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轎車庫的製作方法
2023-04-28 04:40:31 2
專利名稱:高密度轎車庫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密度轎車庫。
目前在我國廣為使用的轎車庫大都是建築房屋式的,該種形式的轎車庫的存車數量與其建築面積成正比例,故佔地面積相當大。隨著時代的發展,轎車將逐步進入普通家庭,而面對我國的實際國情,在城市裡,特別是在大城市的鬧市區,現已出現轎車無處停放的情況,倘若轎車廣泛進入普通公民家庭,其停放轎車的困境將不堪設想。國外現有立體轎車庫雖然能夠緩解一些停放轎車的矛盾,但其存放形式是單體的固定式轎車庫與三維輸送設備相配合使用的,故仍然普遍存在佔地面積較大以及結構複雜、工程造價較高存取轎車時間較長等缺點。由此,長期以來在城市的存放轎車問題上,給方方面面帶來了諸多不便。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克服上述技術不足部分的高密度轎車庫。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高密度轎車庫包括框架、左、右支撐架,左、右固定架,上、下運行裝置,上、下換位裝置,左、右導向架及託盤,左、右支撐架分別固定在框架前端上部的左、右兩側,左、右固定架分別固定在框架前端底座上,上運行裝置安裝在框架前端的頂部,下運行裝置安裝在框架前端的下部,通過鏈條分別使其上、下運行裝置相互連接,上換位裝置安裝在框架前端的左、右支撐架上,下換位裝置安裝在框架前端的左、右固定架上,安裝在框架前端的左、右支撐架,左、右固定架、上、下運行裝置及上、下換位裝置與安裝在框架後端的左、右支撐架,左、右固定架,上、下運行裝置及上、下換位裝置,其結構完全相同,並一一與其相對應,其安裝在框架前端上的左、右支撐架,右、右固定架,上、下換位裝置及上運行裝置上的主動鏈輪與相一一對應的安裝在框架後端上的左、右支撐架,左、右固定架上的上、下換位裝置及上運行裝置上的主動鏈輪均同軸相互連接;左、右導向架分別安裝在框架中上部的左右A、B空間,左、右導向架上的兩端分別與在框架A、B空間內運行的託盤兩端的導向輪相配合,安裝在與上、下運行裝置相連接的鏈條上的託輪與託盤底部相配合,上、下換位裝置分別通過其安裝在各自鏈條上的撥爪與託盤的左右兩端面相配合。工作時,轎車存取者可根據各自的需要操作電腦,使其載有轎車的託盤在矩形封閉的循環內,通過鏈條分別依次縱向排列在框架的A、B空間兩豎排內,同時完成升降工作及進入地面層b4位置與頂層a1位置的託盤同時完成反向換位工作,即完成轎車的傳送與存放的二合一工作,從而實現了該轎車庫存車數量大、佔地面積小、轎車存取時間短的目的。
本發明的優點一、具有高密度性。即佔地面積及佔用空間極小,存放轎車數量大。二、具有廣適性與經濟性。由於採用矩形步移傳輸的封閉循環,即實現了傳送與存放轎車的二合一功能,故結構簡單,工程造價較低,適於城市廣泛應用。三、具有存取轎車時間較短,使用操作極為方便的特點。
說明書附
圖1為本發明的正面結構示意圖;說明書附圖2為圖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說明書附圖3為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說明書附圖4為本發明託盤(8)的正面結構示意圖;說明書附圖5為圖4的俯視結構示意圖;說明書附圖6為本發明張緊器(20)、(24)、(30)、(33)的正面結構示意圖;說明書附圖7為圖6A-A面的俯視結構示意圖;說明書附圖8為本發明託輪(54)、(53)的正面結構示意圖,主要示意託輪(54)、(53)與鏈條(23)、(27)的連接方式及連接塊(72)、(76)上的滑道輪(73)、(75)分別與滑道(62)、(47)、(57)、(51)內壁相配合的形式;說明書附圖9為圖8A-A面的俯視結構示意圖,主要示意卡鏈架(97)在滑道(62)、(47)、(57)、(51)內的安裝位置;說明書附圖10為本發明撥爪(7)、(13)的正面結構示意圖;說明書附圖11為本發明拐臂(9)、(43)的側視結構示意圖,主要示意其上、下