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頑固性足跟痛(都是足跟痛有啥不一樣)
2023-04-18 07:29:41 1
天氣暖了,萬物復甦,不少朋友按耐不住開始出來鍛鍊了,可有些人因為足跟痛只能在旁邊看著眼饞。足跟痛很常見,有數據顯示,有10%的人曾遭遇過足跟痛。同樣都是足跟痛,但疼的可不一樣!咱們找到了三種最常見的足跟痛的情況,並且繪製了「足跟地圖」,看看它能說明啥問題?
足跟痛很常見?
足跟痛也叫跟痛症,被這個問題困擾的朋友相當多。數據顯示,百分之十的人曾經遭遇過足跟痛,六十歲以上的朋友更是重點的受困對象,足跟痛發病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二點五,其中更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人是反反覆覆被它折磨。
多數情況足跟疼痛的位置代表了不同的病理生理原因,為了形象的把足跟痛還原出來,除了繪製了一張足跟地圖外,我們還準備了三樣道具,分別是海綿、皮筋和水瓶,這三樣道具分別對應著足跟的三個區域。
足跟內側疼 對應的是啥?
足跟偏內側疼痛對應的是皮筋。足跟內側的位置是蹠筋膜的附著點,它像一根皮筋一樣從大母腳趾頭的頭連接到整個足跟的內側,用於維繫足弓的正常形態。出現無菌性炎症時,就變成了蹠筋膜炎。
這種足跟痛的症狀最典型,早上或久坐後下地出現足跟內側疼痛,活動後緩解,劇烈運動後加重,這可能是蹠筋膜炎引起,過度勞損或者本身年齡大都可能出現類似情況。
骨刺是不是蹠筋膜炎?
醫生通過相關的研究證實,骨刺和蹠筋膜炎之間互相影響。有了蹠筋膜炎容易形成骨刺,有了骨刺會加重蹠筋膜炎,但骨刺不是造成足底疼痛的根本原因。兩者雖然相互影響,但並不是骨刺越大,蹠筋膜炎越重,而是只在骨刺剛形成的時候,疼痛會重一些,等到骨刺形成完以後,疼痛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足跟中間疼 用啥來代表?
足跟是承重的一個主要部位,足跟部除了一塊跟骨外,下方還有一個富有彈性、類似「肉墊」的承重結構——脂肪墊,我們形象的用海綿做替代。隨著年齡增大,脂肪墊軟組織發生退化改變,其膠原、水分及彈性纖維組織逐漸減少,脂肪組織萎縮變薄,且彈性減退。當附著於跟骨下方的筋膜受到足弓應力慢性牽拉損傷,或足跟持續的壓力刺激,脂肪墊局部就會形成一種無菌性炎症反應,從而引起疼痛不適。
這些年一說到健步走大家都不陌生,不能走的也都跟著走兩步。其實這健步走如果走不對,非但不健身反而傷身,有很多人就走出了足跟痛。
年過三十的朱先生因體重達至90公斤左右,為了減重,便每天暴走15公裡。就這樣走了半個月以後,朱先生一站起來就覺得右腳後跟隱隱疼痛,再後來就是鑽心痛。朱先生到了醫院一檢查才發現,原來他患上了足跟痛。
走多了 會損傷足跟的脂肪墊?
足跟的脂肪墊是充滿血的,當腳踩下去的時候,由於壓力血會向四散流開,只有當緩解的時候,血才能再回來繼續營養和修復。但如果走得過頻過快的話,足跟就會缺血,這就有可能換上足跟痛。因此,原來就有跟骨脂肪墊萎縮,或者平時血液循環有問題的朋友還是應該控制一下走步的頻率。
適當走路是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進行累計相當於6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因此,每天6000步,是走路最健康的步數!但是如果超過一萬步,就要考慮個人實際情況了。
足跟外側疼痛 對應什麼?
足跟偏外側痛對應的自然就是水瓶了。跟骨裡邊有一個很大的血管竇,血液過來以後,如果不能及時送回,就會在裡面聚積,聚積時間長了以後,會對跟骨造成一個很大的壓力,醫學上稱之為跟骨高壓,這種高壓會引起足跟外側的疼痛,而且這種疼痛有明確誘因,比如久站。這種病也是退行性的,多見於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
長時間站立的人 怎麼保護足跟?
一是重心前移並且分散。二是長時間站立後要保證充足的休息。三是控制體重。
如何緩解足跟痛?
足跟疼痛大部分都是由於血液循環不好,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足跟痛,改善血液循環能夠解決其中大部分的問題。
01
墊特製的鞋墊
挖孔的鞋墊、特製的馬蹄形鞋墊可以把持續受壓的脂肪墊解放出來,讓足跟中間不再受到持續性的壓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足跟脂肪墊的血供,從而緩解局部的疼痛。
02
泡腳
泡腳對人體有好處,如果能配合足療或者按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泡腳的熱水可以促進足底的血液循環,而按摩可以讓裡面的鬱結,或者造成炎症的無菌性因子迅速被血代謝掉,從而緩解疼痛。因此如果有蹠筋膜炎的人,建議有泡腳的習慣。蹠筋膜炎是自限性的疾病,大概一年左右能夠自己緩解,要是通過藥物的輔助,可能好的更快一些。
03
選合適的鞋
穿鞋是有講究的,一定要穿外邊硬、裡面軟、底子厚的鞋。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陳思思 YNZY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