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的製造方法
2023-04-23 19:14:11 2
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包括吸引器本體、吸力控制裝置、吸引軟管和吸引軟管連接件,吸引器本體為低電阻金屬管狀結構;吸引器本體和吸力控制裝置外部均包裹有絕緣層,吸引器本體頂端和吸引器本體上吸力控制裝置前方均設置為金屬裸露部位,分別為電凝點和單極電凝接觸點。本實用新型可以在神經外科經鼻內鏡顱底手術中,同時完成吸引和電凝兩項操作,有利於術中止血和減少副損傷。
【專利說明】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適用於神經內鏡經鼻顱底手術。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先前需要開顱在顯微鏡下完成的顱底高難神經手術能夠通過經鼻內鏡手術完成。比如,約90%的垂體腺瘤手術能通過經鼻內鏡手術完成。全內鏡下顱底外科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神經外科醫生接受。神經內鏡經鼻手術與傳統開顱顯微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可以近距離觀察病變、經鼻完成對腦組織騷擾輕、美容、術後康復快、住院時間等諸多優點。但該術式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對術中出血控制的局限性尤為突出,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內鏡經鼻顱底手術的推廣。局限性包括鼻腔空間狹窄,無法同時容納包括內鏡在內的多個手術器械,手術器械的頻繁出入鼻腔容易造成鼻黏膜的損傷;在鼻黏膜或術區出血時需要同時吸引和電凝時,內鏡、吸引器、電凝在鼻腔中相互幹擾,無法準確到達出血點;術者雙手中一手持內鏡保持對術野照明,另一手只能選擇一個手術器械,由於手術器械功能單一無法同時完成吸引和電凝兩項操作,即使快速交換吸引器和雙極電凝,術區的出血仍使術野不清晰、電凝無法在血中達到止血作用,不利於出血控制。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神經內鏡經鼻顱底手術採用的出血控制手術器械功能單一,不能同時進行出血時的吸引和電凝,不利於對術中的出血控制,增加鼻黏膜損傷的風險,有礙術者技術發揮等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能準確到達出血點,在吸引血液的同時由助手配合完成對出血點的電凝止血,有利於神經內鏡經鼻顱底手術的術中出血控制,降低鼻黏膜損傷的風險。
[0004]本實用新型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5]一種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包括吸引器本體、吸力控制裝置、吸引軟管和吸引軟管連接件,吸引器本體為低電阻金屬管狀結構;吸力控制裝置為與吸引器本體一體的片狀結構,吸力控制裝置朝外的一側為內凹的球面,其與吸引器本體連接處設有一控制孔,控制孔與吸引器本體內腔連通;吸引軟管通過吸引軟管連接件與吸引器本體末端密閉連接,吸引軟管連接件為吸引器本體末端的梭形金屬膨大,其外徑大於吸引軟管內徑;吸引器本體和吸力控制裝置外部均包裹有絕緣層,吸引器本體頂端和吸引器本體上吸力控制裝置前方均設置為金屬裸露部位,分別為電凝點和單極電凝接觸點。
[0006]進一步的,吸引器全長至少18 cm,電凝點的長度為2-5 mm,單極電凝接觸點的長度為I cm,單極電凝接觸點中點距電凝點尖端至少15 cm。
[0007]進一步的,吸引器本體的內徑為4.5 mm,厚度為0.5 mm,所述絕緣層的內徑為5 mm,厚度為0.3 mm。[0008]進一步的,電凝點的表面經過電鍍拋光處理。
[0009]本實用新型中的吸引器本體為低電阻金屬管狀結構,並配以絕緣外層,在其頂端和中間設有金屬裸露部分,作為電凝點和電凝接觸點,將吸引器和電凝器合二為一,同時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有利於術中止血和減少副損傷。且電凝點經過電鍍拋光,防止電凝中與組織或血痂粘連造成繼發出血。較細的吸引器外徑有利於根據血點位置進行彎曲,有助於準確接近出血點,同時減少對鼻腔的損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2為本實用新型吸引器本體的橫截面示意圖;
