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垃圾滲濾液處理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9 00:41:0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富含高濃度有機汙染物廢水的處理領域,尤其涉及到一種基於臭氧-純氧連用A/O2工藝的新型高濃度滲濾液的高效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由於城市生活垃圾等越來越多的採用焚燒發電綜合方式處理,垃圾回收堆積過程會產生大量滲濾液。基於對該堆積過程產生的大量新鮮滲濾液實地考察,發現該滲濾液具有高COD(50000-80000mg/L)、高BOD、高電解質含量和粘度高等特點,這些汙染物對環境造成的潛在危害已經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針對垃圾滲濾液具備的上述特點,目前國內的主要處理方法有物理化學法和生物法,但物化方法處理成本較高且產生二次汙染,不適於大水量滲濾液的處理,因此生物處理滲濾液法是重要研究方向。而常規的滲濾液生物處理技術方法效率較低,在好氧處理階段通常採用常規曝氣方法,易導致好氧階段泡沫難以控制以及整個好氧階段停留時間長(8-10天左右)等問題,所以處理後的出水水質尚不能滿足未來環保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專利提供了一種以臭氧-純氧連用A/O2工藝為核心的高濃度滲濾液的高效處理裝置,具有維護方便、運行成本低和高效率的特點,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對滲濾液中BOD、COD、氨氮的高效去除,有效克服了常規工藝技術中存在的缺陷,也為垃圾滲濾液的回收再利用尋找到了一條合理的解決途徑。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垃圾滲濾液的高效「回用與減排」環保目標,我們將創新性地設計一套臭氧-純氧連用高效脫除滲濾液氨氮、有機物的處理設備,在環境、經濟效益可持續之上友好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專利主要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垃圾滲濾液處理裝置,所述滲濾液處理裝置包括依次串接的厭氧池、一階段好氧池和二階段好氧池,所述厭氧池內設有臭氧通氣管Ⅰ和攪拌裝置Ⅰ,且通氣管Ⅰ的末端有曝氣口;所述一階段好氧池內設有攪拌裝置Ⅱ和多組 純氧通氣管Ⅱ,所述通氣管Ⅱ與攪拌裝置Ⅱ相間分布;所述二階段好氧池內設有多組純氧通氣管Ⅲ,相鄰的兩組通氣管Ⅲ之間置入了樹枝狀填料,所述通氣管Ⅱ、Ⅲ上均勻分布有氣孔。
所述攪拌裝置Ⅰ為水驅動的螺旋槳。
所述螺旋槳是由至少三個單螺旋槳串聯而成。
所述螺旋槳的槳葉沿軸向依次加長。
所述多級螺旋槳置於曝氣口與厭氧池出水口之間。
所述攪拌裝置Ⅱ包括由電極驅動的轉軸和沿其軸向設定的多組葉輪。
所述通氣管Ⅱ繞轉軸呈半圓環結構。
所述每組通氣管Ⅱ至少由兩條單管在同一平面呈環形分布。
所述葉輪由聚胺脂材料和鋁合金鑄成,強度高,耐腐蝕性強。
利用上述裝置處理垃圾滲濾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對垃圾滲濾液預處理,以去除較大顆粒的漂浮物和懸浮物;然後通入厭氧池,同時通入臭氧,將其中大部分的有機物氧化成微生物易於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2)將厭氧池的出水泵入一階段好氧池,通入純氧,同時啟動攪拌裝置Ⅰ,利用濾液中的微生物對有機物進一步降解;
(3)將一階段好氧池的出水泵入二階段好氧池,通入純氧,同時啟動攪拌裝置Ⅱ,對其中殘留的有機物進行深度去除。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專利的高濃度滲濾液的處理裝置包括A厭氧單元(臭氧曝氣)、一階段好氧單元(純氧曝氣)、二階段好氧單元(純氧曝氣)結合高比表面積填料三部分。本實用新型專利所述滲濾液處理裝置與傳統的生物處理裝置相比,由於其採用了臭氧-純氧連用的設計,利用臭氧氧化難降解有機物而且產生微生物易於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採用純氧曝氣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和氧的利用率,加上高比表面積填料的應用提高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活力,進而提高好氧階段處理效率,進一步降低能耗和停留時間,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提高了滲濾液的出水水質,降低了水中的COD、氨氮濃度。相關數據表明,整套工藝對二者的去除效率分別可達85%、93%,相比較於現有的滲濾液處理系統提高了20%-25%左右,為高效快速去除滲濾液中的總氮和有機物提供了一種新方法,同時可切實實現垃圾滲濾液的高效「回收與減排」的環保目標。
