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話苕是什麼意思方言舉例(方言雜談苕字用法之考證)
2023-04-28 06:08:27 1
前言各地方言詞彙中,農作物的叫法往往是最為異彩紛呈的。本地人在外地,或者外地人在本地,最搞不清的也往往是各種常見瓜果等農作物的名稱。有時,同一種東西,甲地是一種叫法,乙地是另一種叫法;有時多種東西,在甲地有多種叫法,而在乙地卻只有一種叫法……
比如我剛到上海時,就碰到的如此的困擾:湖北人口中的「小白菜」,在上海叫做「青菜」,難怪在食堂點菜指著「青菜」說「白菜」時,要被阿姨強行「糾正」。而湖北人口中的「青菜」則是泛指一切綠葉菜。
上海青/小白菜
今天要介紹的作物,是大家司空見慣的紅薯,而在武漢以及鄂東地區,則更多被稱作「苕」(shao35),這個詞除了表示食物以外,另一種意思則使用更為廣泛,更具有當地特色,待我從後文中詳加介紹。
本字探究在《說文解字》中,「苕」字為形聲字,從艸,召聲。「苕,苕草也」,本義是指一種野花。
在歷代文獻中多有記錄,如《詩·陳風·東門之枌》中的「邛有旨苕」,《詩·小雅·苕之華》中的「苕之花」。當表達這類意思時,苕的讀音是「tiao35」,在今天的浙江湖州還有這樣的地名,比如「西苕溪」。
浙江湖州西苕(tiao)溪
方言讀法但是在湖北地區方言中,表示紅薯時,這個字讀「shao」(第二聲/陽平)。
從小到大,路邊總會有賣烤紅薯的攤販,三輪車上放著一個大鐵桶,桶上縱列著開著幾層小窗,紅薯便從這些小窗中送入烤爐。有的小攤販一邊推著車,一邊叫賣著「紅心苕,甜得很!」,有的則不做聲,就掛個瓦楞紙板,上書「紅苕」,或者乾脆什麼招牌都沒有,單憑桶裡散發的香氣來吸引注意。童年時每次看到或聞到賣烤苕的三輪車,我都會等著車慢慢晃到自己跟前,或者主動跑過去,就好像無形中有隻手總是把我推向烤苕。甜糯的口感再加上苕皮烘烤後的糊香,這味道確實讓人難以忘懷。
烤紅薯/烤苕
本地的苕以紅心白心為劃分方式,通常紅心的更為優質和搶手,重要的是——更甜,因此頗受小孩子的歡迎。這種紅心苕又以大冶地區的最為優質,軟糯香甜,澱粉充足,可蒸、可烤、也可以曬乾製成「苕殼子」,在鄂東南小有名氣,因此我地有「大冶紅心苕」之說。據說「大冶紅心苕」的名聲還有一段民間傳說相佐證。
關於「苕」的民間故事相傳乾隆年間,大冶縣令因為籌資修建堤壩,不惜投入自家財產,生活難以為繼,不料遇上撫臺大人生辰,要送禮祝壽,自然更是雪上加霜。這個縣令歷來以廉潔聞名,雖然從不強徵暴斂、勞民傷財,但是官場的人情往來卻也是避免不來的。正在發愁壽禮之際,看到廚子正在洗苕,便靈機一動,何不送一擔苕?說幹就幹,待到大人壽宴當日,縣令真的讓差役挑了一擔苕進獻。
撫臺大人在一片魚翅海參、鹿茸美酒的簇擁中看著這擔紅苕氣得說不出話來了,但是礙於維持自己廉潔愛民的形象,在這人多嘴雜的場合又不好發作,只好「笑納」。誰知這不起眼的紅苕端上來時香氣撲鼻,食客紛紛大快朵頤,讓那些吃膩了山珍海味的達官貴族們垂涎欲滴,爭了個「片甲不留」。 因此,這位大人的紅苕壽宴變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京城,乾隆爺聽說如此人間美味,便傳旨令大冶縣令進貢紅心苕入京城。從此,大冶紅心苕一躍成為宮廷貢品,享譽一方。
除了表示紅薯,「苕」在武漢以及鄂東諸地方言中更多地用作形容詞,意為「蠢、笨、傻」,相較於本地方言中「紅薯」的本義,後者這些負面的意思似乎反而越來越佔上風,許多人可以沒吃過「苕」,但一定被罵過「苕」。正因如此,「苕」在本地方言中也是一個構詞能力極強的詞根,可以組成非常多的詞和短語,也可以活用為不同的詞類。比如:
「苕吃傻ha脹」 形容人貪吃,暴飲暴食,不加節制
苕裡苕氣,同傻裡傻氣。
有時勸阻別人做傻事時,還會說「莫苕!」 埋怨別人笨,也會說「像個苕一樣「,諸如此類。
由於黃石與大冶的特殊的關係,「大冶紅心苕」這個詞在黃石人口中又被附加了新的含義,這背後,透露著黃石和大冶間錯綜複雜的方言、文化、民系、行政割隸關係,當然這就和本期的主體並無太多關聯了
尾聲聽說只有湖北人喜歡用勺子吃苕,真的是這樣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