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宅最值得去的地方(有趣的靈魂為何)
2023-05-04 18:33:22 3
抱著肥宅快樂獸,喝著肥宅快樂水,吃著肥宅快樂事,開箱肥宅快樂膠……可以說是當代肥宅的日常生活寫照了。
雖然名字裡有個「肥」字不太好聽,且「肥宅」一詞最初確實有貶義色彩,但如今已經變成一個中性或者帶有調侃屬性的流行詞。
按照「肥宅」的定義,他們應該是一群在現實生活中不擅長交際,或者說存在感很低的人,但在網上卻常常能左右逢源,甚至是一呼百應的風雲人物;熱衷於小眾文化——通常是 ACG 文化,在周邊產品上出手闊綽。
又因為這類人群長期食用垃圾食品,故而身形圓潤,進而發展出了一套「既然喝涼水都長肉,那幹嘛不喝可樂呢?」的理論,這也就是可樂為什麼會被稱為「肥宅快樂水」的由來,順便帶火了肥宅快樂堡、肥宅快樂茶、肥宅快樂事等「肥宅快樂」系列,更有肥宅快樂獸(喵星人)、肥宅快樂盒(任天堂 Labo)、肥宅快樂膠(手辦),都屬於宅在家就可以自娛自樂的活動,想想都覺得生活十分美好。
中國的肥宅們得如此理直氣壯,真是叫日本的同好們聞者傷心,聽者落淚了,同樣是肥宅,待遇差別咋就這麼大呢?
日本宅,宅出自卑感
因為名字中都帶一個「宅」字,又都有家裡蹲的屬性,「肥宅」常常被誤以為是「宅男」、「宅女」的進階版,但實際上它是從日本的「御宅族」(Otaku)衍生出的新概念。
「御宅族」最早出現在上世紀 80 年代的一部動畫《超時空要塞》,片中人物林明美和一條輝以「御宅」互稱。1983 年,評論家中森明夫首次用 OTAKU 來稱呼科幻動畫迷(SF 迷),大意是「趕潮流的動畫迷」。
所以,它最初的含義跟宅、社交廢根本不沾邊,「御宅族」形象被定型、貶低,源於 1989 年的「宮崎勤事件」。
罪犯宮崎勤先後綁架、殺害了四名年齡在 4-7 歲的女童,動機竟然是幻想著吃掉女童後可以讓死去的爺爺復活。警方從其家中搜出大量色情、凌辱向動漫,並將其視為犯罪動機之一。
這一事件不僅讓「御宅族」被打上人際關係疏離、行為怪異等負面標籤,還對日本的動漫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一直到 1995 年《新世紀福音戰士》播出,才逐漸恢復元氣。
儘管有著「御宅王」之稱的岡田鬥司夫(動畫公司 GAINAX 創始人之一)不斷試圖為「御宅族」樹立正面形象,再加上受紅極一時的網絡小說《電車男》的影響以及御宅族強大的消費能力,日本人對其態度有所轉變,但「御宅族」過去留下的負面印象難以完全消除,被稱作「御宅族」仍是一件略為羞恥的事。
(《電車男》劇照)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御宅族」的定義進一步擴大,不再局限於 ACG 圈,衍生出了軍事宅、鐵路宅、攝影宅等稱呼,泛指一切「亞文化狂熱愛好者」,但還是擺脫不了「難以溝通交流」的形象。
中國宅,宅出優越感
御宅族文化開始在中國流行的確切時間已經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文化正是隨著日本動漫進入到國人的視野當中,並且在港臺地區的使用早於大陸。
相比於日本,中國人對御宅族的態度明顯要寬容許多。儘管 ACG 在中國也屬於亞文化範疇,但 ACGer 大可坦坦蕩蕩認領自己的御宅族身份,甚至以此為榮,哪怕是嘴上說著「不懂你們二次元」的人,也總愛動不動就說自己是「死宅」、「肥宅」,不知從何時起還混入了「瘦宅」、「窮宅」等不明生物,如果被冠以技術宅的名號,大概還會油生出一種肩負著拯救世界重任的自豪感。
(圖片來自:鳳凰網)
可以說,中國的阿宅與日本雖然名字相同,但形象已經被徹底清洗,宅不是一種屬性,而是一種心態,大有「萬物皆可肥,眾生都是宅」之勢,其中引起較大流量傳播的當屬肥宅系列了。
肥宅們不僅每天都帶著節奏感吃吃吃,還擅長給自己加戲,例如提出往可樂裡加冰把熱量抵消、往可樂裡兌鹽抵消糖分、「雪碧看著沒有色素顯得純良無公害」等歪理邪說,以肥宅之名,行快樂之事。
(圖片來自:A島)
除此之外,作為一個肥宅,熬夜看番追劇也是日常,天天修仙,微笑中都透露著仙氣,就成了當代肥宅的另一大特性,
除此之外,又出現了一個新興黨派——誠信肥宅。
