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生產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05:28:11 2
專利名稱:麵條生產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麵條生產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人們食用麵條的生產是ー個很複雜的事情,最原始的辦法是人工手工完成,其程序是1、拌麵(水面比例);2、攪面;3、揉面;4、醒面;5、用擀麵杖(和案板共用)擀好面片;6、最後用刀切成麵條,用六個步驟才能完成麵條加工。加工非常複雜。現在雖然有了機械可以代替生產麵條,但大部分是エ業化生產,不能滿足人們對麵條的個性化要求,而操作也必須是經過培訓的技術員エ才能完成,雖然有些小型麵條機希望滿足人們的個性化要求,但也只是大型麵條機的小型版,操作非常繁瑣,有些方便的面 條器械也只是解決了麵條的成型問題,對拌麵、攪面、揉面並製成麵團以及醒面仍然要手工完成。如圖I所示為現有技術ー的結構示意圖,將經過攪拌及揉面處理後的麵團置於第ー滾軸11及第ニ滾軸12之間,麵團經擠壓後形成面帶,再將面帶經過滾輪刀13以將面帶切割成細長的麵條,此現有技術的缺陷在於1、拌麵,攪面需要人工完成,費時費力;2、由於使用滾軸擠壓,必須人工看管井手動調節,佔用大量時間,而且不是很專業人員操作容易被機械傷害;3、滾軸的間隙需要根據面帶的薄厚及要求不斷調整,大大提高操作成本;4、由於麵團不能太溼,太溼會粘粘在滾軸上,作出的麵條很乾燥,ロ感不好,不能滿足個性化要求;如圖2所示為現有技術ニ的結構示意圖,將經過攪拌及揉面處理後的麵團置於底面設有通孔的第一缸筒21中,利用螺旋把手22將活塞23向下擠壓,將麵團從通孔中擠出;作為現有技術ニ的部分替換方案,如圖3所示,麵團的擠出也可由槓桿24對活塞23施加壓カ達到同樣的目的。現有技術ニ的缺點在於1、拌麵,攪面,揉面仍然需要手工完成;2、擠面過程仍然需要手動完成,費時費力;如圖4所示為現有技術三的結構示意圖,包括一帯有內腔的機膛31,機膛31上方設有ー進料漏鬥32,機膛31內設有帶螺紋的第一螺杆33,且第一螺杆33受電機34的驅動旋轉,利用第一螺杆31的高速旋轉擠出麵條。這種方法是手工完成拌麵,攪面過程,形成疏散的溼麵粉(或稱小麵團),將溼麵粉裝入料鬥,溼麵粉從料鬥進入機膛,根據塑膠機擠出原理,擠出麵條。現有技術三的缺點在於1、拌麵,攪面仍然需要手工完成;2、沒有揉面、醒面的過程;3、螺杆與機膛的高速摩擦會產生大量的熱,這種熱量會破壞麵條的蛋白結構;4、這種設備仍然需要專業人員才可以操作,清理非常專業和複雜,不能滿足個性化要求;5、螺杆的螺紋間會殘留大量的剰餘麵團,浪費嚴重,清理困難;如圖5所示為現有技術四的結構示意圖,包括一帯有內腔的拌麵機膛41,以及與拌麵機膛41連通的擠出機膛42,在拌麵機膛41內設有ー攪拌裝置411以及ー拾面裝置412,攪拌裝置411與拾面裝置412可以是同軸傳動,攪拌裝置411用於將拌麵機膛41內的麵粉進行攪拌,並由拾面裝置412將攪拌後的麵粉推進至擠出機膛42,擠出機膛42內設有擠出螺杆421將麵粉擠出成形麵條。現有技術四的缺點在於1、拌麵器只能夠完成拌麵、攪面兩個程序,沒有揉面、醒面的過程,若是揉好的麵團,會堵住拾面ロ,則不能擠出;2、拾面器不能夠把拌麵器中的所有麵粉拾入螺杆擠出裝置,會有三分之一的麵團留在拌麵器中,且擠出螺杆螺紋中的剰餘麵團也不能擠出,浪費嚴重;3、由於沒有揉面、醒面過程,擠出的麵條非常粗糙;4、沒有自清理功能,大量的麵團留在拌麵器和螺杆的螺紋縫隙中清理困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首要目的在於提供ー種在麵條生產過程中自動實現拌麵、攪面、揉面及醒面動作的麵條生產裝置,本發明的具體方案如下ー種麵條生產裝置,包括控制模組、驅動裝置、螺杆及缸筒;所述控制模組與所述驅動裝置電連接;所述驅動裝置與所述螺杆傳動連接;所述螺杆上設有螺旋葉片,所述螺旋葉片位於所述缸筒內;所述螺杆受所述控制模組的控制實現正轉、反轉及停止動作。優選的,所述控制模組包括正轉模塊、反轉模塊及停止模塊;所述正轉模塊控制實 現所述螺杆的正轉動作;所述反轉模塊控制實現所述螺杆的反轉動作;所述停止模塊控制實現所述螺杆的停止動作。優選的,還包括活塞,所述活塞空套連接於所述螺杆的後端,所述活塞設有與所述螺旋葉片匹配的內螺紋;所述活塞的外徑與所述缸筒的內徑匹配,所述活塞與所述缸筒內壁的摩擦係數大於所述內螺紋與所述螺旋葉片的摩擦係數。優選的,所述活塞在所述螺杆上的行程終點位置設有反轉限位開關;所述活塞在所述螺杆上的行程起點位置設有正轉限位開關。優選的,所述控制模組還包括活塞移動模塊,所述活塞移動模塊用於將與所述螺杆空套連接的活塞移動至所述活塞在所述螺杆上的行程起點位置。優選的,所述缸筒的出料ロ設有用於控制出料形狀的堵頭。