[0012]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13]其中,1:電凝點;2:吸引器本體;3:單極電凝接觸點;4:吸力控制裝置;5:吸引軟管連接件;6:吸引軟管;7:絕緣層;8:吸引器本體內腔;9:吸引器本體內壁;10:單極電凝;11:電流;12:出血點;13:術區組織。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5]結合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包括吸引器本體2、吸力控制裝置4、吸引軟管6和吸引軟管連接件5。其中,吸引器本體2為低電阻金屬管狀結構,用於傳導電凝電流。
[0016]吸力控制裝置4為與吸引器本體2 —體的片狀結構,吸力控制裝置4朝外的一側為內凹的球面,其與吸引器本體2連接處設有一控制孔,控制孔與吸引器本體內腔8連通。使用時,可通過術者的手指控制吸力控制裝置4上的控制孔開合的大小,以此來調整吸引器所需的吸力。當完全封堵控制孔時,吸力最大;完全放開時,吸力最小。
[0017]吸引軟管6通過吸引軟管連接件5與吸引器本體2末端密閉連接,吸引軟管連接件5為吸引器本體2在末端的梭形膨大,其外徑大於吸引軟管6內徑。吸引器本體2和吸力控制裝置4外部均包裹有絕緣層7,防止漏電。吸引器本體2頂端和吸引器本體2上吸力控制裝置4前方均設置為金屬裸露部位,分別為電凝點I和單極電凝接觸點3。
[0018]經鼻蝶神經內鏡顱底手術術中止血時,術者右手持吸引器對準出血點12,吸走血液,有利於保持術野清晰和電凝作用的發揮。助手將單極電凝10尖端放置到吸引器的單極電凝接觸點3,調整單極電流強度,並施加電流。高頻電流經吸引器頂端的電凝點I施加到出血點,發揮止血作用。這樣,吸引電凝能同步進行,有利於術中止血,同時減少了鼻腔內容納手術器械的數量,也有助於減少多個手術器械頻繁進出鼻腔造成的鼻黏膜副損傷。吸引器本體2外表面的絕緣層7和術者所帶的無菌橡膠手套為術者在吸引電凝過程中提供了雙重安全保障。
[0019]同時,吸引器全長至少18 cm,電凝點I的長度為2-5 mm,保證電流精確施加到出血點12。單極電凝接觸點3的長度為I cm,便於施加電流。單極電凝接觸點3中點距電凝點I尖端至少15 cm,以保證吸引器本體2尖端能覆蓋顱底的全部範圍。且當電凝點I到達顱底較深結構時,單極電凝接觸點3仍能裸露在鼻腔外,便於電流的施加。[0020]吸引器本體2的內徑為4.5 mm,厚度為0.5 mm,所述絕緣層7的內徑為5 mm,厚度為0.3 mm。較細的外徑有利於吸引器曲度根據出血點位置彎曲,有助於準確接近出血點12。
[0021]另外,吸引器本體2頂部電凝點I的表面經過電鍍拋光處理,防止電凝中與組織或血痂粘連造成繼發出血。
[0022]上述實施例沒有詳細敘述的部件和結構屬本行業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結構或常用手段,這裡不一一敘述。
[0023]最後說明的是,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範圍的前提下,各種變化和改進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
[0024]本實施例沒有詳細敘述的部件和結構屬本行業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結構或常用手段,這裡不一一敘述。
【權利要求】
1.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其特徵在於,包括吸引器本體、吸力控制裝置、吸引軟管和吸引軟管連接件,所述吸引器本體為低電阻金屬管狀結構;所述吸力控制裝置為與吸引器本體一體的片狀結構,吸力控制裝置朝外的一側為內凹的球面,其與吸引器本體連接處設有一控制孔,所述控制孔與吸引器本體內腔連通;所述吸引軟管通過吸引軟管連接件與吸引器本體末端密閉連接,所述吸引軟管連接件為吸引器本體末端的梭形膨大,其外徑大於吸引軟管內徑;所述吸引器本體和吸力控制裝置外部均包裹有絕緣層,所述吸引器本體頂端和吸引器本體上吸力控制裝置前方均設置為金屬裸露部位,分別為電凝點和單極電凝接觸點。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其特徵在於,吸引器本體全長至少18 cm,所述電凝點的長度為2-5 mm,單極電凝接觸點的長度為I cm,所述單極電凝接觸點中點距電凝點尖端至少15 c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吸引器本體的內徑為4.5 mm,厚度為0.5 mm,所述絕緣層的內徑為5 mm,厚度為0.3 mm。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吸引和電凝功能的吸引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電凝點的表面經過電鍍拋光處理。
【文檔編號】A61M27/00GK203790027SQ201320719971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5日
【發明者】衡立君, 高國棟, 賈棟, 徐國政, 馬廉亭, 趙繼培, 侯芳, 姜雪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