臂(89)、(95)上的上、下滾輪(88)、(96)分別與託盤(8)上的螺旋滑道(65)及託盤(8)底部相配合的工作狀態;說明書附圖12為本發明驅動裝置的正面結構示意圖;說明書附圖13為圖12的左視結構示意圖;說明書附圖14為本發明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下面參照說明書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本發明的高密度轎車庫,包括框架(1),左、右支撐架(6)、(44),左、右固定架(17)、(35),上、下運行裝置,上、下換位裝置,左、右導向架(10)、(40)及託盤(8),左、右支撐架(6)、(44)分別固定在框架(1)前端上部的左右兩側,左、右固定架(17)、(35)分別固定在框架(1)前端底座(18)、(34)上,上運行裝置安裝在框架(1)前端的頂部,下運行裝置安裝在框架(1)前端的下部,通過鏈條(23)、(27)分別使其上、下運行裝置相互連接,上換位裝置安裝在框架(1)前端的左、右支撐架(6)、(44)上,下換位裝置安裝在框架(1)前端的左、右固定架(17)、(35)上;安裝在框架(1)前端的左、右支撐架(6)、(44),左、右固定架(17)、(35),上、下運行裝置及上、下換位裝置與安裝在框架(1)後端的左、右支撐架,左、右固定架,上、下運行裝置及上、下換位裝置,其結構完全相同,並一一與其相對應,其安裝在框架(1)前端上的左、右支撐架(6)、(43),左、右固定架(17)、(35)的上下換位裝置及上運行裝置上的主動鏈輪(3)、(15)、(60)、(55)與相一一對應的安裝在框架(1)後端上的左、右支撐架,左、右固定架上的上、下換位裝置及上運行裝置上的主動鏈輪均用軸相互連接;左、右導向架(10)、(40)分別安裝在框架(1)中上部的左右A、B空間,左、右導向架上的兩端分別與在框架(1)A、B空間內運行的託盤(8)兩端的導向輪(11)、(41)相配合,安裝在與上、下運行裝置相連接的鏈條(23)、(27)上的託輪(54)、(53)與託盤(8)底部相配合,上、下換位裝置分別通過其安裝在各自鏈條(2)、(19)上的撥爪(7)、(13)與託盤(8)兩端面相配合。上運行裝置是由兩組驅動裝置,主動鏈輪(60)、(55),被動鏈輪(49)、(52),鏈條(23)、(27)及託輪(54)、(53)組成,兩組驅動裝置分別安裝在框架(1)頂端的左側及左中側,並分別與主動鏈輪(60)、(55)相連接,被動鏈輪(49)、(52)分別安裝在框架(1)頂端的右側及右中側;下運行裝置是由張緊器(20)、(24)、(33)、(30),張緊鏈輪(22)、(26)、(31)、(28),軸(21)、(25)、(32)、(29)組成,與安裝在框架(1)頂端的主、被動鏈輪(60)、(55)、(49)、(52)相一一對應的張緊器(20)、(24)、(33)、(30)分別固定在框架(1)的下部,張緊鏈輪(22)、(26)、(31)、(28)分別通過其軸(21)、(25)、(32)、(29)安裝在張緊器(20)、(24)、(33)、(30)上,鏈條(23)、(27)通過固定在框架(1)立柱內側的滑道(62)、(47)、(57)、(51),分別將主動鏈輪(60)、被動鏈輪(49)、張緊鏈輪(31)、(22)及主動鏈輪(55)、被動鏈輪(52)、張緊鏈輪(28)、(26)相連接,滑道(62)、(47)、(57)、(51)內壁上有與鏈條(23)、(27)轉向平面相對應的卡鏈架(97),並與鏈條(23)、(27)相配合,鏈條(23)、(27)上分別相對應安裝有與託盤(8)相配合的至少一個託輪(54)、(53)。上換位裝置是由左、右支撐架(6)、(44),主、被動鏈輪(3)、(46),左、右拐臂(9)、(43),過渡輪(42)、鏈條(2)及撥爪(7)組成,左、右支撐架(6)、(44)分別固定在框架(1)上部的左、右兩側,主、被動鏈輪(3)、(46)通過機架(5)、(45)分別安裝在左、右支撐架(6)、(44)上,左、右拐臂(9)、(43)分別相對應安裝在框架(1)上部的中間位置,並分別與託盤(8)相配合,過渡輪(42)安裝在框架(1)上部左、右拐臂(9)、(43)之間,鏈條(2)將主、被動鏈輪(3)、(46)相連接,鏈條(2)上有至少一對撥爪(7),動力裝置(4)與主動鏈輪(3)相接。