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減震止滑鞋墊的製作方法
2023-04-28 04:20:47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鞋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減震止滑鞋墊。
背景技術:
現有鞋底實現減震、矯正等功能都是從鞋底方面進一步改進,這些功能的增加必須從設計生產開始就必須做好準備,成型之後不能再根據消費者需要再增加其他功能。而鞋墊用於墊在鞋子內,其目前的主要功能時吸汗、透氣、殺菌等,功能簡單,不能為穿著者增加其他附加功能。另外,現有的傳統鞋墊一般會在後部邊緣設置向上延伸的U型後跟杯,但是該U型後跟杯的抗壓強度和抗彎強度很低,不能對足跟起到有效穩定的定心保護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減震止滑鞋墊,具有良好的止滑、緩震和穩定支撐性,穿著舒適,大大緩解疲勞感,且大大增強鞋墊對足跟的穩定保護作用,保證足跟跟骨中立,減少跟部損傷。
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減震止滑鞋墊,包括鞋墊本體,所述鞋墊本體包括與前腳掌位置對應的前掌部、與中足位置對應的中足部以及與後腳跟位置對應的後跟部,所述前掌部底面靠近中足部的位置處設有容置凹槽及適配容置在容置凹槽內的止滑貼片,所述後跟部底面及中足部底面設有穩定撐片,所述穩定撐片底面與後腳跟相對應位置處設有減震貼片,且所述後跟部頂面邊緣設有向上延伸的U型後跟杯,所述穩定撐片的邊緣向上延伸連接U型後跟杯。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使得本實用新型鞋墊具有良好的止滑、緩震和穩定支撐性,穿著舒適,大大緩解疲勞感,且由於設有U型後跟杯,穩定撐片的邊緣向上延伸連接U型後跟杯,可大大增強鞋墊對足跟的穩定保護作用,保證足跟跟骨中立,減少跟部損傷。
優選地,所述鞋墊本體包括抗菌網布層、矽膠凸塊、海綿層和聚氨酯泡棉層,所述抗菌網布層覆蓋連接在海綿層上,所述矽膠凸塊對應嵌設在抗菌網布層與海綿層之間的中足部中心處,所述聚氨酯泡棉層粘合連接在海綿層底面,所述止滑貼片和穩定撐片貼合連接在聚氨酯泡棉層的底面。
採用該進一步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利用矽膠凸塊對應配合中足,分散對足弓的壓力,並根據足部運動過程中足弓的受力變化而適時適度變形,大大緩解足弓疲勞感;利用聚氨酯泡棉層賦予鞋墊恆久舒適感和高性能衝擊吸收功能,經久耐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鞋墊頂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鞋墊底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鞋墊後跟部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止滑貼片;11、內凹吸盤結構;20、穩定撐片;21、階梯狀防滑結構;30、U型後跟杯;40、減震貼片;41、蜂窩槽體;100、鞋墊本體;101、抗菌網布層;102、矽膠凸塊;103、海綿層;104、聚氨酯泡棉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減震止滑鞋墊,包括鞋墊本體100,所述鞋墊本體100包括與前腳掌位置對應的前掌部、與中足位置對應的中足部以及與後腳跟位置對應的後跟部。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前掌部底面靠近中足部的位置處設有容置凹槽及適配容置在容置凹槽內的止滑貼片10,所述止滑貼片10底面設有若干內凹吸盤結構11,賦予所述前掌部良好的止滑性,同時具備良好的緩衝性能。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後跟部底面及中足部底面設有穩定撐片20,所述後跟部頂面邊緣設有向上延伸的U型後跟杯30,所述穩定撐片20的邊緣向上延伸連接U型後跟杯30,利用該U型後跟杯30及穩定撐片20的邊緣可大大增強鞋墊對足跟的穩定包覆感,保持足跟跟骨中立,減少跟部損傷。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穩定撐片20由熱塑性彈性體製成,具有高強度、高回彈性,抗衝擊力強度和抗疲勞性強。所述穩定撐片20的內外兩側分別設有階梯狀防滑結構21,提高本實施例鞋墊的止滑性能,避免鞋墊在使用過程中滑動而影響穿著舒適度。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鞋墊本體100包括抗菌網布層101、矽膠凸塊102、海綿層103和聚氨酯泡棉層104,所述抗菌網布層101覆蓋連接在海綿層103上,所述矽膠凸塊102對應嵌設在抗菌網布層101與海綿層103之間的中足部中心處,所述聚氨酯泡棉層104粘合連接在海綿層103底面,所述止滑貼片10和穩定撐片20貼合連接在聚氨酯泡棉層104的底面。所述聚氨酯泡棉層104優先採用美國羅傑斯公司的PORON緩衝材料,其具備質輕、透氣、恆久舒適感和高性能衝擊吸收功能,經久耐用,可以承受極其嚴苛的日常應用,而其他緩衝和保護泡沫會隨著日常使用逐漸磨損。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矽膠凸塊102呈前大後小的滴水狀,所述矽膠凸塊102頂面覆蓋有薄膜,可利用該薄膜避免足底直接接觸矽膠凸塊102而粘腳,增加舒適度。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穩定撐片20底面與後腳跟相對應位置處設有減震貼片40,進一步可在所述減震貼片40的與穩定撐片20相配合面上設有蜂窩槽體41,由於設置減震貼片40,大大增強所述後跟部的緩衝減震效果,同時增強後跟部的抗衝擊強度和穩定支撐性。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創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及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範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