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鄖陽漢江發源地(十堰地名故事)
2023-04-26 10:21:42 1
聽地名故事,看發展變化。在咱們十堰,說起「鄖陽」這兩個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因為我們有鄖陽區,此前還有鄖縣,再往前有鄖陽地區,追尋到明清時期還有鄖陽府。那麼,我們生活的這片區域與鄖陽二字究竟有什麼樣的關聯呢?鄖陽這一地名又是從何而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
探尋十堰地名之謎,今天我們來到了鄖陽區,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它充滿傳奇的故事,每一個地名都有它獨特的來歷,那麼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一起走進鄖陽,去探尋鄖陽這個地名背後的故事。
鄖陽區,地處十堰市北部,漢江河畔,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而「鄖陽」這一古老的地名,自1994年在公眾視野中消失後,直到2014年9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覆撤銷鄖縣,設立十堰市鄖陽區,鄖陽這一地名又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拂去歲月的塵埃,綴起文明的碎片,鄖陽這一地名又有著怎樣的來歷呢。
鄖陽文化學者 黃忠富:鄖陽的地名來歷說法很多,大約七種八種九種都有,但是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因為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當中了。
鄖陽這一地名,在報刊、書籍等作品對古老鄖陽地名詮釋引用中,出現了眾說不一的現象,但是在民間呼聲最高的關於鄖陽的來歷,卻是跟一塊石頭有關。
鄖陽文化學者 黃忠富:有一種說法,是說鄖陽這個地名來歷是說,這個天上落下來一顆隕石,落到鄖陽,所以就叫鄖陽了,它把這個偏旁調了一下,從左邊調到右邊,就叫鄖陽,這個地方古時候落沒落過隕石,不知道,很可能確實落了一顆,有隕石落到鄖陽這個地方,這個是不能排除的。
在著名作家梅潔的《山蒼蒼,水茫茫》一文中有關「鄖陽」來歷的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某一個時刻,混沌蒼穹突然發出了一種驚天地的聲音。伴隨著這聲音,苦難的隕落開始了。當一束聖光劃破蒼穹的黑暗,當悲壯的聲響呼嘯著自天而降,當這天外造物最終變成一塊真實的石頭,當石頭億萬年守望著一方山水,於是,人們就把這塊地方叫做「隕陽」。
經過多方打聽,有關於這個鄖陽地名的來歷,據說跟這個鄖陽文化廣場上的這個大石頭有關,我們走進一看這塊石頭確實十分的普通,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那麼到底跟這個鄖陽地名有沒有關聯呢。
如今這塊隕石安放在鄖陽文化廣場上,這塊隕石看上去並不大,但重量卻達8.53噸。這一塊矗立的鐵褐色的石頭,亦真亦幻地講述了鄖陽久遠的歷史,隕石隕落畢竟是不幸的,為了避免幸福的隕落,於是人們將「隕」字的「阝」(包耳旁)由左邊移到右邊,這就成了今天的鄖陽。
市民:它的密度很大,這個大一塊就是8.53噸,密度大得很,它說比花崗巖還要硬,還能劃玻璃,比鋼鐵還硬,您知道這是什麼石頭嗎,隕石,天上掉下來的,那您知道鄖縣跟這塊石頭有關係嗎,有關係,鄖縣就是根據這個石頭取過來的。
這個故事美麗而動聽,傳播很廣,它把人們帶到了一個想像的世界。鄖陽確實是塊古老的土地,那麼它是不是隕石墜落的地方呢?事實上,沒有資料能夠證明鄖陽這個地方曾經墜過隕石,也沒有文獻記載鄖陽這個地方曾經叫「隕陽」。為了能夠更好的找到關於鄖陽這一地名的來歷,我們專門去拜訪了對此有所研究的一位鄖陽文化學者。
