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形避震近攝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08:11:36 3
專利名稱:U形避震近攝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照相技術領域,是一種U形避震近攝器。
在照相技術的近距攝影中,對於一些細微的被攝物,防止其震動,保持被攝物與相機之間的相對穩定,是拍攝成功的關鍵,但目前市場上尚無適應此特殊需要的產品。
本實用新型發明之目的就在於彌補以上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一種拍攝過程穩定、操作方便的U形避震近攝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U型避震近攝器,包括接圈(1)、後框(2)、U形連接板(3)、前框(4)、載物板(5)、塊狀永磁體(6)、反射光板(7),其特徵在於其一頭有一個可與市售的近攝接筒相套接的接圈(1),且在接圈(1)的前下方有一個可載被攝物的載物板(5)。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通過接圈(1)套裝固定在市售的近攝接筒上,將被攝物固定在載物板(5)上,然後手持相機進行拍攝操作。若被攝物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其光線可從前方射向被攝物,再射入相機內。若被攝物是非透明的,則其光線可以從後框(2)的上部射向被攝物,載物板(5)上可以設一反射光板(7)以補充光線不足。為方便地固定被攝物,可在載物板(5)的反面設一塊狀磁體(6),並將被攝物用可被磁體吸引的物體夾持,然後藉助磁力將被攝物固定在載物板(5)上。為方便調整焦距,載物板(5)可製成能前後移動的可調式載物板。
由於被攝物實際上與相機相對固定,所以可長時間手持相機進行拍攝,人工光源,自然光源均可,操作方便。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圖。
圖2為
圖1的A-A剖視圖。
圖3為
圖1中前框(4)的右視圖。
圖4為實施例一的結構簡圖。
圖5為實施例二的結構簡圖。
圖6為圖5的B-B剖視圖。
如附
圖1、2、3所示,本實用新型由接圈(1),後框(2)、U形連接板(3)、前框(4)、載物板(5)組成,接圈(1)是一個薄園筒,其一頭的直徑尺寸應可與現有市售的近攝接筒相套接,套接的方式可以是滑動插裝,也可以是用螺紋擰裝,另一頭與後框(2)固定連接。後框(2)是一個無螺孔的法蘭圈,作用是提高接圈(1)的剛性,便於手持操作,並與U形連接板(3)固定連接。U形連接板(3)是一個弧度為120°左右的U形薄板,其作用是將後框(2)和前框(4)固定連接成一體。前框(4)與後框(2)形狀相同,為拍攝時便於對焦,在其中空的園中有兩根呈十字交叉布置的細絲,其交叉點處於中空園的園心上。載物板(5)在後框(2)和前框(4)之間的下方,象一個蓋子一樣蓋在U形連接板(3)的U形的開口上,並與U形連接板(3)固定連接,其作用是放置被攝物,從而手持相機進行近距拍攝。
實施例一如圖4所示,在
圖1的結構上加設一個塊狀永磁體(6)和反射光板(7)。塊狀永磁體(6)裝在載物板(5)的反面,則載物板(5)即成為磁性載物板,只要將被攝物夾持在易於被磁體吸引的物體上,則被攝物就可以方便地固定在載物板(5)上。反射光板(7)設在靠近後框(2)的前下方的載物板(5)上,作用是在拍攝非透明物體時以彌補被攝物下方採光之不足。
實施例二如圖5所示,在
圖1的結構上將固定的載物板(5)製成可前後移動的可調式載物板,此時載物板(5)將是一個截面為月牙形的空心套,套裝在U形連接板(3)的外部,採用滑動配合,使其能在U形連接板(3)上前後滑動,以便於調整近攝的焦距。
權利要求1.一種U形避震近攝器,包括接圈(1)、後框(2)、U形連接板(3)、前框(4)、載物板(5)、塊狀永磁體(6)、反射光板(7),其特徵在於其一頭有一個可與市售的近攝接筒相套接的接圈(1),且在接圈(1)的前下方有一個可載被攝物的載物板(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近攝器,其特徵在於所說的載物板(5)可以是固定不動的,也可以是能前後移動的。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近攝器,其特徵在於所說的載物板(5)的反面可以固定一個塊狀永磁體(6)。
專利摘要一種U形避震近攝器及其兩個實施例,其特徵在於其有一個可與市售近攝接筒相套接的接圈,接圈的前下方有一個載物板。使用時只要將被攝物固定在載物板上,即可手持相機操作,它採光好,聚焦清晰,適用於透明、非透明的細微物體的近距放大拍攝。
文檔編號G03B15/00GK2249912SQ9522293
公開日1997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1995年9月23日 優先權日1995年9月23日
發明者曹秉義, 李學志 申請人:曹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