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便於砂輪混料攪拌的卸料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21:28:59 1

本實用新型屬於砂輪製造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便於砂輪混料攪拌的卸料裝置。
背景技術:
砂輪又稱固結磨具,是由結合劑將普通磨料固結成一定形狀(多數為圓形,中央有通孔),並具有一定強度的固結磨具。其一般由磨料、結合劑和氣孔構成,這三部分常稱為固結磨具的三要素。按照結合劑的不同分類,常見的有陶瓷(結合劑)砂輪、樹脂(結合劑)砂輪、橡膠(結合劑)砂輪。砂輪是磨具中用量最大、使用面最廣的一種,使用時高速旋轉,可對金屬或非金屬工件的外圓、內圓、平面和各種型面等進行粗磨、半精磨和精磨以及開槽和切斷等。砂輪的特性主要是由磨料、粒度、結合劑、硬度、組織、形狀和尺寸等因素決定。
目前砂輪混料工藝存在兩種混料方式,一種是固定鍋混料方式,另一種是雙鍋逆流混料方式。固定鍋攪拌速度較慢,頭子料偏多,上鍋料難以全部轉移至下鍋,且混出的成型料均勻性差,漏粉較嚴重,下鍋鍋底也沉積著大量未粘附的混合粉料,造成成型料漏粉,因此此工藝逐步被淘汰。雙鍋逆流混料方式是混料鍋與攪拌逆向旋轉,無出料口,通過傾倒的形式轉移到下一道工序,但這種卸料方式結構複雜,成型料偏潤,流動性不好,不鬆散,容易結團,會造成卸料困難,影響整體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一種便於砂輪混料攪拌的卸料裝置,該裝置結構簡單,既可以不產生粉團,又能避免汙染,易於清洗料罐和卸料。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便於砂輪混料攪拌的卸料裝置,它包括一機座(1),所述的機座(1)上軸向設置有圓形攪拌罐(2),所述的攪拌罐(2)內設置有一轉軸(5),所述的轉軸(5)貫穿攪拌罐(2),一端連接電機(4),另一端通過軸套(10)連接固定座(11);所述的轉軸(5)上還設有若干組攪拌葉片(6);在轉軸(5)上套合有彈簧(8),所述彈簧(8)一端焊接在壓板(9)上,另一端連接推板(7)。
進一步的,所述推板(7)將攪拌罐(2)分隔為攪拌室(21)和出料室(22)。
進一步的,所述攪拌罐(2)還設有進料口(23)和出料口(23),所述的進料口(23)與攪拌室(21)相連通,所述的出料口(23)與出料室(22)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機座(1)上設有控制面板(12)。
進一步的,所述的彈簧(8)位圓錐螺旋壓縮彈簧,其內徑較轉軸(5)的直徑大。
進一步的,所述的出料口(3)內還安裝有用於去除結塊的篩網(31)。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提供一種便於砂輪混料攪拌的卸料裝置,該裝置結構簡單,既可以不產生粉團,又能避免汙染,易於清洗料罐和卸料。
1. 本實用新型通過彈簧的壓制來啟閉卸料出口,通過自動控制程序實現無人值守,自動控制卸料的目的。
2. 該裝置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和流動性,保證物料不會太溼,不易出現粉團,同時保證有好的流動性,以保證注模充分,其出料口採用過篩的辦法除去結塊。
3.本實用新型在既保證充分攪拌的同時,又能實現漏粉輕微,卸料快捷方便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所述文字標註表示為:1、機座;2、攪拌罐;3、出料口;4、電機;5、轉軸;6、攪拌葉片;7、推板;8、彈簧;9、壓板;10、軸套;11、固定座;12、控制面板;21、攪拌室;22、出料室;23、進料口;31、篩網。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範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為:一種便於砂輪混料攪拌的卸料裝置,它包括一機座1,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機座1上軸向設置有圓形攪拌罐2,所述的攪拌罐2內設置有一轉軸5,所述的轉軸5貫穿攪拌罐2,一端連接電機4,另一端通過軸套10連接固定座11;所述的轉軸5上還設有若干組攪拌葉片6;在轉軸5上套合有彈簧8,所述彈簧8一端焊接在壓板9上,另一端連接推板7。
優選的,所述推板7將攪拌罐2分隔為攪拌室21和出料室22。
優選的,所述攪拌罐2還設有進料口23和出料口23,所述的進料口23與攪拌室21相連通,所述的出料口23與出料室22連通。
優選的,所述機座1上設有控制面板12。
優選的,所述的彈簧8位圓錐螺旋壓縮彈簧,其內徑較轉軸5的直徑大。
優選的,所述的出料口3內還安裝有用於去除結塊的篩網31。
具體使用過程:如圖1—圖2所示,首先將磨料,通常是混合粒度,置於攪拌罐2的攪拌室內予混,再加入潤溼劑,均勻潤溼磨料,在攪拌室21內進行充分攪拌混合,再將已與其他粉狀填料予混好的粉狀樹脂加入,繼續混合至均勻,混合均勻之後,通過液壓裝置推動固定座11帶動壓板9壓縮彈簧8,致使攪拌室21進行移動,混合均勻後的物料被推至出料口3中,結塊的物料被篩網31攔截,合格後的物料完成卸料工作。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例的說明只是用於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由於文字表達的有限性,而客觀上存在無限的具體結構,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潤飾或變化,也可以將上述技術特徵以適當的方式進行組合;這些改進潤飾、變化或組合,或未經改進將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於其它場合的,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