下換位裝置是由主、被動鏈輪(15)、(36),左、右承重輪(12)、(38),鏈條(19)及撥爪(13)組成,主、被動鏈輪(15)、(36)分別通過機架(17)、(35)安裝在框架(1)左、右底座(18)、(34)上,承重輪(12)、(38)分別安裝在框架(1)的下部,並與託盤(8)相配合,過渡輪(39)安裝在框架(1)下部中間位置,鏈條(19)將主、被動鏈輪(15)、(36)連接,鏈條(19)上有至少一對撥爪(13),動力裝置(16)與主動鏈輪(15)相接。託盤(8)為一矩形板,其前、後兩側分別有與安裝在框架(1)上部的左、右拐臂(9)、(43)相配合的螺旋滑道(65),其左、右兩端分別有與安裝在框架(1)上的左、右導向架(10)、(40)兩側相配合的左、右導向輪(11)、(41),其四個角上分別裝有四個導向塊(66)。張緊器(20)、(24)、(30)、(33)是由固定架(68)、活動架(67)及角輪(70)組成,固定架(68)固定在框架(1)上,活動架(67)安裝在固定架(68)的外側,活動架(67)的上、下端分別有兩個呈對角方向,並相對應的角輪(70),角輪(70)與固定架(68)外壁對角相配合,與張緊鏈輪(22)、(26)、(28)、(31)相配合的軸(21)、(25)、(29)、(32)固定在活動架(67)上。託輪(54)、(53)是通過託輪軸(74)、連接塊(72)、(76)與滑道(62)、(47)、(57)、(51)內的鏈條(23)、(27)相配合的,連接塊(72)的上端及連接塊(76)的下端分別對角安裝有帶浮力軸(98)聯接的各兩個滑道輪(73)、(75),並分別與滑道(62)、(47)、(57)、(51)內壁兩端相配合,託輪軸(74)與連接塊(72)、(76)及鏈條(23)、(27)的一端相鉸連,連接塊(72)、(76)的底端通過鏈條銷(71)與鏈條(23)、(27)的另一端相鉸連。安裝在鏈條(2)、(19)上的撥爪(7)、(13)是通過固定栓(79)、定位栓(84)與爪座(78)相配合後,由爪座(78)通過連接銷(77)與鏈條(2)、(19)兩端相鉸連,固定在爪座(78)上的固定栓(79)、定位栓(84)及彈簧(86),分別與撥爪(7)、(13)上的固定栓孔(80)、定位栓孔(83)及彈簧孔(85)相配合,固定栓(79)的下部套有與固定栓孔(80)相配合的彈簧(81),其端部有與其相配合的螺帽(82),撥爪(7)、(13)的斜面部分與託盤(8)的左右端面相配合。拐臂(9)、(43)是由安裝有上、下滾輪(88)、(96)的上、下臂(89)、(95),軸(90)、銷(91)、彈簧(94)及前後軸座(92)、(93)組成,上臂(89)與軸(90)的一端相固定,下臂(95)與軸(90)的另一端相固定,上、下臂(89)、(95)用銷(91)固定在軸(90)上,軸(90)通過前後軸座(92)、(93)固定在框架(1)上,前軸座(92)與下臂(96)之間由彈簧(94)相連,拐臂(9)、(43)上的上、下滾輪(88)、(96)分別與託盤(8)上的螺旋滑道(65)及託盤(8)底部相配合。驅動裝置包括電機(64)、(59),減速機(63)、(58),蝸輪蝸杆傳動裝置(61)、(56),電機(64)、(59)與減速機(63)、(58)相連接,減速機(63)、(58)與蝸輪蝸杆傳動裝置(61)、(56)相連接,蝸輪蝸杆傳動裝置(61)、(56)與主動鏈輪(60)、(55)相連接,蝸輪蝸杆傳動裝置(61)、(56)為單頭,模數為5-16。
製作安裝時,先根據存放轎車數量的多少而確定框架(1)材料的規格大小,然後按要求配置好各類裝置及各種零部件後加以安裝。整個框架(1)安裝在地表以下。框架(1)內存車位a4、取車位b4中的託盤(8)與安裝在地表上的進、出車板(14)、(37)相水平配合。框架(1)前、後端沿著每根立柱內壁上分別相對應垂直安裝有滑道(62)、(57)、(51)、(47),其上口分別與上運行裝置中的鏈輪(60)、(55)、(52)、(49)相配合;其下口分別與下運行裝置中的張緊輪(22)、(26)、(28)、(31)相配合。上、下運行裝置中鏈條(23)、(27)根據轎車的高度等距離分段安裝託輪(54)、(53),安裝時將鏈條(23)、(27)上原有的鏈條銷(71)取下後,換上連接塊(72)(76)替代原來的鏈條連接板,用託輪軸(74)及鏈條銷(71)將鏈條(23)、(27)重新連接起來。