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鋸機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18:41:31 1
專利名稱:帶鋸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壓閥門加工設備,尤其涉及一種帶鋸機。
背景技術:
帶鋸機是一種常用的鋸床,根據不同的通途可以分為木材帶鋸機、金屬帶鋸機和食品帶鋸機。在製造液壓機具的工廠中,也需要帶鋸機,特別是功率較高的帶鋸機,這帶鋸機主要由機體、電機驅動裝置,在機體上下分別安裝有鋸輪,一個為主動輪,一個為從動輪, 在主動輪和從動輪上設置環形的帶鋸條,電機驅動裝置控制主動輪轉動,在帶鋸條的帶動下從動輪也一起轉動。由於主動輪和從動輪之間需要留出足夠的空間從事工作,所以兩個鋸輪之間的距離較遠,這就導致之間的帶鋸條彈性較大,在鋸金屬工件時有較大的浮動,直接影響加工精度,還造成非常大的噪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帶鋸機,解決了現有帶鋸機加工精度不高,噪音大的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帶鋸機,包括機體、電機驅動裝置,主動輪、從動輪和帶鋸條,所述的機體中部設有中部開孔工作檯,所述的主動輪設置在工作檯下方的機體內,電機驅動裝置安裝在主動輪側邊並與其連接,所述的從動輪安裝在工作檯上方的機體上,主動輪和從動輪通過帶鋸條相連,所述的主動輪和從動輪之間的帶鋸條還緊靠限位輪,所述的限位輪通過支架安裝在帶鋸條背面的工作檯上。為使本實用新型起到更好的技術效果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上述的限位輪有兩個,分別安裝在工作檯的上方和下方, 可以在加工工件時從上方和下方同時穩定帶鋸條,特別適用於加工強度較大的金屬工件。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上述的固定限位輪的支架為可調支架,可以根據不同大小的工件調節限位輪與工作檯之間的距離。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於在工作檯附近增設限位輪,不僅可以使帶輪機在加工強度較大的金屬工件時帶鋸條抖動弧度降低,提高加工精度,也能夠有效的減少噪音。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0013]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一種帶鋸機,包括機體1、電機驅動裝置2,主動輪3、從動輪4和帶鋸條5,所述的機體1中部設有中部開孔工作檯6,所述的主動輪3設置在工作檯 6下方的機體1內,電機驅動裝置2安裝在主動輪3側邊並與其連接,所述的從動輪4安裝在工作檯6上方的機體1上,主動輪3和從動輪4通過帶鋸條5相連,所述的主動輪3和從動輪4之間的帶鋸條5還緊靠限位輪7,所述的限位輪7通過支架安裝在帶鋸條5背面的工作檯6上,固定限位輪7的支架為可調支架,可以根據不同大小的工件調節限位輪7與工作檯6之間的距離。實施例二 如圖2所示,一種帶鋸機,包括機體1、電機驅動裝置2,主動輪3、從動輪4和帶鋸條5,所述的機體1中部設有中部開孔工作檯6,所述的主動輪3設置在工作檯 6下方的機體1內,電機驅動裝置2安裝在主動輪3側邊並與其連接,所述的從動輪4安裝在工作檯6上方的機體1上,主動輪3和從動輪4通過帶鋸條5相連,所述的主動輪3和從動輪4之間的帶鋸條5還緊靠限位輪7,其中,所述的限位輪7通過支架安裝在帶鋸條5背面的工作檯6上,固定限位輪7的支架為可調支架,可以根據不同大小的工件調節限位輪7 與工作檯6之間的距離。
權利要求1.一種帶鋸機,包括機體(1)、電機驅動裝置(2),主動輪(3)、從動輪(4)和帶鋸條 (5),所述的機體(1)中部設有中部開孔工作檯(6),所述的主動輪(3)設置在工作檯(6)下方的機體⑴內,電機驅動裝置⑵安裝在主動輪⑶側邊並與其連接,所述的從動輪⑷ 安裝在工作檯(6)上方的機體(1)上,主動輪(3)和從動輪(4)通過帶鋸條(5)相連,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動輪(3)和從動輪(4)之間的帶鋸條(5)還緊靠限位輪(7),所述的限位輪(7)通過支架安裝在帶鋸條(5)背面的工作檯(6)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鋸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限位輪(7)有兩個,分別安裝在工作檯(6)的上方和下方。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鋸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固定限位輪(7)的支架為可調支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液壓閥門加工設備,尤其公開了一種帶鋸機,包括機體(1)、電機驅動裝置(2)、主動輪(3)、從動輪(4)和帶鋸條(5),所述的機體(1)中部設有中部開孔工作檯(6),所述的主動輪(3)設置在工作檯(6)下方的機體(1)內,電機驅動裝置(2)安裝在主動輪(3)側邊並與其連接,所述的從動輪(4)安裝在工作檯(6)上方的機體(1)上,主動輪(3)和從動輪(4)通過帶鋸條(5)相連,所述的主動輪(3)和從動輪(4)之間的帶鋸條(5)還緊靠限位輪(7),所述的限位輪(7)通過支架安裝在帶鋸條(5)背面的工作檯(6)上。本實用新型的作用是在工作檯附近增設限位輪,不僅可以使帶輪機在加工強度較大的金屬工件時帶鋸條抖動弧度降低,提高加工精度,也能夠有效的減少噪音。
文檔編號B23D55/00GK202239937SQ20112034039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8日
發明者張愛軍, 徐勤軍, 朱江華, 潘逸明, 陳酉冰, 高海波 申請人:江陰市長齡機械製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