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睡是大腦缺氧的症狀嗎(飽食犯困大腦缺氧是)
2023-04-18 21:16:02 4
愛睡是大腦缺氧的症狀嗎?一頓飽餐之後,大腦總會不同程度地犯困這一眾所周知的生活體驗,究竟是怎樣引起的?一個常見的解釋是:人吃完飯後,腸胃功能活動顯著加強,血流量隨之增加;相應的,大腦中的血流量開始減少,繼而供氧量下降,所以會產生睏倦的感覺,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愛睡是大腦缺氧的症狀嗎?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愛睡是大腦缺氧的症狀嗎
一頓飽餐之後,大腦總會不同程度地犯困。這一眾所周知的生活體驗,究竟是怎樣引起的?一個常見的解釋是:人吃完飯後,腸胃功能活動顯著加強,血流量隨之增加;相應的,大腦中的血流量開始減少,繼而供氧量下降,所以會產生睏倦的感覺。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可並沒有得到科學研究證據的支持。甚至有研究表明,飯後大腦的血流量不僅沒減少,反而還會增加。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餐後犯困呢?這對看似非常簡單的關係,內在原理卻十分複雜而奇妙。
激素,原來是你
如今受到廣泛認可的解釋是,激素的作用是造成飽食後犯困的原因。
早在1980年,就有研究指出,血液中縮膽囊素濃度的提高會導致大鼠睡眠時間的延長。1997年,義大利聖馬泰奧醫學中心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招募了18名健康的志願者(9名男性和9名女性),發現飯後2-3小時內,受試者血液中縮膽囊素的濃度明顯上升,睡意也明顯增強。
餐後犯困和促食慾素的水平也有關係。促食慾素也叫下丘腦泌素,是下丘腦分泌的一類激素。進食能夠引起身體血糖的升高,同時抑制促食慾素的分泌。而促食慾素含量降低就會導致人體睏倦。
2011年,英國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實驗鼠吃下高糖食物後,血糖濃度上升,促食慾素的分泌量大大減少,實驗鼠容易進入睡眠。而如果給小鼠餵食含有較多蛋白質的食物,則會促進促食慾素的分泌,實驗鼠就會保持清醒狀態。
研究人員丹尼斯·布爾達科夫說:「這項發現說明,也許可以通過選擇食物來幫助自己入睡或保持清醒,比如需要保持清醒時,就不要在麵包上塗抹果醬了,吃一些雞蛋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胰島素和犯困也密切相關。作為人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有關胰島素本身對睡眠的影響其實尚無詳細的研究。一般認為,胰島素對睡眠沒有直接作用,但是可以通過影響血糖對睡眠產生間接影響。
飯後,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體吸收導致血糖上升,胰島素就會分泌出來幫助降低血糖;胰島素還會促進蛋白質合成,使人體中的色氨酸含量增多,於是腦內就會合成5-羥色胺,5-羥色胺可進一步形成褪黑素,從而讓大腦產生睡意。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些激素為什麼要使大腦犯困呢?科學家們發現,餐後犯困的這一現象其實是出於保障大腦重要功能的需要。這是大腦和胃腸活動在互動中形成的一種反應機制,具有生理功能上的深刻意義。在危機四伏的險惡環境中,動物的清醒和睡眠狀態直接關係到個體的生存,選擇何時入睡不僅蘊含生理學機制,在進化上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飽食犯困竟可增強記憶
飽食後犯困會使身體反應遲緩,在有天敵的環境中,這會增加危險。可是,這種調節機制既然在進化過程中得以保留,自有其道理。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發現,食物的消化是一項需要集中能量和精力去進行的代謝功能,而吃飽後產生的睏倦可以通過抑制大腦對外部刺激的感知而加強消化功能。
進食時,食物會刺激人體的迷走神經,這一方面加強了胃腸的消化活動、促進吸收營養物質以儲存能量,另一方面會使人體血壓下降、心率減慢、體溫降低、呼吸減慢,有利於人體進入睡眠。
睏倦能夠促使身體的活躍度下降,能量消耗減少,有利於能量的貯存。之後,身體再進行需要消耗能量的行為,就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能量,這可大大提高在野外環境中捕食等行為的成功率。
睏倦除了保存能量、緩解身體疲勞外,其引發的睡眠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功能——使清醒時獲得的記憶得到充分鞏固。最新研究表明,在給果蠅進行記憶訓練之後再把果蠅餵飽,果蠅對睡眠的需求量就會明顯增高。但如果讓記憶訓練後的果蠅一直得不到睡眠,果蠅的記憶就不能得到鞏固。有趣的是,假如果蠅一直處於飢餓狀態,它們在記憶訓練後就不會產生睡眠需求。
由此可見,餐後犯困其實是大腦為了鞏固記憶而發出的一種內在信號,通過督促睡眠,以更好地利用所獲得的能量,從而達到維持記憶功能的目的。
(汪華志 徐楠傑 作者分別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生、研究員)
來源: 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