鏈條(23)、(27)則將上、下運行裝置相連接後,形成矩形傳輸的封閉循環空間,即A、B空間。安裝在上、下換位裝置中的鏈條(2)、(19)上的撥爪(7)、(13),是先將鏈條(2)、(19)上原有鏈條銷(77)取下後,換上爪座(78)替代原來的鏈條連接板,將鏈條(2)、(19)重新鉸連接起來,分別獨立形成上、下換位裝置。由此,託盤(8)被分別託在連接上、下運行裝置鏈條(23)、(27)的各級託輪(54)、(53)上,並在框架(1)A、B空間內各位置中進行垂直向的升降及在上、下換位裝置內進行水平向的換位工作。所有的託盤(8)都被編入程序編碼。
工作狀態時,框架(1)內的a1、b4位置或a4、b1位置總有一個是處在無託盤(8)的空位置狀態,相對應的a2、a3、a4及b1、b2、b3或a1、a2、a3及b2、b3、b4位置上總是保持有託盤(8)的狀態,無論框架(1)A、B空間的託盤(8)上升或下降到a1、b4或b1、a4位置時,上、下換位裝置才開始工作,使其進入a1、b4或b1、a4位置中的託盤(8)同時反向換位,即進入空位置a1中的託盤(8)被換到b1位置上,同時,b4位置上的託盤(8)被換位到a4位置,或反之反是。直至將載有需要提取轎車的託盤(8)移到取車位b4上,上、下運行及換位裝置即停止工作,轎車即可通過出車板(37)開走。開走轎車後的空託盤(8)隨即又被下換位裝置撥進存車位a4內,以待存車之用。a1位置中的託盤(8)向b1位置內換位時,託盤(8)上的螺旋滑道(65)與拐臂(9)、(43)的上滾輪(88)相接觸的同時,下滾輪(96)即託住託盤(8)的底部,並還通過a1、b1位置中間的過渡輪(42),使其託盤(8)在換位的過渡過程中安全通過。相反,b1位置中的託盤(8)向a1位置換位時與其完全相同。a4位置中的託盤(8)向b4位置內換位,以及b4位置中的託盤(8)向a4位置內換位時,則通過安裝在框架(1)下部的承重輪(12)、(38)及其中間的過渡輪(39),使其託盤(8)在換位的過渡過程中安全通過。上、下運行裝置在運行時,若出現鏈條(23)、(27)突然斷開現象,則瞬間由滑道(62)、(57)、(51)、(47)內的卡鏈架(97)將其卡住,以確保安全。
使用時,使用者將轎車通過進車板(14)開進存車位a4中的託盤(8)即可,電腦將該車的存放位置編入程序,並將「編碼存車卡」交給使用者。此時存車位a4中的託盤(8)載有轎車後即自動上升,取車位b4中的空託盤(8)隨之換位到存車位a4中去,存車位a4仍保持待存車狀態。當轎車陸續存放時,在存車位a4中的託盤(8)不斷上升的過程中,上、下換位裝置即進行交替換位工作。需要取車時,使用者根據存車時間的長短交完存車費後,將「編碼存車卡」插入電腦內,電腦即根據所取轎車停放託盤(8)的編碼,取最佳循環方式,即順時或逆時循環,將載有所取轎車的託盤(8)以最短的時間傳輸到取車位b4中去,所取轎車即通過出車板(37)開出去。整個高密度轎車庫的電路控制系統及電腦的程序編排為現有技術,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權利要求
1.一種高密度轎車庫,包括框架(1),左、右支撐架(6)、(44),左、右固定架(17)、(35),上、下運行裝置,上、下換位裝置,左、右導向架(10)、(40)及託盤(8),其特徵在於左、右支撐架(6)、(44)分別固定在框架(1)前端上部的左右兩側,左、右固定架(17)、(35)分別固定在框架(1)前端底座(18)、(34)上,上運行裝置安裝在框架(1)前端的頂部,下運行裝置安裝在框架(1)前端的下部,通過鏈條(23)、(27)分別使其上、下運行裝置相互連接,上換位裝置安裝在框架(1)前端的左、右支撐架(6)、(44)上,下換位裝置安裝在框架(1)前端的左、右固定架(17)、(35)上;安裝在框架(1)前端的左、右支撐架(6)、(44),左、右固定架(17)、(35),上、下運行裝置及上、下換位裝置與安裝在框架(1)後端的左、右支撐架,左、右固定架,上、下運行裝置及上、下換位裝置,其結構完全相同,並一一與其相對應,其安裝在框架(1)前端上的左、右支撐架(6)、(43),左、右