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流河道溼地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20:37:5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河流水汙染淨化修復處理系統,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二維流河道溼地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天然的河道本來身是具有良好的自淨能力的。在一個健康的水環境中,水體包含的主要營養物質被微生物分解,部分剩餘的氮、磷被水草、藻類吸收,微生物的數量被原生動物和水體的營養物質動態調控,而水體的水草和原生動物被魚類捕食,生態鏈是完善的,各級消費者之間由於能量的關係相互制約,水體呈正常的自淨狀態。
申請號為「201420412029.6」的專利中公開了一種改善河道水質的人工溼地處理系統,包括蓄水塘、攔水壩、水質淨化單元和生態修復單元,水質淨化單元包括分設於河道兩側的下行-上行複合流人工溼地,複合流人工溼地中設有填料並種植有植被。這種處理系統能夠充分利用現有河道,極大地節省了建設用地,不僅投資少、工藝簡單、易於維護,同時還有一定的景觀效應。但是這樣的處理系統下遊人工溼地為了種植較多植被,因此水位較低,人工溼地的蓄水量有限。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蓄水量較大的二維流河道溼地系統。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二維流河道溼地系統,包括用於積蓄水的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下遊連通設置有高度低於蓄水池的第一維水面,所述第一維水面的下遊設置有高度低於第一維水面的第二維水面,所述第二維水面的下遊設置有用於蓄水的溼地池,所述第一維水面與第二維水面之間設置有用於維持第一維水面內水位的第一隔離帶,所述第二維水面與溼地池之間設置有用於維持第二維水面內水位的第二隔離帶。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蓄水池內的水流過第一維水面、第二維水面和溼地池後會由於第一隔離帶和第二隔離帶的阻擋而滯留部分水在第一維水面和第二維水面內,從而賦予第一維水面和第二維水面具有蓄水能力,取得了提高溼地蓄水量的有益效果。通過控制第一隔離帶和第二隔離帶的高度來控制第一維水面和第二維水面的水位,使得第一維水面和第二維水面適宜種植植物,達到了增大綠化面積的輔益效果。藉助第一維水面和第二維水面增大了溼地蓄水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從而達到增強蓄水的含氧量,避免了人工充氧的繁瑣,取得了降低成本的輔益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隔離帶包括阻水卵石層和洩水卵石層,貼合第一維水面下表面放置的所述阻水卵石層由粒徑為3~5cm的卵石和土壤組成,位於阻水卵石層上方的洩水卵石層由粒徑大於5cm的卵石組成。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藉助阻水卵石層避免第一維水面內的水全部流入第二維水面內,當第一維水面內的水高過阻水卵石層後便會通過洩水卵石層進入第二維水面內,取得了穩定維持水位的有益效果。當第一維水面的水穿過洩水卵石層時會貼合卵石表面運動,水流較快時,水流打在卵石上還會向上抬高一段距離再落入第二維水面,達到了增大水與空氣接觸面積的目的,藉助多維的跌水,取得了提高水的含氧量的輔益效果。水中的較大顆粒雜質經過卵石層時便會被阻隔,對即將流入溼地池內的水進行了二次過濾,提高溼地池內水的清潔度,取得了提高水的景觀效果的輔益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隔離帶包括位於第一維水面底部並用於支撐阻水卵石層的水泥柱。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藉助結構穩定的水泥柱來支撐阻水卵石層,避免水底鬆散的土壤受卵石的長期壓力,而發生變形,導致溼地的水位發生變化,取得了增強結構穩固性的有益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水泥柱設置為向下遊遞減的階梯型,所述阻水卵石層鋪設在水泥柱表面。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得水泥柱上方的阻水卵石層形成向下遊傾斜的形態,使得阻水卵石層兩側與水底接觸並連成一體,藉助兩側水底對阻水卵石層的支撐,使得阻水卵石層結構穩定,避免由於水流長期衝擊,導致阻水卵石層發生偏移,改變水位,取得了增強結構穩固性的有益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隔離帶與第二隔離帶高度相同,所述洩水卵石層高度相同。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藉助卵石的堆疊,使得兩處第一隔離帶產生的跌水水量相同,導致幾處水的溶解氧量差不多,達到適宜水中生物生存的條件,取得了增強生態多樣性的有益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維水面和第二維水面的長度分別為50m,所述溼地池的長度為100m。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得可種植植物的水面長度達到至少100m,從而可以達到最大面積的水景觀效果,同時也具有足夠的需水量,取得了增強結構合理性的有益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蓄水池設置有用於控制蓄水池的出水量的疊梁閘,所述疊梁閥包括豎直放置的門槽,所述門槽之間沿自身的長度方向放置有堆疊的閘板。