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手持滾筒式混凝土表面打磨工具的製作方法
2023-05-11 14:11:5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打磨工具,具體涉及一種手持滾筒式混凝土表面打磨工具,屬於混凝土打磨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水泥混凝土在進行表面修補、翻新、刷漆或噴塗料等工作中,需要先對水泥混凝土表面進行打磨或拉毛處理,對於立面結構、高空或狹窄部位進行打磨時,基本都是人工採用鋼絲刷、角磨機等工具進行處理,施工速度慢且打磨效果很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手持滾筒式混凝土表面打磨工具,施工方便,且打磨效率高、效果好。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一種手持滾筒式混凝土表面打磨工具,包括滾筒、用於安裝滾筒的支架、用於配合驅動滾筒轉動的動力泵和馬達;
所述動力泵與馬達連接,馬達固定在支架上,所述馬達的一端設有驅動輪,所述滾筒的一端設有變速輪,所述驅動輪通過皮帶與變速輪連接;
所述支架呈Y型,支架的底部設有手柄,支架上端設有連接板一和連接板二,滾筒活動安裝在所述連接板一和連接板二間,所述滾筒的外側均布有滾筒刷。
作為改進,所述連接板一和連接板二間設有一橫向固定板,固定板的一端與連接板一固連,另一端固定在連接板二上,所述馬達安裝在固定板上。
作為改進,所述連接板一上開有一缺口,馬達的一端穿過缺口伸至連接板一外側。
作為改進,所述驅動輪、皮帶和變速輪的外側設有一防護罩。
作為改進,所述滾筒刷採用鋼絲、尼龍絲或鋼釘製成。
作為改進,所述動力泵採用氣泵或液壓泵。
作為改進,所述馬達採用氣動馬達或液壓馬達。
作為改進,所述動力泵通過管線與馬達連接,所述管線為氣壓管或液壓管。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打磨工具採用動力泵配合馬達驅動滾筒轉動,通過滾筒上設置的滾筒刷,有效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打磨或拉毛處理,施工方便,且打磨效率高、效果好,另外,具有重量輕,動力足,用途廣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動力泵,2、管線,3、手柄,4、支架,5、固定板,6、馬達,7、驅動輪,8、皮帶,9、變速輪,10、連接板一,11、滾筒,12、連接板二。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過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是應該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術語和科學術語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一種手持滾筒式混凝土表面打磨工具,包括滾筒11、用於安裝滾筒11的支架4、用於配合驅動滾筒11轉動的動力泵1和馬達6;
所述動力泵1與馬達6連接,馬達6固定在支架4上,所述馬達6的一端設有驅動輪7,所述滾筒11的一端設有變速輪9,所述驅動輪7通過皮帶8與變速輪9連接;
所述支架4呈Y型,支架4的底部設有手柄3,支架4上端設有連接板一10和連接板二12,滾筒11活動安裝在所述連接板一10和連接板二12間,滾筒11的外側均布有滾筒刷。
作為實施例的改進,所述連接板一10和連接板二12間設有一橫向固定板5,固定板5的一端與連接板一10固連,另一端固定在連接板二12上,所述馬達6安裝在固定板5上。固定板5安裝在支架4上,與支架4的下部配合形成三角形穩定結構,確保有效支撐馬達6。
作為實施例的改進,所述連接板一10上開有一缺口,馬達6的一端穿過缺口伸至連接板一10的外側。馬達6貫穿缺口,使其端部的驅動輪7有效與變速輪9傳動連接,確保當馬達6工作時,帶動滾筒11轉動,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
作為實施例的改進,所述驅動輪7、皮帶8和變速輪9的外側設有一防護罩,通過防護罩,有效保護傳動機構,且使用安全性高。
作為實施例的改進,所述滾筒刷採用鋼絲、尼龍絲或鋼釘製成。鋼絲刷可以打磨和清理;尼龍刷可起到不傷及混凝土表面的輕微打磨和清理作用,鋼釘刷有拉毛的作用。
作為實施例的改進,所述動力泵1採用氣泵或液壓泵。所述馬達6採用氣動馬達或液壓馬達。所述動力泵1通過管線2與馬達6連接,所述管線2為氣壓管或液壓管。結構設計合理,安裝使用方便。
使用時,採用氣泵或液壓泵作為動力泵1,通過管線與馬達6連接,馬達6工作時帶動驅動輪7轉動,驅動輪7依靠皮帶8與變速輪9傳動連接,帶動滾筒11轉動,由滾筒11上的滾筒刷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打磨清理。根據打磨清洗需要,可以選擇合適材質作為滾筒刷。
本實用新型的打磨工具採用動力泵配合馬達驅動滾筒轉動,通過滾筒上設置的滾筒刷,有效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打磨或拉毛處理,施工方便,且打磨效率高、效果好,另外,具有重量輕,動力足,用途廣等優點。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