固定架(17)、(35)的上下換位裝置及上運行裝置上的主動鏈輪(3)、(15)、(60)、(55)與相一一對應的安裝在框架(1)後端上的左、右支撐架,左、右固定架上的上、下換位裝置及上運行裝置上的主動鏈輪均用軸相互連接;左、右導向架(10)、(40)分別安裝在框架(1)中上部的左右A、B空間,左、右導向架上的兩端分別與在框架(1)A、B空間內運行的託盤(8)兩端的導向輪(11)、(41)相配合,安裝在與上、下運行裝置相連接的鏈條(23)、(27)上的託輪(54)、(53)與託盤(8)底部相配合,上、下換位裝置分別通過其安裝在各自鏈條(2)、(19)上的撥爪(7)、(13)與託盤(8)兩端面相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轎車庫,其特徵在於上運行裝置是由兩組驅動裝置,主動鏈輪(60)、(55),被動鏈輪(49)、(52),鏈條(23)、(27)及託輪(54)、(53)組成,兩組驅動裝置分別安裝在框架(1)頂端的左側及左中側,並分別與主動鏈輪(60)、(55)相連接,被動鏈輪(49)、(52)分別安裝在框架(1)頂端的右側及右中側;下運行裝置是由張緊器(20)、(24)、(33)、(30),張緊鏈輪(22)、(26)、(31)、(28),軸(21)、(25)、(32)、(29)組成,與安裝在框架(1)頂端的主、被動鏈輪(60)、(55)、(49)、(52)相一一對應的張緊器(20)、(24)、(33)、(30)分別固定在框架(1)的下部,張緊鏈輪(22)、(26)、(31)、(28)分別通過其軸(21)、(25)、(32)、(29)安裝在張緊器(20)、(24)、(33)、(30)上,鏈條(23)、(27)通過固定在框架(1)立柱內側的滑道(62)、(47)、(57)、(51),分別將主動鏈輪(60)、被動鏈輪(49)、張緊鏈輪(31)、(22)及主動鏈輪(55)、被動鏈輪(52)、張緊鏈輪(28)、(26)相連接,滑道(62)、(47)、(57)、(51)內壁上有與鏈條(23)、(27)轉向平面相對應的卡鏈架(97),並與鏈條(23)、(27)相配合,鏈條(23)、(27)上分別相對應安裝有與託盤(8)相配合的至少一個託輪(54)、(5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轎車庫,其特徵在於上換位裝置是由左、右支撐架(6)、(44),主、被動鏈輪(3)、(46),左、右拐臂(9)、(43),過渡輪(42)、鏈條(2)及撥爪(7)組成,左、右支撐架(6)、(44)分別固定在框架(1)上部的左、右兩側,主、被動鏈輪(3)、(46)通過機架(5)、(45)分別安裝在左、右支撐架(6)、(44)上,左、右拐臂(9)、(43)分別相對應安裝在框架(1)上部的中間位置,並分別與託盤(8)相配合,過渡輪(42)安裝在框架(1)上部左、右拐臂(9)、(43)之間,鏈條(2)將主、被動鏈輪(3)、(46)相連接,鏈條(2)上有至少一對撥爪(7),動力裝置(4)與主動鏈輪(3)相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轎車庫,其特徵在於下換位裝置是由主、被動鏈輪(15)、(36),左、右承重輪(12)、(38),鏈條(19)及撥爪(13)組成,主、被動鏈輪(15)、(36)分別通過機架(17)、(35)安裝在框架(1)左、右底座(18)、(34)上,承重輪(12)、(38)分別安裝在框架(1)的下部,並與託盤(8)相配合,過渡輪(39)安裝在框架(1)下部中間位置,鏈條(19)將主、被動鏈輪(15)、(36)連接,鏈條(19)上有至少一對撥爪(13),動力裝置(16)與主動鏈輪(15)相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密轎車庫,其特徵在於託盤(8)為一矩形板,其前、後兩側分別有與安裝在框架(1)上部的左、右拐臂(9)、(43)相配合的螺旋滑道(65),其左、右兩端分別有與安裝在框架(1)上的左、右導向架(10)、(40)兩側相配合的左、右導向輪(11)、(41),其四個角上分別裝有四個導向塊(66)。