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23:56:51 3
專利名稱: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水採暖入戶裝置,廣泛應用於各類工礦企業構築物、住宅
性建築熱水採暖的熱力入口。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以熱水為熱媒的集中供熱管網,管網內的壓力往往高於戶內採暖系 統所需要的資用壓力,在戶內採暖系統的入口處如不進行調節, 一方面會造成戶內採暖溫 度過高,同時會對戶內系統產生水力衝擊,嚴重時會損壞戶內採暖系統;另一方面,對於一 個供熱管網內的各個熱用戶,會使一部分熱用戶室內採暖溫度過高,而另一部分熱用戶室 內採暖溫度過低,即產生"供熱失調"現象。 現有技術中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是在採暖熱水入口處設置流量孔板和單一的 調節閥調節入戶的壓力和流量,並輔助安裝壓力表、溫度表、除汙器等,但是該方法存在著 以下不足其一,佔用較大的建築空間,增加工程造價;其二,調節能力有限,流量孔板不能 實現適時調節,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大規模集中供熱要求;其三,各個單一的流量孔板、調 節閥、除汙器等現場組裝,其安裝水平取決於安裝人員的素質,如安裝不好或使用時間較長 後,經常出現洩漏事故;其四,無效熱損失大,浪費能源。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緊湊、佔用空間小、流量、壓力調節範圍寬、佔 地少的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包括本體、採暖供水入口、採暖供水出口、採暖回水入
口 、採暖回水出口 ,在本體上設有壓力調節閥和流量調節閥。 所述的本體上還設有外部循環閥。 所述的本體上還設有溫度表和壓力表。 所述的本體側部設有洩水旋塞。 所述的本體底部設有排汙旋塞。 所述的本體上還設有進口除汙器和出口除汙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 1)流量、壓力調節範圍寬,不但適用於較小的供熱管網,對於大的供熱管網也同樣 適用; 2)結構緊湊,不存在洩露現象,無效熱損失小,環保節能; 3)結構緊湊,幾乎不佔用建築空間,可降低工程造價; 4)可適時調節,直接讀取供水壓力、供水溫度、回水溫度、供回水壓差以及採暖系 統資用壓力等熱力參數。
圖1是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的結構主視圖。 圖2是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的結構俯視圖。 圖3是圖2的A-A向視圖。 圖4是圖2的B-B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見圖1、圖2,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由本體1及設置於本體1上的壓力調節閥 2、流量調節閥3、外部循環閥4、壓力表5、溫度表6、排汙旋塞7、進口除汙器8、出口除汙器 9、洩水旋塞10、採暖供水入口 11 ;採暖供水出口 12、採暖回水出口 13、及採暖回水入口 14 組成。 採暖供水入口 11與外部供熱管網供水管相連,採暖供水出口 12與室內採暖系統 供水管相連;採暖回水入口 14與室內採暖系統回水管相連,採暖回水出口 13與外部供熱管 網回水管相連。採暖系統初始投入運行時,可通過調節壓力調節閥2和流量調節閥3使採 暖系統獲得設計需要的流量和壓力,使室內採暖溫度達到設計要求,在調節過程中可通過 溫度表6、壓力表5實時觀測供、回水溫度和壓力等參數。 當外部管網需要調試、維護時,可關閉壓力調節閥2和流量調節閥3,打開外部循 環閥4,使外部管網供水管和回水管連通,實現外部循環;當採暖系統維護檢修時,可通過 關閉壓力調節閥2和流量調節閥3,打開系統洩水旋塞IO,排除採暖系統的水,實現對採暖 系統檢修維護。 本裝置按工程需要,進行系列化設計、生產。
權利要求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包括本體、採暖供水入口、採暖供水出口、採暖回水入口、採暖回水出口,其特徵在於,在本體上設有壓力調節閥和流量調節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本體上還設 有外部循環閥。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本體上還 設有溫度表和壓力表。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本體側部 設有洩水旋塞。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本體底部 設有排汙旋塞。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式熱水採暖入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本體上還 設有進口除汙器和出口除汙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廣泛應用於各類工礦企業構築物、住宅性建築熱水採暖的熱力入口的熱水採暖入戶裝置,包括本體、採暖供水入口、採暖供水出口、採暖回水入口、採暖回水出口,在本體上設有壓力調節閥、流量調節閥、外部循環閥、溫度表和壓力表。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流量、壓力調節範圍寬;2)不存在洩露現象,無效熱損失小,環保節能;3)結構緊湊,幾乎不佔用建築空間,可降低工程造價;4)可適時調節,直接讀取供水壓力、供水溫度、回水溫度,供、回水壓差,採暖系統資用壓力等熱力參數。
文檔編號F24D19/08GK201438002SQ20092001611
公開日2010年4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5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5日
發明者吳紹軍, 孫川, 王充 申請人:中冶焦耐(大連)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冶焦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