好,使用操作方便,便於推廣使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電池模組和溫度控制單元,所述電池模組由多個電池單元通過導電條並聯組成,所述電池單元由多個動力電池通過導電條串聯組成,所述動力電池的兩側均附著有導熱貼膜,所述動力電池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內均插接有與所述導熱貼膜相接觸的熱電片,所述溫度控制單元包括控制器和人機互動模塊,所述控制器的輸入端接有用於檢測所述動力電池溫度的電池溫度傳感器、分別用於檢測所述熱電片冷端溫度和熱端溫度的熱電片溫度傳感器、用於採集所述電池單元的總線電流的電流傳感器和用於採集每個所述動力電池電壓的電壓採集晶片,所述控制器接有與多個所述電池單元對應的開關陣列模塊,所述開關陣列模塊接有與所述熱電片連接的h換向電路和用於控制熱電片電流大小的調流模塊。
上述的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動力電池的周側設置有用於調節所述熱電片熱量的調溫管路,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上均設置有供所述調溫管路穿過的凹槽,所述控制器的輸出端接有與所述調溫管路相接的液壓控制模塊。
上述的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人機互動模塊包括電池組虛擬機和設置在每個所述動力電池內的電子標籤,所述電池組虛擬機和控制器雙向通信,所述電子標籤和電池組虛擬機相接。
上述的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用於收納所述電池模組的電池組殼體,所述電池組殼體包括電池箱和與所述電池箱配合的電池蓋。
上述的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徵在於:相鄰兩個所述動力電池之間設置有防撞擊隔板,所述防撞擊隔板與所述電池箱的內壁插接連接。
上述的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均粘接在所述動力電池的外側。
上述的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h換向電路包括三極體q1、三極體q2、三極體q3和三極體q4,所述三極體q1、三極體q2、三極體q3和三極體q4的基極分別與控制器相接,所述三極體q1的集電極和三極體q2的集電極與所述熱電片的一端相接,所述三極體q3的集電極和三極體q4的集電極與所述熱電片的另一端相接。
上述的利用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系統進行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的方法,其特徵在於,該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一、數據採集:
步驟101、動力電池溫度採集:通過多個分別設置在所述動力電池上的電池溫度傳感器實時採集每個所述動力電池的表面溫度,通過多個分別設置在所述熱電片冷端和熱端的熱電片溫度傳感器實時採集每個所述熱電片的冷端溫度和熱端溫度,將採集到的表面溫度、冷端溫度和熱端溫度實時發送給控制器;
步驟102、動力電池電壓電流採集:通過電流傳感器實時採集所述動力電池總線的充放電電流,通過電壓採集晶片實時採集所述動力電池的電壓;
步驟二、速率計算:
步驟201、動力電池發熱速率計算:控制器根據公式計算動力電池的發熱速率,其中表示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的發熱速率,i表示動力電池總線的充放電電流,vij表示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的體積,δuij=uijopen-uij,uijopen表示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的開路電壓,uij表示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的電壓,表示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的表面溫度,表示溫度係數,δq表示由環境溫度造成的幹涉放熱速率,其中i為不小於1的正整數,j為不小於1的正整數;
步驟202、熱電片冷端吸熱速率計算:控制器根據公式計算熱電片的冷端吸熱速率,其中h=1,2,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一側的熱電片的冷端吸熱速率,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另一側的熱電片的冷端吸熱速率,iijc-1表示由調流模塊得到的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一側的熱電片的電流,iijc-2表示由調流模塊得到的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另一側的熱電片的電流,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一側的熱電片的熱端溫度,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另一側的熱電片的熱端溫度,α表示熱電係數,vijc-1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一側的熱電片的熱端體積,vijc-2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另一側的熱電片的熱端體積;