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控制門槽之間閘板的數量,從而控制疊梁閘的高度,根據天氣控制蓄水池出水量,達到維持溼地水位穩定的目的,取得了增強耐候性的有益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維水面和第二維水面和溼地池底部設置有由砂石組成的砂石墊層,所述砂石墊層厚度為0.4m。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藉助砂石墊層增強第一維水面、第二維水面和溼地池的底部的穩固,避免第一維水面和第二維水面底部的雜質跟隨水流流動到溼地池內,導致溼地池水位增高,取得了增強結構穩固性的有益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賦予第一維水面和第二維水面具有蓄水能力,取得了提高溼地蓄水量的有益效果,第一維水面和第二維水面適宜種植植物,達到了增大綠化面積的輔益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中用於表現整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用於表現第一隔離帶具體結構的A處放大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用於表現疊梁閥具體結構的B處放大示意圖。
圖中,1、蓄水池;2、第一維水面;3、第二維水面;4、溼地池;5、第一隔離帶;11、疊梁閘;12、門槽;13、閘板;6、砂石墊層;51、洩水卵石層;52、阻水卵石層;53、水泥柱;54、第二隔離帶;7、植物。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二維流河道溼地系統,包括用於積蓄水的蓄水池1,蓄水池1的下遊連通設置有高度低於蓄水池1的第一維水面2,第一維水面2的下遊設置有高度低於第一維水面2的第二維水面3,第二維水面3的下遊設置有用於蓄水的溼地池4,第一維水面2與第二維水面3之間設置有用於維持第一維水面2內水位的第一隔離帶5,第二維水面3與溼地池4之間設置有結構與第一隔離帶5相同的第二隔離帶54。
第一維水面2和第二維水面3的長度分別為50m,溼地池4的長度為100m,使得可種植植物7的水面長度達到至少100m,從而可以達到最大面積的水景觀效果,同時也具有足夠的需水量。在第一維水面2和第二維水面3及溼地池4兩側的淺水區種植有可在溼地環境生存的植物7,本實施例採用花葉蘆竹、花葉香蒲和黃菖蒲等植物7。
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隔離帶5包括阻水卵石層52和洩水卵石層51,貼合第一維水面2下表面放置的阻水卵石層52由粒徑為3~5cm的卵石和土壤組成,位於阻水卵石層52上方的洩水卵石層51由粒徑大於5cm的卵石組成。藉助阻水卵石層52避免第一維水面2內的水全部流入第二維水面3內,當第一維水面2內的水高過阻水卵石層52後便會通過洩水卵石層51進入第二維水面3內。當水流較快時,水流打在卵石上還會向上抬高一段距離再落入第二維水面3,增大水與空氣接觸面積,達到增大含氧量的目的。水中的較大顆粒雜質經過卵石層時便會被阻隔,對即將流入溼地池4內的水進行了二次過濾,提高溼地池4內水的清潔度。
如圖2所示,第一隔離帶5包括位於第一維水面2底部並用於支撐阻水卵石層52的水泥柱53,水泥柱53由混凝土澆築形成。水泥柱53設置為向下遊遞減的階梯型,阻水卵石層52鋪設在水泥柱53表面。使得水泥柱53上方的阻水卵石層52形成向下遊傾斜的形態,使得阻水卵石層52兩側與水底接觸並連成一體,藉助兩側水底對阻水卵石層52的支撐,使得阻水卵石層52結構穩定,避免由於水流長期衝擊,導致阻水卵石層52發生偏移,改變水位。
如圖1所示,第一隔離帶5和第二隔離帶54的高度相同,同時洩水卵石層51的高度相同,藉助卵石的堆疊,使得第一隔離帶5和第二隔離帶54產生的跌水水量相同,導致幾處水的溶解氧量差不多,達到適宜水中生物生存的條件。
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維水面2和第二維水面3和溼地池4底部設置有由砂石組成的砂石墊層6,砂石墊層6厚度為0.4m,藉助砂石墊層6增強第一維水面2、第二維水面3和溼地池4的底部的穩固,避免第一維水面2和第二維水面3底部的雜質跟隨水流流動到溼地池4內,導致溼地池4水位增高。
如圖1和圖3所示,蓄水池1設置有用於控制蓄水池1的出水量的疊梁閘11,疊梁閥包括豎直放置的門槽12,門槽12之間沿自身的長度方向放置有可相對門槽12滑移的堆疊的閘板13,通過堆疊的閘板13來密封閘板13之間的縫隙,形成一定高度的閘門,控制門槽12之間閘板13的數量,從而控制疊梁閘11的高度,達到根據天氣控制蓄水池1出水量的目的。
使用過程:根據當前天氣,選擇閘板13的數量來控制蓄水池1的出水量。蓄水池1內的水流過第一維水面2、第二維水面3和溼地池4後會由於第一隔離帶5和第二隔離帶54的阻擋而滯留部分水在第一維水面2和第二維水面3內,從而賦予第一維水面2和第二維水面3具有蓄水能力,同時通過控制第一隔離帶5和第二隔離帶54的高度來控制第一維水面2和第二維水面3的水位,使得第一維水面2和第二維水面3適宜種植植物7。藉助第一維水面2和第二維水面3增大了溼地蓄水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同時水流經過第一隔離帶5和第二隔離帶54時還會進行跌水運動,從而達到增強蓄水的含氧量,避免了人工充氧的繁瑣,取得了降低成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