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泥乾燥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13:34:56
專利名稱:汙泥乾燥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汙泥乾燥系統,其屬於餘熱回收利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廢液處理中,冷凝水經過精餾塔冷卻器後變為高溫水。目前,對於此高溫水的處理,往往是直接排放掉,或者自然冷卻後循環利用。而冷凝水中的熱量也就隨之被排放掉而被浪費,同時也會對環境造成熱汙染。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可以有效利用精餾塔冷卻器中熱量的汙泥乾燥系統。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種汙泥乾燥系統,包括保溫水箱,所述水箱上遊設有精餾塔冷卻器和多餘蒸汽輸送管道,下遊設有汙泥乾燥設備;所述精餾塔冷卻器的出水管接入供水管,並通過供水管與水箱相連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餘熱乾燥含銅汙泥,達到數量減量化和銅含量增高的目的,便於儲存、運輸,大大降低運輸費用;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進一步,所述水箱下遊與汙泥乾燥設備並列設有供暖設備。採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更加充分地利用餘熱,發揮它的作用。進一步,所述汙泥乾燥設備和供暖設備的下遊分別接有冷卻回水管和供暖回水管,所述冷卻回水管和供暖回水管分別與精餾塔冷卻器和水箱相連通。採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即達到乾燥汙泥、供暖的目的,又具有回收利用冷卻水的功能,循環利用,一舉兩得。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工藝流程圖。在圖中,I、多餘蒸汽輸送管道;2、水箱;3、汙泥乾燥設備;4、供暖設備;5、精餾塔冷卻器;6、出水管;7、供水管;8、供暖回水管;9、冷卻回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徵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非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一種汙泥乾燥系統,包括保溫水箱2,所述水箱2上遊設有精餾塔冷卻器5和多餘蒸汽輸送管道1,下遊並列設有汙泥乾燥設備3和供暖設備4 ;所述精餾塔冷卻器5的出水管6接入供水管7,並通過供水管7與水箱2相連通;所述汙泥乾燥設備3和供暖設備4的下遊分別接有冷卻回水管9和供暖回水管8,所述冷卻回水管9和供暖回水管8分別與精餾塔冷卻器5和水箱2相連通。本實用新型在工作時,冷卻水流經精餾塔冷卻器5後變成高溫水,高溫水經過出水管6進入水箱2的供水管7,然後進入水箱2保溫。打開汙泥乾燥設備3管道的閥門,SP可利用高溫水的熱量將汙泥乾燥;待到冬季,打開供暖設備管道的閥門,即可實現利用高溫水供暖。乾燥過汙泥的冷卻水經過冷卻回水管9流回精餾塔冷卻器5,供暖過後的水,再經過供暖回水管8流回水箱2的供水管7內,經過鍋爐加熱後重複利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汙泥乾燥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保溫水箱(2),所述水箱(2)上遊設有精餾塔冷卻器(5)和多餘蒸汽輸送管道(1),下遊設有汙泥乾燥設備(3);所述精餾塔冷卻器(5)的出水管(6)接入供水管(7),並通過供水管(7)與水箱(2)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汙泥乾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水箱(2)下遊與汙泥乾燥設備(3)並列設有供暖設備(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汙泥乾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汙泥乾燥設備(3)和供暖設備(4 )的下遊分別接有冷卻回水管(9 )和供暖回水管(8 ),所述冷卻回水管(9 )和供暖回水管(8 )分別與精餾塔冷卻器(5 )和水箱(2 )相連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汙泥乾燥系統,其屬於餘熱回收利用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精餾塔冷卻器中高溫水熱量直接排放,不但浪費熱量,而且對環境造成熱汙染的缺陷,其主要包括保溫水箱,所述水箱上遊設有精餾塔冷卻器和多餘蒸汽輸送管道,下遊並列設有汙泥乾燥設備和供暖設備;所述精餾塔冷卻器的出水管接入供水管,並通過供水管與水箱相連通;所述汙泥乾燥設備和供暖設備的下遊分別接有冷卻回水管和供暖回水管,所述冷卻回水管和供暖回水管分別與精餾塔冷卻器和水箱相連通。本實用新型主要用於乾燥含銅等類汙泥,還可以乾燥其他類汙泥。
文檔編號C02F11/12GK202671371SQ20122027322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1日
發明者黃尚渭, 姜在傑, 康傳海, 伯紹毅, 李永仙 申請人:鑫廣綠環再生資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