步驟203、熱電片熱端放熱速率計算:控制器根據公式計算熱電片的熱端放熱速率,其中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一側的熱電片的熱端放熱速率,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另一側的熱電片的熱端放熱速率,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一側的熱電片的冷端溫度,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另一側的熱電片的冷端溫度,vijh-1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一側的熱電片的冷端體積,vijh-2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另一側的熱電片的冷端體積;
步驟三、溫度調節操作:
步驟301、判斷動力電池溫度是否異常:通過所述人機互動模塊設置動力電池的最高表面溫度tmax和最低表面溫度tmin,控制器將接收到的每個動力電池的表面溫度與最高表面溫度tmax和最低表面溫度tmin進行對比,當時,進入步驟302,當時,進入步驟303,當時,進入步驟304;
步驟302、製冷操作:
步驟3021、熱電片冷端製冷:當時,控制器發出控制指令,通過開關陣列模塊導通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所對應的h換向電路,所述h換向電路控制熱電片的電流正向流動,保證熱電片的冷端和導熱貼膜相接觸,當動力電池的表面溫度下降到時,進入步驟3022;
步驟3022、熱電片冷端吸熱速率控制:當時,控制器通過開關陣列模塊導通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所對應的調流模塊,所述調流模塊控制熱電片的電流iijc-h減小,使
步驟3023:重複步驟301;
步驟303、制熱操作:
步驟3031、熱電片熱端制熱:當時,控制器發出控制指令,通過開關陣列模塊導通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所對應的h換向電路,所述h換向電路控制熱電片的電流逆向流動,保證熱電片的熱端和導熱貼膜相接觸,當動力電池的表面溫度上升到時,進入步驟3032;
步驟3032、熱電片熱端放熱速率控制:當時,控制器通過開關陣列模塊導通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所對應的調流模塊,所述調流模塊控制熱電片的電流iijc-h增大,使
步驟3033:重複步驟301;
步驟304、將動力電池的表面溫度和熱電片的電流iijc-h存儲在所述人機互動模塊中。
上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動力電池的周側設置有用於調節所述熱電片熱量的調溫管路,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上均設置有供所述調溫管路穿過的凹槽,所述控制器的輸出端接有與所述調溫管路相接的液壓控制模塊,當時,調溫管路內通冷卻液,所述控制器發出控制指令給液壓控制模塊,以增加調溫管路內液體的流速,當時,維持當前流速不變;當時,調溫管路內通加熱液,控制器發出控制指令給液壓控制模塊,以減小調溫管路內液體的流速,當時,維持當前流速不變。
上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由環境溫度造成的幹涉放熱速率δq的計算公式為:其中c表示動力電池表面材料的比熱容,t1表示t1時刻動力電池的表面溫度,t0表示t0時刻動力電池的表面溫度,t0表示採樣起始時刻,t1表示採樣結束時刻。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的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實現及使用操作方便。
2、本發明採用熱電片和導熱貼膜相結合為主,調溫管路為輔的方式,調節每個動力電池的表面溫度,採用溫度控制單元對電池模組裡面每個動力電池兩側的熱電片的制熱效率或吸熱速率實現精準的控制,達到改變動力電池表面溫度的目的,相對於傳統調溫方式,響應速度更快,控制更精確,調溫效率高,實現效果好。
3、本發明的熱電片採用插接的方式設置在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內,方便對故障熱電片進行更新和維護,使用方便。
4、本發明採用模糊控制策略,根據檢測到的動力電池表面溫度,進行閉環控制處理,智能調節熱電片的吸熱速率和放熱速率,提高控制精度和調溫效率,使用操作方便,便於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本發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以新型的熱電調溫為主,液體調溫為輔的方式,根據檢測到的動力電池表面溫度,進行閉環控制處理,智能調節熱電片的吸熱速率和放熱速率,調節每個動力電池的表面溫度,相對於傳統調溫方式,響應速度更快,控制更精確,調溫效率高,實現效果好,使用操作方便,便於推廣使用。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電池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電池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溫度控制單元的電路原理框圖。
