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犛牛養殖舍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4-28 08:59:4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畜牧養殖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犛牛養殖舍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在犛牛養殖過程中,所使用的犛牛暖棚一般包括底面、牆體、屋頂,在朝向南、北的牆體下端靠近地面的位置開有進風口,上端開有出風口。這種簡易牛棚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現有的牛棚內沒有專門的糞便清理通道,更沒有糞汙處理系統,犛牛在牛棚內排洩後,不但造成內部環境很差,影響犛牛健康,糞便直接滲透至地下,造成土壤和地下水嚴重汙染。另外,簡易犛牛棚內的犛牛糞便難以清理,清理成本較高。以遊牧為生的牧區來說,由於地理條件以及資金等限制,建立化糞池來處理犛牛糞便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使得牧民將犛牛糞便直接傾倒在草原上,這會對牧區環境造成很大破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犛牛養殖舍系統,能合理利用資源,將犛牛糞便變廢為寶,因地制宜,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使得資源利用最大化,能防止環境汙染。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方案為:一種犛牛養殖舍系統,包括犛牛養殖舍本體以及通過排汙渠與所述犛牛養殖舍本體連接的沼氣池,所述犛牛養殖舍本體包括底面、牆體以及屋頂,所述排汙渠設置於所述底面下;所述排汙渠下方設置有維修通道,所述維修通道內設置有照明裝置;所述沼氣池上方設置有與所述沼氣池連接的第一鍋爐房,所述第一鍋爐房通過第一熱氣管與所述犛牛養殖舍本體連接,所述牆體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熱氣管連通的加熱管;所述沼氣池上方還設置有與所述沼氣池連接的第二鍋爐房,所述第二鍋爐房通過第二熱氣管與居民區連接;所述沼氣池通過排料管與農田連接。
優選地,所述第一鍋爐房、第二鍋爐房上方均設置有遮雨蓬。
優選地,所述犛牛養殖舍本體內設置有照明燈、溫度監控器以及溼度監控器。
優選地,所述屋頂上設置有透氣天窗。
優選地,所述第一熱氣管上設置有第一調節閥;所述第二熱氣管上設置有第二調節閥
優選地,所述加熱管為蛇形加熱管。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的犛牛養殖舍系統通過在犛牛養殖舍本體的底面上設置排汙渠,排汙渠與沼氣池連接,犛牛糞便通過排汙渠進入沼氣池內發酵產生沼氣,產生的沼氣一方面提供給犛牛養殖舍加熱所用,另一方面提供給居民區加熱用,發酵後的沼氣渣又可以作為農家肥給農田用,這不僅避免了犛牛在牛舍內排洩後使得牛舍內汙濁不堪,保持了牛舍的乾淨衛生,同時,也減少了牛舍的清理次數,降低了養殖人員的勞動強度以及節約了成本。沼氣渣是一種優質肥料,變廢為寶,能夠避免環境汙染,並為牧草種植提供優質有機肥,更加經濟環保。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犛牛養殖舍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牆體上設置第一熱氣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於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於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但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衝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請參照圖1圖2,本實用新型的犛牛養殖舍系統,包括犛牛養殖舍本體以及通過排汙渠11與犛牛養殖舍本體連接的沼氣池12,犛牛養殖舍本體包括底面1、牆體2以及屋頂3,排汙渠11設置於底面1的下方。在排汙渠11下方設置有維修通道8,修通道8的高度適合人在裡面操作即可,維修通道8內設置有照明裝置20。沼氣池12上方設置有與沼氣池20連接的第一鍋爐房15,第一鍋爐房15通過第一熱氣管22與犛牛養殖舍本體連接,牆體2上設置有與第一熱氣管22連通的加熱管21,加熱管21為蛇形加熱管。沼氣池12上方還設置有與沼氣池12連接的第二鍋爐房16,第二鍋爐房16通過第二熱氣管23與居民區17連接;沼氣池12通過排料管19與農田18連接。
第一鍋爐房15、第二鍋爐房16上方均設置有遮雨蓬14,在屋頂3上設置有透氣天窗5,在犛牛養殖舍本體內設置有照明燈6、溫度監控器4以及溼度監控器7。溫度監控器4以及溼度監控器7便於監控犛牛養殖舍本體內的溫溼度,防止犛牛生病,提高養殖質量。
根據環境溫度,可人工控制犛牛養殖舍本體內的溫度高低,因此在第一熱氣管22上設置有第一調節閥9來調節熱氣流大小;同理在第二熱氣管23上設置有第二調節閥10。
上述的犛牛養殖舍系統通過在犛牛養殖舍本體的底面1上設置排汙渠11,排汙渠11與沼氣池12連接,犛牛糞便通過排汙渠11進入沼氣池12內發酵產生沼氣,產生的沼氣一方面通過第一熱氣管22提供給犛牛養殖舍加熱所用,另一方面通過第二熱氣管23提供給居民區17加熱用,發酵後的沼氣渣又可以通過排料管19輸送到農田18裡,作為農家肥使用,這不僅避免了犛牛在牛舍內排洩後使得牛舍內汙濁不堪,保持了牛舍的乾淨衛生,同時,也減少了牛舍的清理次數,降低了養殖人員的勞動強度以及節約了成本。沼氣渣是一種優質肥料,變廢為寶,能夠避免環境汙染,並為牧草種植提供優質有機肥,在合理利用資源同時,因地制宜,使得資源利用最大化。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於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