就好像許多自嘲是「豬豬女孩」實際上活得比誰都精緻的姑娘們一樣,標榜自己是肥宅的,很有可能是不僅不肥,而且還是個混入肥宅圈的現充。網上個個自嘲是肥宅,一面基你發現只有自己是真的又肥又宅,不配認識大家,一邊質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一邊默默把肥宅一詞與欺詐劃等號。
(圖片來自:@中林義貴 的微博)
於是,為了與這些披著「肥宅」外皮的現充區別開來,就有了「誠信肥宅」的叫法,並開始以 BMI 區分敵軍友軍。
23 以下的,都是瘦子,最多請稱自己為精神肥宅,23~25 的可以叫邊緣肥宅,25 以上的是誠信肥宅。
——說給死肥宅
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體重不過百,BMI 不過 20 的我,正在試圖向你解釋什麼是肥宅的快樂生活。
御宅經濟:肥宅的錢不好賺
御宅族的出現源於日本動漫產業在 80 年代的發展,而反過來,這一群人也是推動日本文化創意產業不斷前進的底層力量。
御宅族之所以能夠在「宮崎勤事件」等多個負面事件後重新崛起,除了影視作品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阿宅們強大的氪金能力讓日本人不得不向金錢勢力低頭。數據顯示,日本每年御宅族消費產生的宅經濟高達 1500 億元。
(數據來自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
手辦、Cosplay、鐵道模型、玩偶……阿宅們有的是花錢的對象。以 2015 年為例,阿宅們在「偶像」、「鐵道模型」、「成人遊戲」、「玩偶」(指以成人為主要對象的高級人形玩偶)、「手辦」、「模型槍」,這 6 個分類上,每名用戶平均年消費金額超過了 3 萬日元(約 1500 人民幣)。
而以 AKB 48 為代表的養成系偶像,則是御宅經濟催生出的新產物。
(圖片來自:cuhkacs.org)
為偶像打 call、參加握手會、投票、買周邊,在為小姐姐們花錢這件事上,阿宅們戰鬥力驚人,實力演繹「沒錢連宅都做不了」。2015 年,日本偶像市場規模已達 1550 億日元,超過同人本市場和 AV 市場規模的總和。
而為了回報粉絲的期許,或者說滿足他們的幻想,偶像們也必須維持良好的人設,不戀愛是最基本的底線。
相比之下,中國的阿宅們似乎還處於嘴上喊著老婆身體卻不誠實的階段。
偶像——師承 AKB48 的 SNH48 在國內雖然也有了一定人氣,但仍停留在小眾圈層,而除 SNH48 之外的女團,大多都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解散倒閉的也不在少數。況且在中國,女生才是追星的主力,就連 SNH48 粉絲中也是以女生居多。
(圖片來自:新浪)
由御宅族衍生出的二次元產業,看起來情況要好一些。背靠二次元的 B 站、快看漫畫都受到了資本追捧,B 站在美國上市更是被視為御宅族的勝利,二次元的裡程碑式事件,但如果單純從企業的經營狀況來看,要靠阿宅們養活國內的文創產業,還是有些不現實。
漫展——線下的二次元似乎是被資本忽略的一塊,各地的漫展雖然滿地開花,大型漫展通常一票難求,但以門票收入為主的漫展賺錢能力相當有限,《動漫會展調研報告》2016 年的數據顯示,全國近八成的漫展營收不佳。
(圖片來自:搜狐)
手辦——至於動漫界的「奢侈品」手辦,雖然不乏為其一擲千金的土豪,但這一塊市場基本是為日本企業承包,國內在動漫周邊開發方面與日本仍有不小的差距。
儘管樂於為信仰充值的二次元群體常常給人以「死宅的錢真好賺」的印象,但顯然要做好這門生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真正的御宅族哪有那麼多,」一位資深二次元粉向愛範兒吐槽,「在中國,真正滿房間貼海報叫老婆的又有幾個?大多數人也就是彈幕跟風叫一叫,讓他們承包番劇、花錢買周邊?不存在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肥宅這種生物,不就是集夢想與肥油於一身麼?說自己是瘦宅的,我就當你是心懷肥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