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抗滑樁位移GPS監測墩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01:07:0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抗滑樁位移GPS監測墩,尤其是一種用於監測滑坡抗滑樁表面位移的GPS監測墩。適用於地質災害監測領域。
背景技術:
滑坡災害是我國山區廣泛發育的地質災害類型,由滑坡引起的死亡人數平均每年超過400人,而平均每年的經濟損失大約為5000萬美元。因此,滑坡災害的準確預測和有效防治是地質災害領域的重要課題。在眾多的滑坡防治手段中,抗滑樁是應用最為廣泛的防治措施,然而,由於滑坡工程地質條件的複雜性和外地質營力的多樣性,抗滑樁的設計具有明顯的經驗性。因此,滑坡治理後抗滑樁的支護效果監測是滑坡治理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目前,滑坡監測過程中往往在其表面設置GPS監測墩進行定期的位移監測,且往往結合抗滑樁的位移監測。由於樁頂位移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出抗滑樁深部與滑坡體的相互作用,因而使得位移監測數據能有效地評價治理效果。然而,目前用於監測抗滑樁位移的GPS監測墩設計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使得建成後的GPS監測墩較易產生破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抗滑樁位移GPS監測墩,解決監測墩設計的隨意性,提高監測墩的強度,以及提高抗滑樁治理效果評價的準確性。
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抗滑樁位移GPS監測墩,其特徵在於:所述GPS監測墩設置於抗滑樁的頂部,GPS監測墩頂部安裝GPS對中盤; 所述GPS監測墩包括鋼筋骨架單元和混凝土填充單元,其中:
鋼筋骨架單元由豎向的受力筋、橫向的箍筋及底部的構造筋構成,受力筋與箍筋之間經鋼絲綁紮連接成鋼筋籠,受力筋底部彎起並通過構造筋連成一體;
混凝土填充單元以鋼筋籠的軸線為中軸由下而上澆築混凝土填實鋼筋骨架單元,並依次形成連為一體的大柱狀體、柱狀體和墩狀體,柱狀體的頂部與地面齊平;
大柱狀體底部與地面之間回填夯實土。
所述GPS對中盤通過螺紋連接外置的GPS信號接收機。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作為抗滑樁GPS監測的永久標誌點,與已有的GPS監測標誌相比較具有更好地強度和穩定性,使得監測墩不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發生破壞或產生較大變形。因此,可使監測得到的坐標值更加精確,從而更為有效的評估抗滑樁位移和抗滑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GPS監測墩的安裝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GPS監測墩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剖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GPS監測墩工作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為一種抗滑樁位移GPS監測墩,在抗滑樁3的頂部中間位置設置GPS監測墩1,GPS監測墩1頂部安裝合金材料製成的GPS對中盤101,GPS對中盤101可通過螺紋連接外置的GPS信號接收機;其中,GPS監測墩1包括鋼筋骨架單元和混凝土填充單元。
本實施例GPS監測墩1的施工過程如下:
1、GPS監測墩1鋼筋骨架單元的施工:鋼筋骨架單元由豎向布置間距為130mm、直徑為10mm的受力筋103、橫向布置間距為250mm、直徑為8mm的箍筋102及底部直徑為10mm的構造筋105構成,受力筋103與箍筋102之間經鋼絲綁紮連接成鋼筋籠,受力筋103底部彎起並通過構造筋105連成一體,所採用的鋼筋材料均為HRB335二級鋼;
2、GPS監測墩1混凝土填充單元的施工:混凝土填充單元以鋼筋籠的軸線為中軸由下而上澆築C20混凝土填實鋼筋骨架單元,並依次形成連為一體的底部尺寸為1400×1400mm的大柱狀體107、底部尺寸為700×700mm柱狀體108,以及底部和頂部尺寸分別為600×600mm和300×300mm墩狀體109,柱狀體108的頂部與地面2齊平;混凝土澆築時分層灌注,每灌注200mm厚度進行震動搗實;最終按照《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2015)養護要求完成混凝土填充單元,並利用在大柱狀體107底部與地面2之間回填夯實土4穩定GPS監測墩底部。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基本工作原理:在GPS監測墩1頂面中心位置安裝GPS對中盤101,GPS對中盤101通過螺紋連接外置的GPS信號接收機,通過定期測量GPS對中盤101中心的坐標數據確定其位置,並根據兩個採集時間點的坐標值,按照矢量差值計算方法得到GPS對中盤101中心位置的相對位移量和位移方向,從而判斷抗滑樁3的支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