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複合肥用冷卻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1 06:14:41 2

本實用新型屬於冷卻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複合肥用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顆粒狀複合肥通常出爐的溫度在60到85攝氏度,具有高溫潮溼的特性,通常是在滾筒內利用鼓風機不斷吹送冷空氣對複合肥顆粒進行降溫,但是由於複合肥的顆粒本身較為潮溼並且具有相對較高的溫度,顆粒很容易相互粘結成團,使顆粒與進行熱交換的冷空氣接觸面積較小,換熱不充分,以至於顆粒到達滾筒出料端的溫度仍然比較高,無法直接進行包裝。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複合肥用冷卻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複合肥用冷卻裝置,包括外殼,所述外殼的外部一側固定連接有DSP控制器,所述外殼的頂部設有進料口,所述外殼的內部頂端固定連接有電動伸縮杆,且電動伸縮杆與DSP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電動伸縮杆的端部固定連接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的底部固定連接有伺服電機,且伺服電機與DSP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伺服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有轉盤,所述轉盤的下端螺紋連接有毛刷,所述外殼的內側中部設有篩板,所述篩板的內部設有篩孔,所述外殼的外部且篩板的下方兩側均固定連接有冷風機,所述冷風機與DSP控制器電性連接,且冷風機的出風口穿過外殼,所述外殼的內部且冷風機的下方設有滑板,所述滑板和篩板之間且外殼的內部一側固定連接有溫度傳感器,且溫度傳感器與DSP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外殼的底部固定連接有製冷器,且製冷器與DSP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外殼的底部且製冷器的正下方設有排熱口,所述外殼的外部一側底端設有緩衝倉,所述緩衝倉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出料口。
優選的,所述篩孔的直徑為3毫米到5毫米之間。
優選的,所述滑板為銅板或者鋁板。
優選的,所述冷風機與外殼的連接部設有密封圈。
優選的,所述出料口的內部設有手動調節閥。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複合肥用冷卻裝置,通過伺服電機帶動轉盤旋轉,使毛刷在篩板的表面刷動,從而使得落在篩板上的複合肥料均勻緩慢的從篩孔落下,由於複合肥經過篩孔後被打散,冷風機對其降溫會更徹底而且均勻,速度也會提高,增加了製冷的效率;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製冷迅速,至於生產和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路連接模塊示意圖。
圖中:1外殼、2 DSP控制器、3進料口、4電動伸縮杆、5連接塊、6伺服電機、7轉盤、8毛刷、9篩板、10篩孔、11冷風機、12滑板、13溫度傳感器、14製冷器、15排熱口、16緩衝倉、17出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2所示的一種複合肥用冷卻裝置,包括外殼1,所述外殼1的外部一側固定連接有DSP控制器2,所述外殼1的頂部設有進料口3,所述外殼1的內部頂端固定連接有電動伸縮杆4,且電動伸縮杆4與DSP控制器2電性連接,所述電動伸縮杆4的端部固定連接有連接塊5,所述連接塊5的底部固定連接有伺服電機6,且伺服電機6與DSP控制器2電性連接,所述伺服電機6的輸出軸固定連接有轉盤7,所述轉盤7的下端螺紋連接有毛刷8,所述外殼1的內側中部設有篩板9,所述篩板9的內部設有篩孔10,所述外殼1的外部且篩板9的下方兩側均固定連接有冷風機11,所述冷風機11與DSP控制器2電性連接,且冷風機11的出風口穿過外殼1,所述外殼1的內部且冷風機11的下方設有滑板12,所述滑板12和篩板9之間且外殼1的內部一側固定連接有溫度傳感器13,且溫度傳感器13與DSP控制器2電性連接,所述外殼1的底部固定連接有製冷器14,且製冷器14與DSP控制器2電性連接,所述外殼1的底部且製冷器14的正下方設有排熱口15,所述外殼1的外部一側底端設有緩衝倉16,所述緩衝倉16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出料口17。
進一步的,所述篩孔10的直徑為3毫米到5毫米之間,使經過篩孔10的複合肥不至於過大,方便均勻降溫。
進一步的,所述滑板12為銅板或者鋁板,導熱性好,方便對複合肥進一步降溫。
工作原理:在使用時,待加工的複合肥從進料口3落入篩板9上,調節電動伸縮杆4使毛刷8貼合篩板9,伺服電機6帶動轉盤7旋轉,使毛刷8在篩板9的表面刷動,從而使得落在篩板9上的複合肥料均勻緩慢的從篩孔10落下,在落下的同時,經過冷風機對其降溫;製冷器14對滑板12進行製冷,使得複合肥經過冷風機11降溫後進一步降溫,且使複合肥方便滑入緩衝倉16。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