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kg/m鋼軌鐵路道岔藏尖式轉轍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14:05:16
專利名稱:43kg/m鋼軌鐵路道岔藏尖式轉轍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道岔,尤其屬於普通鋼軌鐵路道岔轉轍器。
背景技術:
道岔轉轍器系引導列車沿正線或側線方向行駛的鐵路線路設備。目前鐵路上運用的道岔轉轍器,無論是電動道岔還是風動道岔,均為尖軌與基本軌貼靠方式,尖軌的尖端採用細薄形式,由於其結構原因,故存在的不足由於均為貼尖式尖軌,尖軌的尖端極易受到磨損和軋傷,這不僅導致設備使用壽命短,而且容易產生機車車輛脫軌事故的發生,影響生產、造成經濟損失。
技術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藏尖式尖軌轉轍器,使尖軌尖端不被車輪壓損,減少更換頻率及使列車正常運營的43kg/m鋼軌鐵路道岔藏尖式轉轍器。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措施43kg/m鋼軌鐵路道岔藏尖式轉轍器,包括基本軌,尖軌,其在於由普通鋼軌製作的尖軌自尖端處到上端面開始變形處的上端面為等腰三角形,上端面為等腰三角形段的側面為坡形,該段的截面形狀為等腰形,在與尖軌相貼的基本軌的側面為斜面,並與尖軌的接觸面形狀相配合,尖軌的尖端藏於基本軌軌距線以內,尖軌軌腰兩側裝有補強板,通過連接螺栓與尖軌固定。
工作原理當火車通過尖軌的上端面寬為20毫米以上部分時方受車輪側壓力,當通過尖軌的上端面寬為20~5毫米部分時,為車輪側壓力過渡段,當通過尖軌的上端面寬為5毫米以下部分時,尖軌的尖端由於藏於基本軌的側面軌距線以內,故為不受火車車輪壓力狀態段,火車順利通過。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使尖軌尖端不被車輪壓損,減少更換頻率及使列車正常運營,減低生產成本,防止火車脫軌事件的發生,加工簡單。
圖1為43kg/m鋼軌鐵路道岔藏尖式轉轍器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A向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基本軌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包括基本軌(1),尖軌(2)的43kg/m鋼軌鐵路道岔藏尖式轉轍器,為了實現使尖軌尖端不被車輪壓損,減少更換頻率及使列車正常運營的目的,將由普通鋼軌製作的尖軌(2)自尖端(3)處到上端面(4)開始變形處的上端面(4)加工成等腰三角形,並同時也將上端面(4)為等腰三角形段的側面(5)加工為坡形,該段的截面(6)形狀加工為等腰形,在與尖軌(2)相貼的基本軌(1)的側面加工成與尖軌(2)的接觸面形狀相配合的斜面,尖軌(2)的上端面(4)寬為5毫米以下部分至尖端(3)藏於基本軌(1)軌距線以內,尖軌(2)軌腰兩側裝有補強板(7、8)通過連接螺栓(9)與尖軌(2)固定。
工作原理當火車通過尖軌的上端面(4)寬為20毫米以上部分時完全受車輪側壓力,當通過尖軌的上端面(4)寬為20~5毫米部分時,為車輪側壓力過渡段,當通過尖軌的上端面(4)寬為5毫米以下部分時,尖軌(2)的尖端(5)由於藏於基本軌(1)的側面(4)軌距線以內,故為不受火車車輪壓力狀態段,火車順利通過。
權利要求1.43kg/m鋼軌鐵路道岔藏尖式轉轍器,包括基本軌(1)、尖軌(2),其特徵在於由普通鋼軌製作的尖軌(2)自尖端(3)處到上端面(4)開始變形處的上端面(4)為等腰三角形,上端面(4)為等腰三角形段的側面(5)為坡形,該段的截面(6)形狀為等腰形,在與尖軌(2)相貼的基本軌(1)的側面(7)為斜面,並與尖軌(2)的接觸面形狀相配合,尖軌(2)的尖端(3)藏於基本軌(1)軌距線以內,尖軌(2)軌腰兩側裝有補強板(8、9),通過連接螺栓(10)與尖軌(2)固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43kg/m普通鋼軌鐵路道岔轉轍器。其解決目前存在的由於均為貼尖式尖軌,尖軌的尖端極易受到磨損和軋傷,導致使用壽命短,容易產生脫軌事故等不足,解決的技術措施本裝置包括基本軌(1)、尖軌(2),其在於由普通鋼軌製作的尖軌(2)自尖端(3)處到上端面(4)開始變形處的上端面(4)為等腰三角形,上端面(4)為等腰三角形段的側面(5)為坡形,該段的截面(6)形狀為等腰形,在與尖軌(2)相貼的基本軌(1)的側面(7)為斜面,並與尖軌(2)的接觸面形狀相配合,尖軌(2)的尖端(3)藏於基本軌(1)軌距線以內,尖軌(2)軌腰兩側裝有補強板(8、9),通過連接螺栓(10)與尖軌(2)固定。
文檔編號E01B7/00GK2863858SQ200620098429
公開日2007年1月31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24日 優先權日2006年2月24日
發明者熊學政, 林棟材, 歐陽榮慶, 黃小平, 程志龍, 彭年喜, 黃繼明, 陳先祥, 牛德雄, 陶宏超 申請人:武漢鋼鐵(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