圖4為本發明h換向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圖5為本發明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方法的方法流程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導電條;2—動力電池;3—第一卡槽;
4—第二卡槽;5—調溫管路;6—防撞擊隔板;
7—電池箱;8—電池蓋;9—熱電片;
10—電子標籤;11—凹槽;12—導熱貼膜;
13—控制器;14—電池溫度傳感器;
15—熱電片溫度傳感器;16—電壓採集晶片;
17—電流傳感器;18—開關陣列模塊;19—h換向電路;
20—調流模塊;21—液壓控制模塊;22—電池組虛擬機。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發明包括電池模組和溫度控制單元,所述電池模組由多個電池單元通過導電條1並聯組成,所述電池單元由多個動力電池2通過導電條1串聯組成,所述動力電池2的兩側均附著有導熱貼膜12,所述動力電池2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卡槽3和第二卡槽4,所述第一卡槽3和第二卡槽4內均插接有與所述導熱貼膜12相接觸的熱電片9,所述溫度控制單元包括控制器13和人機互動模塊,所述控制器13的輸入端接有用於檢測所述動力電池2溫度的電池溫度傳感器14、分別用於檢測所述熱電片9冷端溫度和熱端溫度的熱電片溫度傳感器15、用於採集所述電池單元的總線電流的電流傳感器17和用於採集每個所述動力電池2電壓的電壓採集晶片16,所述控制器13接有與多個所述電池單元對應的開關陣列模塊18,所述開關陣列模塊18接有與所述熱電片9連接的h換向電路19和用於控制熱電片9電流大小的調流模塊20。
實際使用時,採用溫度控制單元對電池模組裡面每個動力電池2兩側的熱電片9的制熱效率或吸熱速率實現精準的控制,達到改變動力電池2表面溫度的目的。熱電片9插接在第一卡槽3和第二卡槽4內,第一卡槽3和第二卡槽4設置在動力電池2兩側,使得熱電片9與導熱貼膜12的表面相接觸,調溫實現原理是基於珀爾帖效應,將由兩種不同材料製成的熱電片9和導熱貼膜12結合起來構成閉合迴路,當熱電片9和導熱貼膜12之間存在直流電流時,熱電片9和導熱貼膜12之間將產生溫差,從而進行熱傳遞,用於調節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以新型的熱電效應方式調節每個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相對於傳統調溫方式,響應速度更快,控制更精確,調溫效率高,實現效果好。
實際使用時,熱電片9採用插接的方式設置在第一卡槽3和第二卡槽4內,方便對故障的熱電片8進行更新和維護,使用方便。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動力電池2的周側設置有用於調節所述熱電片9熱量的調溫管路5,所述第一卡槽3和第二卡槽4上均設置有供所述調溫管路5穿過的凹槽11,所述控制器13的輸出端還接有與所述調溫管路5相接的液壓控制模塊21。
實際使用時,還設置有調溫管路5,調溫管路5,通過凹槽11設置在第一卡槽3和第二卡槽4上,從而與動力電池2表面接觸。液壓控制模塊21用來改變調溫管路5內冷卻液或加熱液的流速,以液體調溫的方式調節每個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達到改變動力電池2表面溫度的目的。以新型的熱電調溫為主,液體調溫為輔的方式,相對於傳統調溫方式,調溫效率高,實現效果好,使用操作方便,便於推廣使用。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人機互動模塊包括電池組虛擬機22和設置在每個所述動力電池2內的電子標籤10,所述電池組虛擬機22和控制器13雙向通信,所述電子標籤10和電池組虛擬機22相接。
實際使用時,每一塊動力電池2之上都植入了電子標籤10,電子標籤10記錄了動力電池2的出廠信息和個性id,便於通過電池組虛擬機22和控制器13連接,及時反饋動力電池2出廠時在不同溫度下的充放電測試數據。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還包括用於收納所述電池模組的電池組殼體,所述電池組殼體包括電池箱7和與所述電池箱7配合的電池蓋8。
實際使用時,電池模組置於電池組殼體,方便構成整體,從而應用於電動汽車上。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相鄰兩個所述動力電池2之間設置有防撞擊隔板6,所述防撞擊隔板6與所述電池箱7的內壁插接連接。
實際使用時,防撞擊隔板6用於避免在電動汽車行駛過程中,由於顛簸等情況造成動力電池2之間的互相碰撞,採用防撞擊隔板6將電池模組中的每塊動力電池2分隔成獨立的單元,使用效果好。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槽3和第二卡槽4均粘接在動力電池2的外側。