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轎車庫,其特徵在於張緊器(20)、(24)、(30)、(33)是由固定架(68)、活動架(67)及角輪(70)組成,固定架(68)固定在框架(1)上,活動架(67)安裝在固定架(68)的外側,活動架(67)的上、下端分別有兩個呈對角方向,並相對應的角輪(70),角輪(70)與固定架(68)外壁對角相配合,與張緊鏈輪(22)、(26)、(28)、(31)相配合的軸(21)、(25)、(29)、(32)固定在活動架(67)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密度轎車庫,其特徵在於託輪(54)、(53)是通過託輪軸(74)、連接塊(72)、(76)與滑道(62)、(47)、(57)、(51)內的鏈條(23)、(27)相配合的,連接塊(72)的上端及連接塊(76)的下端分別對角安裝有帶浮力軸(98)聯接的各兩個滑道輪(73)、(75),並分別與滑道(62)、(47)、(57)、(51)內壁兩端相配合,託輪軸(74)與連接塊(72)、(76)及鏈條(23)、(27)的一端相鉸連,連接塊(72)、(76)的底端通過鏈條銷(71)與鏈條(23)、(27)的另一端相鉸連。
8.根據權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高密度轎車庫,其特徵在在安裝在鏈條(2)、(19)上的撥爪(7)、(13)是通過固定栓(79)、定位栓(84)與爪座(78)相配合後,由爪座(78)通過連接銷(77)與鏈條(2)、(19)兩端相鉸連,固定在爪座(78)上的固定栓(79)、定位栓(84)及彈簧(86),分別與撥爪(7)、(13)上的固定栓孔(80)、定位栓孔(83)及彈簧孔(85)相配合,固定栓(79)的下部套有與固定栓孔(80)相配合的彈簧(81),其端部有與其相配合的螺帽(82),撥爪(7)、(13)的斜面部分與託盤(8)的左右端面相配合。
9.根據權利要求3或5所述的高密度轎車庫,其特徵在於拐臂(9)、(43)是由安裝有上、下滾輪(88)、(96)的上、下臂(89)、(95),軸(90)、銷(91)、彈簧(94)及前後軸座(92)、(93)組成,上臂(89)與軸(90)的一端相固定,下臂(95)與軸(90)的另一端相固定,上、下臂(89)、(95)用銷(91)固定在軸(90)上,軸(90)通過前後軸座(92)、(93)固定在框架(1)上,前軸座(92)與下臂(96)之間由彈簧(94)相連,拐臂(9)、(43)上的上、下滾輪(88)、(96)分別與託盤(8)上的螺旋滑道(65)及託盤(8)底部相配合。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轎車庫,其特徵在於驅動裝置包括電機(64)、(59),減速機(63)、(58),蝸輪蝸杆傳動裝置(61)、(56),電機(64)、(59)與減速機(63)、(58)相連接,減速機(63)、(58)與蝸輪蝸杆傳動裝置(61)、(56)相連接,蝸輪蝸杆傳動裝置(61)、(56)與主動鏈輪(60)、(55)相連接,蝸輪蝸杆傳動裝置(61)、(56)為單頭,模數為5-16。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密度轎車庫,包括框架,左右支撐、固定、導向架,上下運行、換位裝置及託盤,左右支撐、固定、導向架分別安裝在框架的上、下兩側及中部,上、下換位裝置分別安裝在左、右支撐、固定架上;上、下運行裝置分別安裝在框架的上、下部,通過鏈條使其相互連接,託盤分別與上下運行、換位裝置上鏈條上的託輪及撥爪相配合,本發明具有存車數量大而佔地、空間小的高密度性以及廣適性與經濟性,是一項值得推廣的技術。
文檔編號E04H6/14GK1145972SQ9511213
公開日1997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1995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1995年9月22日
發明者劉亞倫 申請人:劉亞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