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爐鍋爐高位漏水檢修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12:33:51 2
專利名稱:轉爐鍋爐高位漏水檢修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檢修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轉爐鍋爐高位漏水檢修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處理轉爐鍋爐高位漏水一般採用搭建爬梯裝置,使用材料一寸半的管3米 長8段、6分管0. 6米長,30段。搭建過程為利用木梯子爬到爬坡段,把2段3米長鋼管平 行焊接到餘熱鍋爐的鰭片上(鰭片溫度約300°C )。然後將0.6米長鋼管作為橫梁,按0.4 米距離間隔焊接到2根平行鋼管上,以下面橫梁作為落腳點,逐步往上焊接橫梁。以此類 推,每3米安裝一對加固吊耳,一般需在爬坡段焊4段3米長梯子,才能達到漏點。搭建完 成後開始對漏點進行確認焊接。維修結束後,還需要用氣割的方式將爬坡裝置破碎拆除。這種搭跳方式的缺點在於1.搭、拆爬坡裝置時,因無合適位置系安全帶,所以搭 建人員有高空墜落危險。2.作業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因作業環境溫度較高,超過70度,且 餘熱鍋爐鰭片溫度約300°C,極易造成作業人員高溫中暑和燙傷。3.因這種爬坡裝置是將 鋼梯緊貼在鍋爐鰭片上搭建的,所以不利於作業人員抓、踩,容易造成高空墜落。4、易造成 落物傷人在搭建過程中需往上傳遞鋼管(6米-18米高),一般需4個人傳遞,若鋼管脫落 極易傷到下面的人;拆爬坡裝置時,鋼管飛落也易傷到人。5.搭、拆裝置時容易對鍋爐鰭片 造成損傷,而造成鍋爐第二次漏水。因每次定修時間在10-12小時,爐口段和活動煙罩漏 水,就沒有時間檢修了。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設計合理,操作方便的轉 爐鍋爐高位漏水檢修裝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裝置採用以下技術方案轉爐鍋爐高位漏水檢修裝置,該裝置由多組爬梯組成,相鄰的各組爬梯相互連接 在一起,頂端的爬梯上安裝有三角支架。所述的爬梯包括若干個橫梁、兩個側梁和兩個套管,橫梁垂直焊接固定在兩個側 梁之間,各橫梁相互平行並沿側梁長度方向上依次排列,側梁底端焊接有套管,相鄰的爬梯 之間通過套管相互搭接;頂端爬梯的側梁上焊接有三角支架。該裝置由三組爬梯組成。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實用新型裝置靠近鍋爐鰭片的一側具有支撐架,所以與鍋爐鰭片間具有一定 距離,有利於作業人員抓、踩,比較安全可靠。2、本實用新型搭接而成,無需焊接即可使用,大大縮短了搭、拆作業時間,大幅度 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發生高溫中暑、燙傷等安全事故的可能性。3、搭建過程中,作業人員站在爬梯下方即可,沒有高空墜落危險。4、本實用新型裝置可重複使用,節約了材料消耗。[0014]5、搭、拆過程無需焊接操作,不會損傷到鍋爐鰭片,避免造成鍋爐二次漏水的現象。
圖1為本實用新型頂端爬梯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左視圖;圖3為圖1所示爬梯下方的爬梯側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安裝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轉爐鍋爐高位漏水檢修裝置,該裝置由多組爬梯組成,如圖1 圖3所示,每組爬 梯包括若干個橫梁2、兩個側梁1和兩個套管3,橫梁2垂直焊接固定在兩個側梁1之間,各 橫梁2相互平行並沿側梁1長度方向上依次排列,側梁1底端焊接有套管3,相鄰的爬梯之 間通過套管3相互搭接;如圖2所示,頂端爬梯的側梁1上焊接有三角支架4。實施例一轉爐鍋爐高位漏水檢修裝置,如圖4所示,該裝置由三組爬梯組成,如圖1 圖3 所示,爬梯包括若干個橫梁2、兩個側梁1和兩個套管3,橫梁2垂直焊接固定在兩個側梁1 之間,各橫梁2相互平行並沿側梁1長度方向上依次排列,側梁1底端焊接有套管3,相鄰的 爬梯之間通過套管3相互搭接;如圖2所示,頂端爬梯的側梁1上焊接有三角支架4。使用該裝置檢修鍋爐5時,把第一組爬梯的三角支架4支到鍋爐5鰭片溝槽內,向 上推送,然後將第一組爬梯與第二組爬梯進行插接,往上推送插接好的爬梯組,按上述方法 插接第三組爬梯並向上推送到位,第三組爬梯底端放到轉爐7上方的支撐平臺6上,操作人 員站在爬梯上對漏點進行確認焊接。檢修結束後,將各組爬梯拆卸下來。本實用新型爬梯 可重複使用。
權利要求1.轉爐鍋爐高位漏水檢修裝置,其特徵在於,該裝置由多組爬梯組成,相鄰的各組爬梯 相互連接在一起,頂端的爬梯上安裝有三角支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爐鍋爐高位漏水檢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爬梯包括 若干個橫梁、兩個側梁和兩個套管,橫梁垂直焊接固定在兩個側梁之間,各橫梁相互平行並 沿側梁長度方向上依次排列,側梁底端焊接有套管,相鄰的爬梯之間通過套管相互搭接;頂 端爬梯的側梁上焊接有三角支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爐鍋爐高位漏水檢修裝置,其特徵在於,該裝置由三組爬 梯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爐鍋爐高位漏水檢修裝置,其特徵在於,該裝置由多組爬梯組成,相鄰的各組爬梯相互連接在一起,頂端的爬梯上安裝有三角支架。該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有效的降低了操作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了高溫中暑、燙傷等事故率。
文檔編號E06C7/48GK201818231SQ20102029380
公開日2011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17日
發明者劉濱, 初延偉, 孫學軍, 張磊, 趙文舉 申請人:鞍山鋼鐵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