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文各有什麼缺點(日語的特點)
2023-04-19 22:28:11 2
很多國人對日語抱有一種不屑的態度,認為它借用了漢字,那它充其量就是中文的一個子集,或者說相當於中文的一種方言。實際情況卻不是那麼簡單。
日語雖然借用了漢字,但它的語法以及表達方式卻和漢語截然不同。大家都知道,漢語是主謂賓的句子結構,日語是主賓謂。譬如,漢語說:國慶節我參觀了上海博物館,用日語就是這樣的語序:國慶節,上海博物館參觀了。對了,你發現沒有,日語通常省略主語『我』,特別是『你』,日語中極少使用,而且,一旦出現『你』作為主語,一般是快接近吵架了。在友好交談中必須要提及對方時,日本人通常不停地稱呼對方名字加上一個作為敬稱的『桑』,而不是用代詞『你』。
日語使用漢字也有不少獨創的地方。首先,在十九世紀下半葉起,日本知識分子用漢字創造了大量的和西方語言相對應的新詞。這個大家都知道,這些現代意義的新詞在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還大量反哺漢語,並構成了現代漢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漢語不同的是,這些漢字詞在日語中使用時非常有規則。當漢字詞單獨出現時,它們全部都是名詞。當要作為動詞使用時,他們在這些漢字詞後面加上平假名的する(讀『司陸』)。當要作為形容詞使用時,他們在後面加上な(讀『吶』)或者漢字『的』。另外,在現代日語中還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日語詞彙。這些詞語絕大部分都用單個漢字加上平假名構成,並且具有類似於西方字母語言那樣的詞形變化規則,用來體現該詞在句子中的語法屬性。而在漢語中,一個詞的詞性通常需要通過上下文的意思來判斷。
由於上述特點,日語的語法清晰度達到了不亞於西方字母語言的程度,並且在構建含有長定於從句或者長狀語從句時,似乎也比漢語更容易一些。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經評價日語是一門達到了現代化標準的語言。
日語還包含了一些為它所獨有的表達方式。其中我個人認為最值得介紹的是「もらう」\,字面意思是『收到』,但在日語中這個詞有很特別的用法。譬如用漢語說:能請你把窗戶打開嗎?這句話在日語中最常見的說法是:窗戶打開地,能收到嗎?另外日語中還有一個使用頻率非常高的語氣詞けれども(剋雷多莫),或者是其簡略形式けど。這個詞在漢語和英語中都沒有完全對應的詞語。它表達的是一種說話有所保留的語氣,或者表示自己說的內容並非聽者所期待或贊同。在臺灣影片中,我們有時會聽到臺灣人這樣說話:老師,他打我耶。那個日語詞基本上就相當於這裡的『耶』。
另外介紹一下日語的敬語。日語的敬語是一個很複雜的體系。就是日本人自己,除了那些職業銷售或類似的特殊職業人員,普通人也很少能高度熟練地掌握。首先是對人的稱呼,對地位比較尊貴的人以及業務上的客戶,書面語都必須稱「樣」(讀『撒嘛』)。面對面交談時一般都稱呼名字加『桑』。例外的是對皇族總是稱「樣」,對老師和醫生稱「先生」。會社裡面對職務高的,包括社長,通常稱『桑』,平級或下級同事可以稱桑,也可以稱『君』 (實際相當於漢語的『生』),對下級或資歷較淺的同事可以直呼名字,視相互間關係熟悉程度而定。另外,一些常用的動詞也有敬語形態,譬如『來』,以及上面提到的『收到』。比較有意思的是日語中的被動語態可以被用來表示敬意。譬如問老師昨晚工作到了幾點,可以說:先生,昨晚,幾點直到,被工作了?
最後說一下日語比較讓人頭疼的一點,就是它超級複雜的詞彙。首先,日語中漢字因為是不同時代陸續引進的,因此其讀音非常複雜,一個字在不同場合有4~5種不同讀音是常見現象,包括源自於漢語讀音的音讀和源自於純粹日語讀音的訓讀。就拿日本國名來說,就有兩種讀音:霓虹和尼崩,在用法上還有區別。通常球迷在球場上為日本隊加油時喊的是尼崩。
另外一個讓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尤其頭疼的是它形成泛濫之勢的外來詞。這對沒有英語基礎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有些外來詞在中國人看來完全沒有必要。譬如門,日語中當然有門這個字,但它還是引進了door這個外來詞,用片假名寫,讀音變成不英不日的『多阿』。再譬如牛奶,日語原來叫『牛乳』,但你還是能到處見到用片假名寫的milk這個詞。這些都絕非個別現象。所有國外引進的電影名字一概不翻譯,就用片假名將原外文名硬拼出來就行了,也不管日本民眾懂不懂原文的意思。這一現象已經引起了日本許多有識之士的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