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飛濺潤滑系統中的潤滑油油位油量調節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21:42:16 2

本發明涉及一種潤滑油油位油量調節結構,尤其是用於軌道交通齒輪箱中飛濺潤滑系統中的潤滑油油位油量調節結構,屬於機械領域。
背景技術:
軌道交通齒輪箱一般都採用飛濺潤滑,如圖1所示,齒輪箱潤滑油存儲在齒輪箱底部,工作齒輪浸入到潤滑油中,通過工作齒輪轉動濺起潤滑油對齒輪箱內部零件進行潤滑。
齒輪箱高速運行時,齒輪攪油加劇,齒輪箱功耗增加,溫度升高,則需要降低油位來改善;而低速運行時,齒輪攪油緩慢,潤滑油供油又會不足,則需要提高油位來改善。在傳統設計中,齒輪箱潤滑油的油位不能進行動態的變化,為保證齒輪箱可靠的潤滑,往往採取高油位設計,但齒輪箱功耗和溫升就不能得到合理的控制。另,由於軌道交通齒輪箱底部空間限制,對於大速比齒輪傳動時,由於大齒輪直徑大,緊貼箱體底部,導致箱體底部存油空間狹小,為使齒輪箱存有足夠的潤滑油,油位設置就會更高(工作齒輪浸油深度更深),齒輪箱功耗和溫升高的現象更加突出。對於目前軌道交通齒輪箱潤滑系統設計存在的上述技術矛盾,已經成為業內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針對傳統的軌道交通齒輪箱設計和實際應用中存在的技術矛盾,軌道交通齒輪箱提供一種新的用於飛濺潤滑系統中的潤滑油油位油量調節結構。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用於飛濺潤滑系統中的潤滑油油位油量調節結構,包括局部浸泡在潤滑油中的工作齒輪、殼體底部的工作油池,其特徵在於:殼體底部設有前後油位調節板,前後油位調節板呈倒八字排列,將殼體底部分割為工作油池和位於工作油池前後的存儲油池;油位調節板的底部設有溝通工作油池和存儲油池的連通口,頂部設有溢流口,初始潤滑油的最低工作液面高於油位調節板的連通口上沿,初始潤滑油的最高工作液面低於油位調節板的溢流口。
本發明的優點在於:由於殼體底部設有前後油位調節板,前後油位調節板沿工作齒輪外圓布置、呈倒八字排列,設計時可以結合齒輪箱需要潤滑部位的具體位置,調節油位調節板張角,定向確定甩油的方向。由於採用了前後油位調節板,因此不管工作齒輪旋轉方向如何改變,本發明涉及的調節機構都能正常調節潤滑油的液位。
由於將殼體底部分割為工作油池和位於工作油池前後的存儲油池,而油位調節板的底部設有溝通工作油池和存儲油池的連通口,通過設置連通口的大小,可以設定存儲油池向工作油池補給潤滑油油量的大小,最終目的是在於實現工作油池的油位可以隨齒輪轉速的上升而下降,具體是這樣實現的:當工作齒輪在低速運行時,齒輪攪油緩慢,前後存儲油池可以通過連通口及時為工作油池補充潤滑油,維持低速運行的油位,保證低速潤滑;當工作齒輪在高速運行時,攪油速度變快,而連通口的進油速度基本不變,工作油池潤滑油的補給速度相對高速運行的齒輪的攪油速度就會不足,工作油池的油位則會下降,即可實現工作油池的油位隨齒輪轉速的上升而下降,從而降低齒輪箱攪油功耗和齒輪箱溫升。
由於頂部設有溢流口,油位調節板當工作齒輪高速運轉,工作油池的潤滑油油位會持續下降,前後存儲油池通過連通口已經無法滿足潤滑需求,由於存儲油池液面上升明顯,此時可以通過溢流口為工作油池補充潤滑油,即保證現高速運行下的最小油位。
由於區分出了工作油池和存儲油池,便於潤滑油因齒輪攪動產生的氣泡可以在存儲油池中析出,提高潤滑油的性能。
由於採用了前後油位調節板,基於油位調節板的調節機理,因此不管工作齒輪旋轉方向如何改變,本發明涉及的調節機構都能正常調節潤滑油的液位。本發明還可以解決大傳動比下齒輪箱潤滑油不足的矛盾。較好的解決了軌道交通齒輪箱設計和實際應用中存在的技術矛盾。
本發明的優點還在於:由於油位調節板設在殼體底部,相當於為殼體增加了一組筋板,可以增強殼體的機械強度。同時,本發明的結構簡單、運行可靠,無需維護,能明顯提高齒輪箱的效率、降低潤滑油的工作溫度。
附圖說明
圖1是傳統的軌道交通齒輪箱的工作油池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向視圖。
圖中:1、殼體,2、油位調節板,3、工作油池,4、存儲油池,5、溢出口,6、連通口,7、工作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圖2和圖3非限制性的公開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體結構示意圖,下面結合圖2和圖3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由圖2和圖3可見,本發明包括局部浸泡在潤滑油中的工作齒輪7、殼體底部的工作油池3,殼體1底部設有前後油位調節板2,前後油位調節板2呈倒八字排列,將殼體1底部分割為工作油池7和位於工作油池前後的存儲油池4;油位調節板3的底部設有溝通工作油池和存儲油池的連通口6,頂部設有溢流口5,使用中的初始潤滑油的最低工作液面高於油位調節板2的連通口6上沿,初始潤滑油的最高工作液面低於油位調節板2的溢流口5。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飛濺潤滑系統中的潤滑油油位油量調節結構,包括局部浸泡在潤滑油中的工作齒輪、殼體底部的工作油池,其特徵在於:殼體底部設有前後油位調節板,前後油位調節板沿工作齒輪外圓布置,呈倒八字排列,將殼體底部分割為工作油池和位於工作油池前後的存儲油池;油位調節板的底部設有溝通工作油池和存儲油池的連通口,頂部設有溢流口,初始潤滑油的最低工作液面高於油位調節板的連通口上沿,初始潤滑油的最高工作液面低於油位調節板的溢流口。
技術研發人員:傅久定;曹啟亮;鍾飛添;楊林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南京高精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6.30
技術公布日: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