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用可控升降搖臺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02:11:4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礦山輔助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礦用可控升降搖臺。
背景技術:
在豎井提升的實際生產中,搖臺主要是用於連接罐籠和軌道,是工作人員及運輸礦車的活動平臺。副井底出車側搖臺與軌道的坡度陡,當投加高礦車時,由於加高礦車重心高,容易掉道,嚴重影響了副井提升的安全。另外,礦山搖臺通常是靠人工手動完成,勞動強度大,需要人員多,提礦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礦用可控升降搖臺,通過紅外發射器控制氣缸的開啟,使得搖臺前臂繞搖臺轉軸轉動,調節搖臺前臂的位置完成對接,保證了對接的穩定性,減少了礦車掉道,提高提礦率同時提高了礦車與人員進出的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提供一種礦用可控升降搖臺,包括搖臺轉軸、兩搖臺前臂和兩搖臺後臂,兩搖臺前臂之間設有連接板,兩搖臺後臂之間設有連接槓,所述搖臺前臂與搖臺後臂的連接處通過軸承轉動安裝搖臺轉軸,還包括活塞杆、氣缸和驅動裝置,活塞杆的兩端分別連接氣缸和連接槓,所述的驅動裝置包括設有電磁閥的壓縮氣瓶,所述的氣缸通過通氣管連接電磁閥,所述的電磁閥上連接有控制其開關的控制電路。
通過控制電路控制電磁閥繼而控制氣缸,由活塞杆帶動搖臺後臂轉動使得搖臺前臂繞搖臺轉軸轉動,調節搖臺前臂的位置完成對接,保證了對接的穩定性,減少了礦車掉道,提高提礦率同時提高了礦車與人員進出的安全性。
作為優選,所述的控制電路上配有紅外接收器,並設有與接收器相配的發射器。
設置紅外線發射、接收器,可以通過遙控控制設備的運行,簡單易操作。
作為優選,所述的搖臺前臂水平設置,所述的搖臺後臂與搖臺前臂設有120度的夾角向下設置。
搖臺前臂與搖臺後壁設有120度夾角,使得搖臺前臂與軌道對接完畢後,可以通過氣缸控制使其向上或向下轉動,便於罐籠在礦井內上下移動,不至於阻礙其運行。
作為優選,所述的搖臺前臂的前端設有連接夾板。
搖臺前臂前端設置連接夾板保證與對接軌道進行穩定對接,保證了礦車與人員進出的安全。
採用以上方案後,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過紅外發射器控制氣缸的開啟,由活塞杆帶動搖臺後臂轉動使得搖臺前臂繞搖臺轉軸轉動,調節搖臺前臂的位置完成對接,保證了對接的穩定性,減少了礦車掉道,提高提礦率同時提高了礦車與人員進出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中所示:
1、連接夾板,2、搖臺前臂,3、軸承,4、搖臺轉軸,5、搖臺後臂,6、活塞杆,7、氣缸,8、紅外線接收器,9、控制電路,10、壓縮氣源,11、輸氣管,12、電磁閥,13、通氣管,14、連接槓,15、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提供一種礦用可控升降搖臺,包括搖臺轉軸4、兩搖臺前臂2和兩搖臺後臂5,兩搖臺前臂2之間設有連接板,兩搖臺後臂5之間設有連接槓14,所述搖臺前臂2與搖臺後臂5的連接處通過軸承3轉動安裝搖臺轉軸4,還包括活塞杆6、氣缸7和驅動裝置,活塞杆6的兩端分別連接氣缸7和連接槓14,所述的驅動裝置包括設有電磁閥12的壓縮氣源10,所述的氣缸7通過通氣管13連接電磁閥12,所述的電磁閥12上連接有控制其開關的控制電路9。
所述的控制電路9上配有紅外接收器8,並設有與接收器8相配的發射器。
所述的搖臺前臂2水平設置,所述的搖臺後臂5與搖臺前臂2設有120度的夾角向下設置。
所述的搖臺前臂2的前端設有連接夾板1。
在本實施例中的紅外線發射器主要由微處理器晶片、晶體振蕩器、放大電晶體、紅外發光二極體以及鍵盤矩陣組成。發射器面板主要由開啟和停止 2個動作按鈕組成。其工作原理如下,每按下其中一個鍵,即產生具有不同的編碼數字脈衝,這種代碼指令信號調製在 38kHz的截波上,激勵紅外光二級管產生具有脈衝串的紅外波,通過空間傳送到受控機內的接收器。在接收過程中,紅外波信號通過光學濾波器和光電二級管轉換為38 kHz的電信號,此信號經過放大、檢波、整形、解調、送到解碼與接口電路,從而完成相應的遙控功能。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當罐籠在礦井內與搖臺相對位置停好後,通過紅外線發射器按下開啟按鈕,發出信號,紅外線接收器8接受並作出相應反應,通過控制電路9控制電磁閥12開啟,為氣缸7提供動力,氣缸7推動活塞杆6運動,由於活塞杆6另一端與搖臺後臂5上的連接槓14連接,進而推動搖臺後臂5向前轉動帶動搖臺前臂2繞搖臺轉軸4向上轉動直到與罐籠軌道處於同一平面,並通過搖臺前臂2的連接夾板1固定軌道,使得搖臺平穩的搭接在罐籠軌道上,以供運輸礦車和工作人員進出,當需要拆除軌道時,利用紅外線發射器控制電磁閥12,使得氣缸7反向帶動活塞杆6運動,使得搖臺前臂2繞搖臺轉軸4向下運動便於罐籠在礦井內上下移動,不至於阻礙其運行。
當然,上述說明也並不僅限於上述舉例,本實用新型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徵可以通過或採用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以上實施例及附圖僅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參照優選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範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宗旨,也應屬於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