本發明提供的麵條生產裝置具有以下優勢I、操作簡單,操作者只需要按比例將麵粉和水加入缸筒中,並把螺杆插入缸筒中鎖緊,開動按鈕就可以完成拌麵、攪面、揉面、醒面及擠出的全過程;2、省時省力,操作者只需要完成兩個動作(I)、加好面啟動按鈕;(2)、換好需要的模具啟動按鈕;省去拌麵、攪面、揉面、醒面這些繁瑣過程;3、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由於模具是操作者自己選擇,對麵條的軟硬,寬扁,圓方,可以按個人的喜好完成;4、不會破壞麵粉的分子結構,由於螺杆和缸體沒有直接接觸,螺杆在反轉過程中,麵粉和水向上運動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充分攪拌,使麵粉和水可以充分融合,避免ー些小團中水分過多,另ー些麵粉還處於乾麵粉狀態;同時在螺杆正轉過程中,由螺杆與麵粉的粘連性帶動麵團向下擠壓,完成揉面過程。由於螺杆與缸體有足夠的空間,麵團只是被更充分的揉合卻不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和強大的壓力,破壞麵粉的分子結構;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高溫高壓,對麵粉分子結構的破壞;5、清理方便,由於螺杆在推出麵條的過程中,螺杆螺紋以及螺杆與缸筒間有大量的空間,這些空間是保證麵條生產更接近手工エ藝,但勢必會在這些空間留下部分麵團,由於有活塞的加入,可以很方便的把這些剩餘麵團清理出去。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ー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為現有技術ー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現有技術ニ的部分替換方案結構示意圖;圖4為現有技術三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現有技術四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螺杆反轉狀態示意圖;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螺杆正轉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在此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用來解釋本發明,但並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實施例如圖6 圖8所不,一垂直設置的圓形缸筒101,在缸筒101的內部中心部分設有一垂直的螺杆102,且螺杆102的軸向上設有螺旋葉片,螺旋葉片的整體也位於缸筒101的內部;在缸筒101的外部設有ー驅動電機103,驅動電機103與螺杆102傳動連接,使螺杆102以驅動電機103作為驅動裝置,並且驅動裝置還電連接有ー控制模組104,以控制模組104來控制驅動裝置的正轉、反轉及停止動作。上述實施例方案中,按麵粉與水的比例分別把麵粉和水加入缸筒101,利用控制模組104使驅動裝置驅動螺杆102做間歇性的正轉、反轉首先驅動電機103反轉,使螺杆102產生向上的推力,帶動乾麵粉和水向上運動,由於上面是ー個空曠的空間,被推上來的麵粉和水會自然落下,然後再被推起來,如此往復完成拌麵、攪面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後控制模組104控制驅動電機103正轉,這時疏散的麵團會被螺杆102向下推動,由於下面麵團沒有地方移動,只有被向缸筒101的周圍擠壓,並沿著缸筒101內壁向上翻滾,滾上來的麵團又被螺杆102纏繞被再次向下擠壓,往復進行完成揉面過程;面揉好後,控制模組104讓驅動電機103停止轉動一定時間,完成醒面過程。作為上述實施例方案的優選方案,控制模組104包括正轉模塊、反轉模塊及停止模塊;正轉模塊控制實現螺杆102的正轉動作;反轉模塊控制實現螺杆102的反轉動作;停止模塊控制實現螺杆102的停止動作。作為上述實施例方案的改進,缸筒101底部設有用於麵粉出料成形麵條的出料ロ105,在螺杆102的後端,即螺杆102正轉時的輸出端保留一段不設置螺旋葉片,並且在螺杆102的後端空套連接有ー活塞106,活塞106設有與螺旋葉片匹配的內螺紋,活塞106的外徑與缸筒101的內徑匹配,在活塞106的外圈部分設有一食品級矽膠墊圈以保證缸筒101內的密封性,防止攪拌初期水從缸筒101滲漏,並在活塞106向下移動的過程中很乾淨的清理殘留的麵團,即缸筒101內壁殘留的麵團被活塞106的外圍清理,而螺杆102的螺旋葉片之間的殘留麵團則被活塞106的內螺紋清理,同時保證活塞106與缸筒101內壁的摩擦係數大於內螺紋與螺旋葉片的摩擦係數。