實際使用時,採用粘接的方式使得插接在第一卡槽3和第二卡槽4內的熱電片9與附著在動力電池2表面的導熱貼膜12的表面相接觸,由於熱電片9和導熱貼膜12的導體材質不一樣,從而形成熱電效應。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h換向電路19包括三極體q1、三極體q2、三極體q3和三極體q4,所述三極體q1、三極體q2、三極體q3和三極體q4的基極分別與控制器13相接,所述三極體q1的集電極和三極體q2的集電極與所述熱電片9的一端相接,所述三極體q3的集電極和三極體q4的集電極與所述熱電片9的另一端相接。
實際使用時,h換向電路19實現在動力電池2溫度過高時,三極體q1和三極體q4導通,控制電流正向流動,保證熱電片9的熱端和導熱貼膜12接觸,實現降溫控制;在動力電池2溫度過低時,三極體q2和三極體q3導通,控制電流反向流動,保證熱電片9的冷端和導熱貼膜12接觸,實現升溫控制。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溫度調節方法,其特徵在於,該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一、數據採集:
步驟101、動力電池溫度採集:通過多個分別設置在所述動力電池2上的電池溫度傳感器14實時採集每個所述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通過多個分別設置在所述熱電片9冷端和熱端的熱電片溫度傳感器15實時採集每個所述熱電片9的冷端溫度和熱端溫度,將採集到的表面溫度、冷端溫度和熱端溫度實時發送給控制器13;
步驟102、動力電池電壓電流採集:通過電流傳感器17實時採集所述動力電池2總線的充放電電流,通過電壓採集晶片16實時採集所述動力電池2的電壓;
步驟二、速率計算:
步驟201、動力電池發熱速率計算:控制器13根據公式計算動力電池2的發熱速率,其中表示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的發熱速率,i表示動力電池2總線的充放電電流,vij表示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的體積,δuij=uijopen-uij,uijopen表示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的開路電壓,uij表示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的電壓,表示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表示溫度係數,δq表示由環境溫度造成的幹涉放熱速率,其中i為不小於1的正整數,j為不小於1的正整數;
步驟202、熱電片冷端吸熱速率計算:控制器13根據公式計算熱電片9的冷端吸熱速率,其中h=1,2,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一側的熱電片9的冷端吸熱速率,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另一側的熱電片9的冷端吸熱速率,iijc-1表示由調流模塊20得到的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一側的熱電片9的電流,iijc-2表示由調流模塊20得到的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另一側的熱電片9的電流,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一側的熱電片9的熱端溫度,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另一側的熱電片9的熱端溫度,α表示熱電係數,vijc-1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一側的熱電片9的熱端體積,vijc-2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另一側的熱電片9的熱端體積;
步驟203、熱電片熱端放熱速率計算:控制器13根據公式計算熱電片9的熱端放熱速率,其中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一側的熱電片9的熱端放熱速率,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另一側的熱電片9的熱端放熱速率,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一側的熱電片9的冷端溫度,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另一側的熱電片9的冷端溫度,vijh-1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一側的熱電片9的冷端體積,vijh-2表示位於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另一側的熱電片9的冷端體積;
步驟三、溫度調節操作:
步驟301、判斷動力電池溫度是否異常:通過所述人機互動模塊設置動力電池2的最高表面溫度tmax和最低表面溫度tmin,控制器13將接收到的每個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與最高表面溫度tmax和最低表面溫度tmin進行對比,當時,進入步驟302,當時,進入步驟303,當時,進入步驟304;
步驟302、製冷操作:
