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如何知道有個桃花源(陶淵明桃花源記)
2023-05-13 16:52:09 3
驅車從貴州往返湖北,我們總要經過一個叫做桃花源的地方,位於湖南省的常德市,挨著沅江,每次看到桃花源三個字的時候,不由的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現在的桃花源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南倚巍峨的武陵,北接滔滔的沅水,湖南人民在宣傳旅遊文化時也不無自豪地介紹著,桃花源裡有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等各個景區,景內有古樹參天,茂林修竹,壽藤纏繞,芳草萋萋,亦有石階曲徑、亭臺碑坊,宛若仙境。
這大概也和《桃花源記》中描述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不知是陶淵明給我們造了一個烏託邦的夢,抑或是現代旅遊給我們一個關於世外桃源的精神彼岸的答卷,但是我很慶幸那個武陵的捕魚人能「忘路之遠近」,才得幸遇見這個桃花源。
我們現在的人是從來不敢「忘路之遠近」的,凡開始一定要追逐一個結果,凡出發必須要有一個目的地,遠足是,旅遊也是,我們看評價,做攻略,精確的計算著每一段路所花費的時間,我們清楚的知道我們要經過哪裡,也很清楚的明白,下一刻我們要到達哪裡,我們總是自持,反而進入不了物我兩忘的境界,以至於有時候清醒的沒法融入周圍的環境,總是一種審視的態度,也就少了很多的樂趣。
但武陵的捕魚人是幸運的,他混混沌沌,沉迷其中,復前行,只想看看這片樹林的盡頭究竟有什麼。
在林盡水源處,得一山,山有小口,他不知道下一刻會去哪裡,但是洞裡的光吸引著他,他好奇,想要撕開那個口去探一探一個未知的世界,於是從口入,復行數十步,終於豁然開朗,那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那是一個寧靜卻又充滿煙火氣的地方,一片平坦的土地,一排排房屋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人們耕種的良田,有魚池,有桑樹和竹林環繞,曲曲折折的小徑彼此間連通著,雞鳴聲、狗吠聲在巷子裡彼此招呼。
這裡的人們淳樸,「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得」;
這裡的人們熱情,「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這裡的人們坦然,怡然自得,「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這裡的人們享受著自秦時避世時所帶來的寧靜和和平,享受著自給自足,所以當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時,「皆嘆惋」,覺得不可思議。一群將時間靜止的與世無爭的避世之人和一個處於平凡生活的世俗之人,有點類似於朱光潛說的人類的意志的兩個方向。
他說人類意志可向兩方面發展,一是現實界,一是理想界。現實界有時候受到我們意識的支配,有時候不受我們意志的支配,人在遇到意志和現實的衝突的時候,大半是讓現實徵服了意志。大抵,那個武陵的捕魚人在外捕魚時便是那個現實界,而被光引入之後,讓他看到不一樣的世外桃源,這個世外桃源大抵又是他的理想界,當現實和理想發生衝突的時候,即使此中人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是他還是做了理想界的叛徒。
他得船回到了現實的世界,處處記之,又詣太守,幸好後來太守遣人隨往,不復得路,即使是高士劉子驥歸往,亦未果。這大概便是現實的物質世界和理想的精神世界的不統一吧,在物質世界的嘈雜裡很難找尋到精神世界的安寧,於是那理想界變成了一直在追尋卻又一直找尋不到的世外桃源。
我曾經看到過一句話,是這樣描述作家和作品的關係的,說「文學藝術本質上就是作家的一場白日夢」,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提到「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他在《歸去來兮辭》裡又寫道「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或者是因為物質世界的缺失,現實世界的憤懣,讓他做了一個關於桃花源的白日夢,他把他潛意識的那種對於自由,對於和平,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統統都以文字的形式表達了出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他用一個超現實的夢給予了我們對於精神彼岸的渴望。
現在,有桃花的地方,不一定就是桃花源,但是有夢想的精神彼岸,一定會有桃花源的影子。
把夢想照進現實,桃花源只屬於心中有桃花源的人。
#現實和夢想##桃花源記##白日夢##陶淵明##我們一起上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