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玻璃冷凝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00:48:2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冷凝器。
背景技術:
冷凝器是通過內部設置的冷凝管對於冷靜管接觸的氣體進行冷凝降溫實現將氣體液化的一種裝置。
現有的玻璃冷凝器中,冷凝管多為管狀,為了加大與氣體的接觸面積,冷凝管一般要設置很長,這增大了冷凝器的體積,極為不方便。
有鑑於上述的缺陷,本設計人,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新型結構的玻璃冷凝器,使其更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玻璃冷凝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玻璃冷凝器,其特徵在於:包括進氣殼體和冷凝器殼體,所述進氣殼體下方設置有進氣口,所述進氣殼體和冷凝器殼體通過上連通管和下連通管相互之間進行連通,所述上連通管連通所述進氣殼體和冷凝器殼體上部,所述下連通管連通所述進氣殼體和冷凝器殼體下部;所述冷凝器殼體內設置有一蛇形盤管,所述蛇形盤管上端設置有進水口,所述蛇形盤管下端設置有出水口,所述進水口和水出口均延伸至所述冷凝器殼體外部;所述冷凝器殼體底部設置有採樣口和出口,所述採樣口上方設置有一擋板,所述擋板由所述下連通管(28)端點延伸至所述出口上方。
進一步的,所述進氣殼體頂部設置有一測溫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測溫裝置為水銀溫度計。
進一步的,所述測溫裝置和所述進氣殼體之間還設置有一密封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密封裝置為圓環形,包括柔性海綿圈和密封橡膠圈,其中所述柔性海綿圈位於圓環形外側,密封橡膠圈位於圓環形內側。
進一步的,所述進氣殼體外側還設置有一保護套。
進一步的,所述保護套為保溫海綿。
進一步的,所述蛇形盤管外表面均勻分布多個塊狀玻璃。
進一步的,所述塊狀玻璃為立方形,其立方體的一個端面設置在所述蛇形盤管的表面。
進一步的,所述蛇形盤管和所述塊狀玻璃為一體成型。
藉由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1)本裝置的蛇形盤管表面均勻分布多個塊狀玻璃,增加了和氣體的接觸面積,可以減小盤管的長度,使得冷凝器的體積減小,同時也節省了盤管的使用量;
(2)本裝置進氣殼體上端設置的密封裝置,不僅有密封圈還有柔性海綿圈,能夠使得溫度計在熱脹冷縮情況下不會壓壞進氣殼體上部;
(3)本裝置在採樣口上方設置了擋板,能夠將液體完全引流到出口處。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密封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本實用新型蛇形盤管部分表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進氣殼體;11-密封裝置;111-柔性海綿圈;112-密封橡膠圈;12-進氣口;13-保護套;2-冷凝器殼體;21-蛇形盤管;211-塊狀玻璃;22-進水口;23-出水口;24-擋板;25-採樣口;26-出口;27-上連通管;28-下連通管;3-測溫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參見圖1、圖2和圖3,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玻璃冷凝器,包括進氣殼體1和冷凝器殼體2,所述進氣殼體1下方設置有進氣口12,所述進氣殼體1和冷凝器殼體2通過上連通管27和下連通管28相互之間進行連通,所述上連通管27連通所述進氣殼體1和冷凝器殼體2上部,所述下連通管28連通所述進氣殼體1和冷凝器殼體2下部;所述冷凝器殼體2內設置有一蛇形盤管21,所述蛇形盤管21上端設置有進水口22,所述蛇形盤管21下端設置有出水口23,所述進水口22和水出口23均延伸至所述冷凝器殼體2外部;所述冷凝器殼體2底部設置有採樣口25和出口26,所述採樣口25上方設置有一擋板24,所述擋板24由所述下連通管28端點延伸至所述出口26上方。
-所述進氣殼體1頂部設置有一測溫裝置3。
-所述測溫裝置3為水銀溫度計。
-所述測溫裝置3和所述進氣殼體1之間還設置有一密封裝置11。
-所述密封裝置11為圓環形,包括柔性海綿圈111和密封橡膠圈112,其中所述柔性海綿圈111位於圓環形外側,密封橡膠圈112位於圓環形內側。
-所述進氣殼體1外側還設置有一保護套13。
-所述保護套13為保溫海綿。
-所述蛇形盤管21外表面均勻分布多個塊狀玻璃211。
-所述塊狀玻璃211為立方形,其立方體的一個端面設置在所述蛇形盤管21的表面。
-所述蛇形盤管21和所述塊狀玻璃211為一體成型。
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1)本裝置的蛇形盤管表面均勻分布多個塊狀玻璃,增加了和氣體的接觸面積,可以減小盤管的長度,使得冷凝器的體積減小,同時也節省了盤管的使用量;
(2)本裝置進氣殼體上端設置的密封裝置,不僅有密封圈還有柔性海綿圈,能夠使得溫度計在熱脹冷縮情況下不會壓壞進氣殼體上部;
(3)本裝置在採樣口上方設置了擋板,能夠將液體完全引流到出口處。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