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身前梁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23:07:21 2
一種車身前梁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身前梁,包括上板,下板,左板和右板,所述上板,下板,左板和右板焊接成中空的柱體,所述柱體兩端焊接有前蓋板和後蓋板,所述前蓋板和後蓋板開設有螺栓孔,所述上板開設有螺栓孔,所述左板開設有螺紋孔,所述柱體內設有至少兩個加強部件,所述加強部件是與所述柱體橫截面中空部分相同的加強板材,所述加強部件的四側面分別與所述上板、下板、左板和右板相連接,所述加強部件上開有孔。本實用新型在中空的前梁中設置了加強部件,增加了車身前梁的強度,且部件上開有孔,使車身前梁的內部是一個連通的空間,減少汽車行駛時的噪音。
【專利說明】 一種車身前梁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領域,特別一種車身前梁。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汽車行業迅猛的發展,汽車事故發生得也越來越多,汽車的安全性能成為衡量汽車的一個重要標準。車身前梁的強度是汽車安全性能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但目前的車身前梁,強度不夠,容易在事故中變形。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身前梁。
[0004]本實用新型的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車身前梁,包括上板,下板,左板和右板,所述上板,下板,左板和右板焊接成中空的柱體,所述柱體兩端焊接有前蓋板和後蓋板,所述前蓋板和後蓋板開設有螺栓孔,所述上板開設有螺栓孔,所述左板開設有螺紋孔,所述柱體內設有至少兩個加強部件,所述加強部件是與所述柱體橫截面中空部分相同的加強板材,所述加強部件的四側面分別與所述上板、下板、左板和右板相連接,所述加強部件上開有孔。
[0005]其中,所述上板上的螺栓孔可以安裝有彈簧支座。
[0006]其中,所述前蓋板與後蓋板開設的螺栓孔可以使前梁與車側板相連接。
[0007]其中,所述加強部件之間的距離為20-25釐米。
[0008]其中,所述加強部件的厚度為1-1.4釐米。
[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在中空的前梁中設置了加強部件,增加了車身前梁的強度,且部件上開有孔,使車身前梁的內部是一個連通的空間,減少汽車行駛時的噪音。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截面圖;
[0011]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實際使用並不局限於此實施例。
[0013]實施例1
[0014]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車身前梁,包括上板I,下板2,左板3和右板4,所述上板1,下板2,左板3和右板4焊接成中空的柱體,所述柱體兩端焊接有前蓋板7和後蓋板8,所述前蓋板7和後蓋板8開設有螺栓孔,所述上板I開設有螺栓孔,所述左板3開設有螺紋孔,所述柱體內設有至少兩個加強部件5,所述加強部件5是與所述柱體橫截面中空部分相同的加強板材,所述加強板材5的四側面分別與所述上板1,下板2,左板3和右板4相連接,所述加強部件5上開有孔6。所述加強部件5之間的距離為20釐米。所述加強部件5的厚度為I釐米。
[0015]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身前梁,包括上板,下板,左板和右板,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板,下板,左板和右板焊接成中空的柱體,所述柱體兩端焊接有前蓋板和後蓋板,所述前蓋板和後蓋板開設有螺栓孔,所述上板開設有螺栓孔,所述左板開設有螺紋孔,所述柱體內設有至少兩個加強部件,所述加強部件是與所述柱體橫截面中空部分相同的加強板材,所述加強部件的四側面分別與所述上板、下板、左板和右板相連接,所述加強部件上開有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前梁,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強部件之間的距離為20-25釐米。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身前梁,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強部件的厚度為1-1.4釐米。
【文檔編號】B60R19/04GK203528402SQ201320501881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7日
【發明者】孟明華 申請人:江蘇卡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