通過上述實施例方案,在螺杆102完成對麵粉的攪面、拌麵及醒面過程後,將與螺杆102孔套連接的活塞106釋放,使活塞106的內螺紋與螺杆102的螺旋葉片咬合,同時因為活塞106與缸筒101內壁的摩擦力大於內螺紋與螺旋葉片的摩擦力,在螺杆102正向旋轉吋,活塞106在螺杆102上存在ー個行程範圍,即活塞106沿著螺旋葉片可由上往下運動,對缸筒101內的麵粉進行擠壓,將麵粉從出料ロ 105擠出形成麵條。作為上述實施例方案的改進,在缸筒101的底部,即活塞106在螺杆102的行程終點位置設有一反轉限位開關107,當活塞106運動至缸筒101底部時觸動反轉限位開關107,控制模組104控制驅動裝置反轉,從而將活塞106進行復位;在缸筒101的頂部,即活塞106在螺杆102的行程起點位置設有一正轉限位開關108,當活塞106運動至缸筒101頂部時觸動正轉限位開關108,控制模組104控制驅動裝置停止運轉。
作為上述實施例方案的改進,控制模組104還包括活塞移動模塊,活塞移動模塊 可以包括一塊位於缸筒101頂部的電磁模組110,且電磁模組110的通電由控制模組104控制,電磁模組Iio通電時對活塞106產生吸附作用,電磁模組110斷電時釋放活塞106,活塞移動模塊用於將與螺杆102空套連接的活塞106移動至活塞106在螺杆102上的行程起點位置。作為上述實施例方案的改進,缸筒101的出料ロ 105設有用於控制出料形狀的堵頭109,堵頭109為一與出料ロ 105連通的模具,且在堵頭109上設有任意形狀的出料通孔。以上對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原理以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適用於幫助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原理;同時,對於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方式
以及應用範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麵條生產裝置,其特徵在於 包括控制模組、驅動裝置、螺杆及缸筒; 所述控制模組與所述驅動裝置電連接; 所述驅動裝置與所述螺杆傳動連接; 所述螺杆受所述控制模組的控制實現正轉、反轉及停止動作; 所述螺杆上設有螺旋葉片,所述螺旋葉片位於所述缸筒內。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麵條生產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控制模組包括正轉模塊、反轉模塊及停止模塊; 所述正轉模塊控制實現所述螺杆的正轉動作; 所述反轉模塊控制實現所述螺杆的反轉動作; 所述停止模塊控制實現所述螺杆的停止動作。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麵條生產裝置,其特徵在於 還包括活塞,所述活塞空套連接於所述螺杆的後端,所述活塞設有與所述螺旋葉片匹配的內螺紋; 所述活塞的外徑與所述缸筒的內徑匹配,所述活塞與所述缸筒內壁的摩擦係數大於所述內螺紋與所述螺旋葉片的摩擦係數。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麵條生產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活塞在所述螺杆上的行程終點位置設有反轉限位開關; 所述活塞在所述螺杆上的行程起點位置設有正轉限位開關。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麵條生產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控制模組還包括活塞移動模塊,所述活塞移動模塊用於將與所述螺杆空套連接的活塞移動至所述活塞在所述螺杆上的行程起點位置。
6.如權利要求I至5任意一項所述的麵條生產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缸筒的出料口設有用於控制出料形狀的堵頭。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麵條生產裝置,包括控制模組、驅動裝置、螺杆及缸筒;所述控制模組與所述驅動裝置電連接;所述驅動裝置與所述螺杆傳動連接;所述螺杆受所述控制模組的控制實現正轉、反轉及停止動作;所述螺杆上設有螺旋葉片,所述螺旋葉片位於所述缸筒內。本發明提供的麵條生產裝置具有操作簡單、省時省力、清理方便,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並且不會破壞麵粉的分子結構。
文檔編號A23L1/16GK102823807SQ20111016306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6日
發明者武月龍 申請人:武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