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粘滯阻尼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14:23:2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築結構用耗能減震裝置,具體涉及一種新型粘滯阻尼器。
背景技術:
工程結構振動控制技術突破了傳統消極抵抗式的設計方法,通過在結構物上安裝減隔振裝置來調整結構的動力特性或者通過外部能源對結構施加外力來抵抗外荷載作用,從而減輕結構損傷和提高結構的抗災性能。
工程結構振動控制包括各種被動控制、主動控制、半主動控制、混合控制以及近年來不斷得到重視的智能控制。國內外工程結構應用振動控制技術的實例已顯示出其顯著的減振效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被動控制技術如隔震和耗能減振(包括採用粘滯阻尼器和金屬阻尼器等)的研究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並進入到實際應用階段。
粘滯阻尼器是應用粘性介質和阻尼器結構部件的相互作用產生阻尼力的原理設計製作的一種被動速度相關型產品。目前,現有的粘滯阻尼器在裝配、試驗、安裝過程中無法知道活塞在缸體內的位置,只有活塞位於缸體內的中心位置才能發揮粘滯阻尼器的最大性能,尤其在施工現場安裝時,往往會產生尺寸偏差,需要藉助第三方儀器來測量確定活塞位於缸體內的位置,因此安裝效率低、安裝質量差。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粘滯阻尼器,該粘滯阻尼器在現場安裝時無需藉助第三方儀器來測量確定活塞位於缸體內的位置,提高了產品裝配和施工安裝的效率。
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粘滯阻尼器,包括內部設有阻尼液的缸體,及設置於缸體兩端的密封端蓋,及滑動設置於所述缸體內的活塞,及穿過一端所述密封端蓋與所述阻尼活塞固接的活塞杆,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杆上沿所述活塞杆外壁的圓周方向設有長條狀凹槽,所述長條狀凹槽位於所述密封端蓋與所述活塞杆的連接處,將活塞位於缸體中心處時,在密封端蓋與活塞杆的連接處設置長條狀凹槽,在施工現場安裝時,只需將活塞杆拉伸至長條狀凹槽位於密封端蓋處,即可保證活塞杆位於缸體中心,無需藉助第三方儀器來測量確定活塞位於缸體內的位置,提高了安裝效率。
優選的,所述長條狀凹槽的兩側還各設有一形狀相同且間距相等的長條狀凹槽,兩側的長條狀凹槽保證了一定的誤差值,使密封端蓋位於兩長條狀凹槽之間即可,無需對準密封端蓋與長條狀凹槽的位置,使安裝效率大大提高。
優選的,所述長條狀凹槽之間還設有標尺刻度槽,可以讀出每次活塞偏移的位移量,收集粘滯阻尼器在裝配、試驗、安裝過程中的偏移數據,以便用於優化操作工序,減少活塞偏移量。
優選的,所述長條狀凹槽為繞所述活塞杆外壁一周的環形凹槽,安裝時任何方位都可見,提高安裝效率。
優選的,所述長條狀凹槽的深度不大於1mm,減少長條狀凹槽對活塞杆強度的影響。
優選的,所述阻尼活塞由若干間距相等的活塞組成,所述活塞上均設有阻尼液流道,採用多活塞結構,在保證內壓不變的情況下,可產生更大的阻尼力,若限定阻尼力,則可有效的減少內腔壓力,進而減小缸筒壁厚,節約成本。
優選的,所述阻尼液流道為沿所述活塞軸向貫穿的通孔,製作方便,節約成本。
優選的,所述阻尼液流道包括分別設置於所述活塞軸向兩側的入口和出口以及與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連通的流道,所述流道沿所述活塞的外壁周向螺旋設置,將阻尼液流道延伸至活塞外壁,通過螺旋狀流道增大阻尼液流道的細長比,這樣既不改變現有阻尼液流道的大小,又可降低產品成本。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
(1)本實用新型在施工現場安裝時,只需將活塞杆拉伸至長條狀凹槽位於密封端蓋處,即可保證活塞杆位於缸體中心,無需藉助第三方儀器來測量確定活塞位於缸體內的位置,提高了產品裝配和施工安裝的效率;
(2)本實用新型採用多活塞結構,在保證內壓不變的情況下,可產生更大的阻尼力,若限定阻尼力,則可有效的減少內腔壓力,進而減小缸筒壁厚,節約成本;
(3)本實用新型將阻尼液流道延伸至活塞外壁,通過螺旋狀流道增大阻尼液流道的細長比,這樣既不改變現有阻尼液流道的大小,又可降低產品成本。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的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處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活塞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1、缸體;2、密封端蓋;3、阻尼活塞;4、活塞杆;5、長條狀凹槽;6、標尺刻度槽;7、活塞;8、阻尼液流道;81、入口;82、出口;83、流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最優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型粘滯阻尼器,包括內部設有阻尼液的缸體1,及設置於缸體1兩端的密封端蓋2,及滑動設置於缸體1內的阻尼活塞3,及穿過密封端蓋2與阻尼活塞3固接的活塞杆4,其特徵在於,活塞杆4上沿活塞杆4外壁的圓周方向設有長條狀凹槽5,長條狀凹槽5位於密封端蓋2與活塞杆4的連接處,長條狀凹槽5的深度不大於1mm。
本實施例在施工現場安裝時,只需將活塞杆拉伸至長條狀凹槽位於密封端蓋處,即可保證活塞杆位於缸體中心,無需藉助第三方儀器來測量確定活塞位於缸體內的位置,提高了產品裝配和施工安裝的效率。
實施例2
如圖2、3所示,長條狀凹槽5的兩側還各設有一形狀相同且間距相等的長條狀凹槽,長條狀凹槽5為繞活塞杆外壁一周的環形凹槽,長條狀凹槽5之間還設有標尺刻度槽6。
本實施例兩側的長條狀凹槽保證了一定的誤差值,使密封端蓋位於兩長條狀凹槽之間即可,無需對準密封端蓋與長條狀凹槽的位置,使安裝效率大大提高;同時可以讀出每次活塞偏移的位移量,收集粘滯阻尼器在裝配、試驗、安裝過程中的偏移數據,以便用於優化操作工序,減少活塞偏移量;環狀凹槽使安裝時任何方位都可見,提高安裝效率。
實施例3
如圖4所示,阻尼活塞3由若干間距相等的活塞7組成,活塞7上均設有阻尼液流道8,阻尼液流道8為沿活塞軸向貫穿的通孔。
本實施例採用多活塞結構,在保證內壓不變的情況下,可產生更大的阻尼力,若限定阻尼力,則可有效的減少內腔壓力,進而減小缸筒壁厚,節約成本。
實施例4
如圖5、6所示,阻尼液流道8包括分別設置於活塞7軸向兩側的入口81和出口82以及與入口81和出口82連通的流道83,流道83沿活塞7的外壁周向螺旋設置。
本實施例將阻尼液流道延伸至活塞外壁,通過螺旋狀流道增大阻尼液流道的細長比,這樣既不改變現有阻尼液流道的大小,又可降低產品成本。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