步驟3021、熱電片冷端製冷:當時,控制器13發出控制指令,通過開關陣列模塊18導通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所對應的h換向電路19,所述h換向電路19控制熱電片9的電流正向流動,保證熱電片9的冷端和導熱貼膜12相接觸,當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下降到時,進入步驟3022;
步驟3022、熱電片冷端吸熱速率控制:當時,控制器13通過開關陣列模塊18導通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所對應的調流模塊20,所述調流模塊20控制熱電片9的電流iijc-h減小,使
步驟3023:重複步驟301;
步驟303、制熱操作:
步驟3031、熱電片熱端制熱:當時,控制器13發出控制指令,通過開關陣列模塊18導通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所對應的h換向電路19,所述h換向電路19控制熱電片9的電流逆向流動,保證熱電片9的熱端和導熱貼膜12相接觸,當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上升到時,進入步驟3032;
步驟3032、熱電片熱端放熱速率控制:當時,控制器13通過開關陣列模塊18導通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所對應的調流模塊20,所述調流模塊20控制熱電片9的電流iijc-h增大,使
步驟3033:重複步驟301;
步驟304、將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和熱電片9的電流iijc-h存儲在所述人機互動模塊中。
採用模糊控制策略,根據檢測到的動力電池2表面的溫度進行閉環控制處理,直到動力電池2表面的溫度位於最高表面溫度tmax和最低表面溫度tmin之間。智能調節熱電片9的吸熱速率和放熱速率,直到熱電片9的冷端吸熱速率或熱端放熱速率等於動力電池2的發熱速率,使得動力電池2表面的溫度維持在最高表面溫度tmax和最低表面溫度tmin之間,提高控制精度和調溫效率,使用操作方便,便於推廣使用。
本實施例中,所述動力電池2的周側設置有用於調節所述熱電片9熱量的調溫管路5,所述第一卡槽3和第二卡槽4上均設置有供所述調溫管路5穿過的凹槽11,所述控制器13的輸出端接有與所述調溫管路5相接的液壓控制模塊21,當時,調溫管路5內通冷卻液,所述控制器13發出控制指令給液壓控制模塊21,以增加調溫管路5內液體的流速,當時,維持當前流速不變;當時,調溫管路5內通加熱液,控制器13發出控制指令給液壓控制模塊21,以減小調溫管路5內液體的流速,當時,維持當前流速不變。
實際使用時,通過控制器13控制調溫管路5內冷卻液或加熱液的流速,從而調節熱電片9的溫度,進而實現調節動力電池2表面的溫度的目的。
本實施例中,由環境溫度造成的幹涉放熱速率δq的計算公式為:其中c表示動力電池2表面材料的比熱容,t1表示t1時刻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t0表示t0時刻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t0表示採樣起始時刻,t1表示採樣結束時刻。
具體實施時,由電池溫度傳感器14實時檢測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由熱電片溫度傳感器15實時採集所述熱電片9的冷端溫度和熱端溫度電壓採集晶片16實時採集動力電池2的電壓uij,電流傳感器17採集動力電池2總線的充放電電流i,根據採集到的溫度、電壓和電流值,計算動力電池2的發熱速率、熱電片9的冷端吸熱速率和熱電片9的熱端放熱速率。
通過電池組虛擬機22設置動力電池2的最高表面溫度tmax和最低表面溫度tmin,當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進入製冷操作,首先通過開關陣列模塊18導通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所對應的h換向電路19,h換向電路19控制熱電片9的電流正向流動,熱電片9的冷端和導熱貼膜12相接觸,通過熱交換達到製冷的目的,然後通過調流模塊20控制熱電片9的電流iijc-h減小,使得同時通過調節調溫管路5中冷卻液的流速對動力電池2進行降溫;當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進入制熱操作,首先通過開關陣列模塊18導通第i個電池單元中第j個動力電池2所對應的h換向電路19,h換向電路19控制熱電片9的電流反向流動,熱電片9的熱端和導熱貼膜12相接觸,通過熱交換達到制熱的目的,然後通過調流模塊20控制熱電片9的電流iijc-h增大,使同時通過調節調溫管路5中加熱液的流速對動力電池2進行升溫。以新型的熱電調溫為主,液體調溫為輔的方式,根據檢測到的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進行閉環控制處理,智能調節熱電片9的吸熱速率和放熱速率,同時控制調溫管路5內冷卻液或加熱液的流速,達到調節每個動力電池2的表面溫度的目的,相對於傳統調溫方式,響應速度更快,控制更精確,調溫效率高,實現效果好,使用操作方便,便於推廣使用。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並非對本發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發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