(2)本實用新型專利結構簡單,具備操作靈活、維護方便、運行成本低等優點。整套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具有安全環保、節能高效的優點,將該工藝應用於垃圾焚燒發電廠滲濾液的廢水處理中,其主要汙染物COD的出水濃度可控制在7500-12000mg/L之間。結合實際情況,後期適當聯用膜處理,預期達到水回用率80%以上,出水COD≤50mg/L、BOD≤10mg/L,項目完成時將形成一套無公害、資源化滲濾液高效處理技術,該裝置的推廣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可大大降低投資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處理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厭氧池螺旋槳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階段好氧池通氣管Ⅱ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專利實施例中的附圖,對實用新型專利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實施例1
一種垃圾滲濾液的處理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依次串接的厭氧池3、一階段好氧池8和二階段好氧池11。
所述厭氧池3上設有滲濾液進口1,厭氧池3內設有臭氧通氣管Ⅰ2和攪拌裝置Ⅰ,且通氣管Ⅰ2的末端有曝氣口4。所述攪拌裝置Ⅰ為水驅動的螺旋槳5,所述螺旋槳5是由3個單螺旋槳串聯而成,螺旋槳的槳葉沿軸向依次加長(靠近曝氣口為小槳徑5-1,沿出水管道方向依次為中槳徑5-2、大槳徑5-3),如圖2所示,所述螺旋槳5置於曝氣口4與厭氧池出水口之間。其中,螺旋槳的槳徑依次加長的目的在於:使槳葉攪拌時產生徑向流,由於大直徑的槳徑才會產生徑向流,較小直徑的槳徑則產生切向流,這樣大直徑槳葉對臭氧在滲濾液中的充分混勻有很大作用,由於是水驅動的,所以螺旋槳5-1的槳徑會較小一些。另外,考慮到實際的池容積,有必要至少設三個螺旋槳,單獨產生的徑向流即可起到疊加作用,提高液體的混合效率和均勻性。
所述一階段好氧池8內設有攪拌裝置Ⅱ和三組純氧通氣管Ⅱ6,所述通氣管Ⅱ6與攪拌裝置Ⅱ相間分布,可使滲濾液可以更好地與純氧混勻接觸;具體地,攪拌裝置Ⅱ包括由電極7驅動的轉軸9和沿其軸向設定的四組葉輪10;所述通氣管Ⅱ6繞轉軸9呈半圓環結構。所述葉輪10由聚胺脂材料和鋁合金 鑄成,強度高,耐腐蝕性強。
所述二階段好氧池11內設有三組純氧通氣管Ⅲ13,下端設純氧通氣口,相鄰的兩組通氣管Ⅲ之間置入了樹枝狀填料12,二階段好氧池11上設有滲濾液出水口14,所述通氣管Ⅱ、Ⅲ上均勻分布有氣孔。
根據圖1所示,使用本實用新型裝置對高濃度滲濾液處理去除氨氮、有機物的工藝方法,包括以下實施步驟:
第一步:對垃圾滲濾液預處理,以去除較大顆粒的漂浮物和懸浮物。爾後,通入厭氧池,啟動攪拌裝置Ⅰ,可將其中的大部分有機物被氧化成微生物易於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第二步:將厭氧池的出水泵入一階段好氧池,通入純氧,同時啟動攪拌裝置Ⅱ,利用濾液中的微生物對有機物進行降解,垃圾滲濾液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會在反硝化細菌的作用下降解成氮氣,BOD、COD則降解為CO2等無機物。
第三步:將一階段好氧池的出水泵入二階段好氧池,通入純氧,微生物依附在填料上以增加生物量,並對其中殘留的有機物(BOD、COD、氨氮等)進行深度去除。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於:
如圖3所示,每組通氣管Ⅱ6由兩條單管在同一平面呈環形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