鄖陽文化學者 邢方貴:要說鄖陽我們就先說這個鄖了,這個鄖本來是周武王時期分封的古鄖國,這個古鄖國就是在現在的江漢平原雲夢安陸天門這三個地方,這是屬於古代的鄖國,那個時候叫鄖國的時候我們這叫古麇國,它都是周天子分封諸侯的時候的諸侯國,我們這是麇國那是鄖國,這個鄖跟我們沒關係,後來這個鄖國被楚國滅了,楚國滅了以後,它跟黃河流域的那個周朝不一樣,不是分封制,是郡縣制,這個楚國每滅一個古國,就把這個國名保留下來,換成縣,你比如說鄖國就叫鄖縣,陳國就叫陳縣,隋國就叫隋縣,所以在公元前它把鄖國滅了,滅了以後就改名叫鄖縣,這大約是公元前700年的事,但還是有一部分人不服,就沿著漢水朝上面跑,國家滅亡了所以就把這個地名帶上來了,這個東西在歷史上叫做,地名隨著人遷移。
我們翻閱史料,楚在滅掉麇國之後,又兵指東南,滅掉了安陸一帶的鄖國。楚國把鄖國設成一個縣,把王公貴族留在安陸,而把鄖國具有抵抗能力的軍事武裝帶到了今天的鄖縣, 「鄖」乃麇國之故地,這在《鄖縣誌》同治版裡面均有明確的記載。而鄖縣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明代中期,明成化年間,朝政高度腐敗,皇帝、太監、大臣、地方官僚鄉紳甚至軍官都瘋狂地鯨吞良田好地。許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背井離鄉,流亡逃生。鄖縣這一方水土,在這一時期接納了天下萬方流民,這也使得鄖縣成為明代中後期腐敗政治下千百萬流民賴以生存繁衍的樂土。然而,大批流民聚集鄖縣,自然打亂了封建統治秩序,引起了明代統治者的極大震驚。於是朝廷派右副都御史原傑前往撫治流民
鄖陽文化學者 邢方貴:就在這個地方,在鄖陽城設鄖陽府,設這個府要定個名,你不能叫鄖縣府,那就不通了,最後當時設鄖陽府的官員叫原傑,他一看鄖縣城這個形勢,我們中國地名的慣例是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再一個我們漢江流域上下,陝西的旬陽,很有些陽,下面的棗陽,襄陽,一直到漢口的漢陽等等,陝西的旬陽很多,剛好鄖縣城所處的位置,伏牛山以南而漢水之北,所以山之南水之北為陽,所以這個原傑就立了個名字叫鄖陽府,從此就有了鄖陽這個名稱。
每一個地名的來歷,或源於地理地形,或源於歷史人物和事件,或源於美好願望,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徵。市縣名稱的命名與變更,常常受到各個時代人為因素的影響和控制。
鄖陽文化學者 邢方貴:這個鄖陽府臺它管的面積就大了,管鄂豫川陝四省相連的地方,所以這一下子這個鄖陽城就繁華的很,它有湖廣行都司,有鄖陽府,還有鄖縣,鄖縣城關鎮,四級行政機構就集中在這個城裡面。就是我們剛才看那個圖,它當時是非常繁華的。
鄖陽經設府與撫治,選拔良能治理後,數十萬流民得到安身立命之所。這對於閉塞千年,動蕩多難的鄖陽山區的開發是具有極大意義的。昔為榛莽荒野的大片土地被開闢為良田沃土。往昔流民載道,烽煙四起的漢水流域而今舟楫攘攘,炊煙嫋嫋,雞犬之聲相聞,牧歌揚於四野,成為百萬民眾一個時期內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的樂土。
鄖陽文化學者 邢方貴:從1476年開始,鄖陽府這個名字就一直沿用下來了,我們現在又恢復了這個名字了,到今年我們恰好是540年,1476年現在是2016年,所以鄖陽這個名字就在歷史上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邢方貴的家中,他拿出了一張珍藏多年的鄖陽古城地圖,這一地圖記述了當年鄖陽的繁華景象。
鄖陽文化學者 邢方貴:咱們這個地圖是什麼時候的鄖陽,是1476年,就是明成化12年,開始建的,然後就是到上個世紀的1969年,丹江口水庫蓄水,才淹沒.
隨著歲月流轉,古老的鄖縣城和它曾經有過的建築早已湮沒在歷史煙雲的深處。
現在我所處的這個位置,就是位於鄖陽區的鄖陽漢江大橋上,橋下就是碧波萬頃的漢江水,那麼在1969年的時候,因丹江口水庫蓄水,古城鄖陽就是被淹沒在這一片汪洋之中。
從歷史沿革看,1969年因興建丹江口水庫將老鄖陽城淹沒於漢水之下,1994年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併又恢復了鄖縣這一名稱,20年後的2014年9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覆撤銷鄖縣,設立十堰市鄖陽區,鄖陽這一地名已然成為這片熱土「活的記憶」,在歷史的長河中長久留存。其實,很多時候,一個地名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承載一個地方的文明傳承和歷史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