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控自動調溫淋浴閥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07:52:11 1
專利名稱:熱控自動調溫淋浴閥的製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用於淋浴時調節水溫的熱控自動調溫淋浴閥。
通常淋浴時調節水溫是不斷改變冷、熱水管開關的開度大小來獲得合適的淋浴水溫,此方法在使用不當或冷水斷水時會出現燙傷浴者,反之則可能使淋浴者受涼。淋浴時供水溫度和壓力的改變使淋浴者不時須改變冷熱水量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水溫。既不安全又浪費能源。
另一種較普遍的方法是利用水溫傳感器控制鍋爐供水溫度,此方法費用較高且供水溫度淋浴者無法控制,實際應用中常出現水溫忽高忽低現象,不方便且不宜廣泛採用。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使用方便、安全、節能的自動調溫淋浴閥,它能在開啟冷熱水供水開關後幾秒鐘內,使淋浴水溫達到符合人們所預定的溫水溫度,淋浴者無需調節冷熱水供水量,在冷熱水一方突然停止供水時,該閥自動關閉以保證安全。
本實用新型是由閥體(6),進出水管道(9),選擇開關(7),進水隔板(10)及閥芯組成,其特徵在於閥芯是在一個可旋轉的傳動軸(2)兩端分別固定一繞傳動軸(2)徑向旋轉的螺旋形雙金屬片(3)和「L」形閥片(5),雙金屬片另一頭固定在閥體(6)的徑向側壁上,雙金屬片中任一片受熱伸長或遇冷縮短,可使傳動軸(2)帶動閥片(5)旋轉一定角度,以改變進入閥體(6)的冷熱水流量比。
雙金屬片(3)是由二種線膨脹係數相差很大的金屬等長薄片粘貼成一體的,外片為薄殷鋼片(其主要合金含量為含Ni為36.1%,含C為0.39%,含Mn為0.39%)其線膨脹係數為1.5×10-6(1/度),內片為黃銅薄片,其線膨脹係數為18×10-6(1/度)。
閥片(5)為呈「L」形金屬薄片,其徑向片為一扇形片並與傳動軸(2)軸線垂直固定連接,且平行並貼近閥體(6)端壁,軸向片為一弧度與閥體(6)上冷熱水入口處弧度一致,寬度與冷熱水入水口寬度相等的弧形薄片。傳動軸一端由閥體(6)上軸孔支承,另一端支承在布流篩(4)的中心孔中。
在淋浴閥冷熱水入水管匯合處裝有一選擇開關(7),當開啟此開關時,冷熱水管即被接通,反之則斷開。當單獨需用冷水或熱水時,只需將此開關置於開啟位置即可。
本實用新型工作過程如下關閉選擇開關(7),打開冷、熱水管,此時冷、熱水沿各自路徑流入淋浴閥,閥片(5)不工作時處於冷熱水入水口中間位置,將冷熱水入水口各擋住一半。流入閥環形內腔的冷熱水混合至布流篩(4)後,雙金屬片驗溫,如水溫比雙金屬片安裝定位時溫度(即人們淋浴時所需水溫)高,黃銅片受熱伸長量比殷鋼片大11倍,使雙金屬片伸展,帶動傳動軸旋轉使閥片(5)將熱水入口截面變小,冷水流量增大,達到調節水溫效果,反之亦然,因雙金屬片熱敏效應極好,故此過程所需時間幾乎不為人們覺察。如一方突然停止供水,閥片(5)在雙金屬片作用下立即關閉另一方入水口,從而起到保險作用。
綜上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使用安全,節能,結構簡單,使用簡便的特點,可廣泛應用於有冷熱水供水設施的機關、工礦、醫院、學校、賓館、家庭等的浴室,用戶可根據需要選擇或改變閥的預選供水溫度。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縱剖面圖1-蓮蓬噴頭,2-傳動軸,3-雙金屬片 4-布流篩 5-「L」形閥片,6-閥體 7-選擇開關附圖2是附圖1A-A處剖面圖8——雙金屬片定位銷附圖3是附圖1B-B處剖面圖9——冷、熱水進水管口10——進水隔板。
權利要求
1.一種熱控自動調溫淋浴閥,由閥體(6),冷、熱水進水管口(9),選擇開關(7),進水隔板(10)及閥芯組成,其特徵在於閥芯是在一個可旋轉的傳動軸(2)兩端分別固定一繞傳動軸(2)徑向旋轉的螺旋形雙金屬片(3)和「L」形閥片(5),雙金屬片另一頭固定在閥體(6)的側壁上,傳動軸(2)一端支承在閥體(6)上,另一端支承在布流篩(4)的中心孔中。
2.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淋浴閥,其特徵在於雙金屬片(3)是由二種線膨脹係數相差很大的金屬等長薄片粘貼成一體的,外片為薄殷鋼片(其主要合金含量為含Ni為36.1%,含C為0.39%,含Mn為36.1%)其線膨脹係為1.5×10-6(1/度),內片為黃銅薄片,其線膨脹係數為18×10-6(1/度)。
3.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淋浴閥,其特徵在於「L」形閥片(5)為一薄金屬片,其徑向片為一扇形薄片與傳動軸(2)軸線垂直固定連接,且平行並貼近閥體(6)端壁,軸向片為一弧度與閥體(6)上冷熱水入口處弧度一致,寬度與冷熱水入水口寬度相等的弧形薄片。
專利摘要
一種用於淋浴時調節浴水溫度的熱控自動調溫淋浴閥,利用熱膨脹係數相差很大的二種金屬薄片粘貼在一起而製成的雙金屬片的熱敏效應來控制冷、熱水供水流量比,達到自動調節浴水溫度的目的,該閥結構簡單,使用安全、方便,且具有節能效果,是一種理想的淋浴閥。
文檔編號F16K11/02GK87208673SQ87208673
公開日1988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1987年5月30日
發明者孟凡彬 申請人:孟凡彬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