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豔千年的一首詩(千年前留下的詩詞)
2023-04-18 09:20:18 2
文|緣來醬子
長大之後,你還讀詩嗎?有些詩要中年後才懂。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的《定風波》這段詞的意思是:即使下著大雨又何妨?唱著歌、拄著手杖,不慌不忙地走,照樣能從容度過一生。回頭看,過去的種種風雨,如今都已經是雲淡風輕。」
而在50集大型歷史紀錄片《千古風流人物》中,聚焦中國歷史上現象級的文化名人,希望通過解讀這些人物的人生故事與藝術 成就,去梳理出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以及背後的文化內核。
《跨山海 : 14位古代詩詞偶像的真實人生》這本書的作者即是《千古風流人物》項目組,內容選取中國歷史上具代表性的十四位文學大家,如七步成詩、才高八鬥的曹植,隱逸詩人陶淵明,風流作家杜牧,千古詞帝李煜,美食與詩詞兼具的蘇東坡……等等。
透過聚焦這十四位「千古風流人物」,解讀人物的人生故事與藝術成就,梳理中華文明及其背後的文化核心。
《跨山海》不僅只是一個人物傳記,而是可以走近主人公的內心,把他們還原成一個普通人,解讀他們的情感和內心的世界,結合他們的經典作品以及時代背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對這個人物的獨特理解。
公元816年,一個深秋的夜晚。被貶江州的白居易,在送別朋友之際,一陣琵琶聲引起了他的注意。朝堂上的白居易,教坊中的琵琶女,身份地位迥異的二人,卻在此時此地有著同樣黯然的境遇和前路。兩個人之間產生了同情,產生了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就此讓尋陽江邊的邂逅,定格成中國詩歌永恆的經典和傳奇。
公元821年,白居易果斷放棄了中書舍人的職位。原因是「牛李黨爭」,朝臣相互傾軋,使他看不到帝國變好的希望,所以他只好選擇遠離政治漩渦,獨善其身。或許,就是在這一刻,白居易萌生了隱退的心理。之後的歲月裡,白居易主動擔任地方官,堅持為百姓辦實事。晚年,白居易擔任東都留守,徹底貫徹自己的「中隱」思想,並為自己取字「樂天」。
李煜,南 唐末代君主,被譽為「詞帝」,,他上承晚唐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下啟北宋眾詞人,為宋詞的全面繁榮昌盛拉開序幕,在詞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作為一個國君,他實在可說一無可取;既懦弱又無能。生活豪華奢靡,終日沉醉於歌舞逸樂、聲色享受之中,不問國事。又一味佞佛,完全不問民間疾苦。
在國家風雨飄搖之際,還不思振作;誠如宋太祖所說:他若以作詩詞的功夫來治國,又何至於亡國?而且,沒有同時代的「南越王」錢俶承擔的勇氣;為了不讓生靈塗炭,毅然北行的智慧。也因此讓兩個人的後半生,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另一方面,卻因著不幸的命運,使他不但改變了自己的詞風,超越自己早年歡樂歌舞,兒女柔情的侷限。也遠遠超過了當代「花間集」、「尊前集」那些柔靡淺薄的言情風格。甚至可以說:他為整個「詞」這一當時新興的文學體裁,帶來了「更上層樓」的新境界。
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陸遊出生在淮河的一條船上。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鐵騎先後兩次渡過黃河,開封陷落。 翌年三月,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難」。仿佛命運註定,陸遊的一生要被傷國之痛所糾纏。 顛沛流離、亡國之恥,激發了陸遊抗金復國的壯志。然而屢敗考場,又痛失所愛,幸好, 在四川的南鄭(今陝西漢中),陸遊等來了柳暗花明,在那裡,他將迎來詩歌的高潮,也是他人生的高潮……
乾道八年(公元1172),因為王炎的招請,陸遊來到南鄭,來到了夢寐以求的抗金前線,走馬在秦嶺古道上,陸遊生命中所有的激情都被點燃。 在南鄭,除了迎來人生的高潮,陸遊還覺得自己找到了寫詩的真諦,他的詩氣概沉雄、軒昂,每一個字都從紙面上直跳起來。
詩詞的美有時候那些沒寫出來,留在讀者想像裡的,才是最好的部分。
越是有了年紀,看待事物應該越豁達,不需要過度在意外界眼光,同時有底氣和自信用比較輕鬆的態度面對世界。
「他們打動我們的,除了那些美得不可方物的文字之外,還有就是那種可以跨越古今和種族的人性之美。」只有經受住審視目光考驗的人物,才能擔得起「千古風流」的評價。
《跨山海 : 14位古代詩詞偶像的真實人生》,不僅深刻地品味了宋詞的情痴愛恨,更拉我們收回,內轉為個人的內省,在百轉千回的人生旅程中,尋得一片心靈的寧靜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