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連續梁橋施工方法與流程
2023-04-26 10:36:02 1

本發明屬於橋梁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連續梁橋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中小跨徑連續梁橋的施工方法主要有兩類,滿堂支架一次成橋和先簡支後連續體系轉換。滿堂支架連續梁橋整體性好,成橋體系結構受力合理,一期恆載作用下跨中彎矩水平較低,但施工過程複雜,施工工期長,造價較高;先簡支後連續體系橋梁通過預製拼裝,施工方便快速,但一期恆載作用下,跨中最大彎矩與同跨徑的簡支梁幾乎相等,通過體系轉換也未能改善成橋後結構體系的內力狀態,只是在結構上「橋面連續」而已,對於重載交通荷載,結構上的「橋面連續」也難以保證結構體系具有足夠的安全儲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簡支變連續體系梁橋在運營期內結構安全儲備低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提供了一種連續梁橋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預製梁在梁場施工完成後,在橋墩蓋梁上設置臨時支座並且安裝永久支座,預製梁逐孔安裝置於臨時支座上;
B、在預製梁端部設置臨時墩,臨時墩上安裝千斤頂,各千斤頂上、下用鋼板抄平;
C、同時對各千斤頂均勻施力,位移計全程監測梁端頂升過程,頂升至計算高度;
D、千斤頂頂升至計算高度後,澆築預製梁連續接頭混凝土,後澆混凝土達到設計要求強度後,張拉負彎矩區預應力鋼束;
E、撤去預製梁連續接頭處臨時支座,完成結構體系轉換;
F、依次卸除各跨千斤頂荷載,使主梁回落至頂起前位置,最終結構體系內力狀態達到一次落架成橋狀態。
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驟C中,所述計算高度由等式(I)計算得到:
其中,q為預製梁每延米自重;l為計算跨徑;E為砼彈性模量;I為預製梁截面抗彎慣性矩。
本發明,使用千斤頂在預製梁端部進行頂升施工,並最終使主梁回落,整個過程操作簡單,施工快速;另外,施工過程中,體系受力明確、結構安全可靠,可極大改善最終成橋內力狀態。
附圖說明
圖1為預製梁安裝示意圖。
圖2為千斤頂預製梁端部頂升裝置示意圖。
圖3為千斤頂頂升預製梁施工示意圖。
圖4為預製梁簡支變連續施工示意圖。
圖5為結構體系轉換示意圖。
圖6為主梁頂升回落示意圖。
圖7為結構體系最終狀態示意圖。
圖8為預製梁簡支狀態內力圖。
圖9為千斤頂頂升預製梁力學模型示意圖。
圖10為預製梁回落力學模型示意圖。
圖11為預製梁回落內力圖。
圖12為結構體系最終成橋內力圖。
附圖標記說明:
橋墩蓋梁-1、預製梁-2、臨時支座-3、永久支座-4、正彎矩區預應力束-5、臨時墩-6、千斤頂-7、鋼板-8、位移計-9、連續接頭-10、負彎矩區預應力束-1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
實施例1
如圖1~圖12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連續梁橋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預製梁2在梁場張拉正彎矩區預應力束5施工完成後,在橋墩蓋梁1上設置臨時支座3並安裝永久支座4,預製梁2逐孔安裝置於臨時支座3上;
預製梁2簡支安裝置於臨時支座3上,內力狀態見圖8,各跨跨中最大正彎矩:
梁端轉角:
式中:q為預製梁每延米自重;l為計算跨徑;E為砼彈性模量;I為預製梁截面抗彎慣性矩。
B在預製梁2端部設置臨時墩6,臨時墩6上安裝千斤頂7,各千斤頂7上、下用鋼板8抄平;
C同時對各千斤頂7均勻施力,位移計9全程監測梁端頂升過程,使頂升高度符合計算要求。
千斤頂7在頂升預製梁2施工過程中,預製梁端產生的轉角:
由∑θc′=0、∑θc=0可得:
千斤頂7在頂升預製梁2施工過程中,計算頂升高度Δ,見圖9:
D千斤頂7頂升至計算高度後,澆築預製梁連續接頭混凝土10,後澆混凝土10達到設計要求強度後,負彎矩區預應力束11進行張拉;
E撤去預製梁2連續接頭10處臨時支座3,完成結構體系轉換;
F依次卸除各跨千斤頂7荷載,使主梁2回落至頂起前位置,最終結構體系內力狀態達到一次落架成橋狀態。
卸除B端千斤頂7荷載,使主梁2梁端回落高度Δ,見圖10,在結構體系內引起的內力。
式中:
B端回落後,卸除A端千斤頂荷載,結構體系內引起的累計內力見圖11:
圖11所示內力圖與圖8所示的內力圖進行疊加,得到最終結構體系內力狀態,即達到一次落架成橋狀態,圖12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是為了闡述本發明的原理和可實施性的示例,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對於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