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內置循環油路且帶水平支撐盤的液壓油缸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04:37:3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油缸技術,具體涉及一種內置循環油路且帶水平支撐盤的液壓油缸。
背景技術:
液壓油缸是將液壓能轉變為機械能的、可做直線往復運動的液壓執行元件。它結構簡單、工作可靠。用它來實現往復運動時,可免去減速裝置,並且沒有傳動間隙,運動平穩,因此在各種機械的液壓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
常見的液壓油缸主要包括缸筒和活塞組件,缸筒內空腔的有活塞杆的那部分為有杆內腔、缸筒內空腔的沒有活塞杆的那部分為無杆內腔,通過外部油路依次在有杆內腔和無杆內腔中供油和放油就可以推動活塞杆往復直線運動。
在大部分領域中應用的液壓油缸都採用外部油路的方式給液壓油缸供油和放油,這種外部油路的液壓油缸原理簡單,容易實現,生產成本也相對較低,但是油路設置在缸體外部容易由於碰撞而損傷油管,進而導致液壓油缸無法供油,這種外部供油的液壓油缸性能及可靠性相對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點與不足,提供一種內置循環油路的穩定性可靠性較好的液壓油缸。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內置循環油路且帶水平支撐盤的液壓油缸,包括:固定缸筒組件及可在所述固定缸筒組件內腔中活塞運動的活動缸筒組件;所述固定缸筒組件,包括固定缸筒及沿其軸向平行設置在固定缸筒內腔中央的活塞杆、所述固定缸筒和活塞杆底端用法蘭連接固定,所述活塞杆頂端設置一直徑大於活塞杆直徑的活塞頭、活塞杆杆體內沿其軸向並排設置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與第二油路底端連通、第一油路的頂端在貼近活塞頭底端處橫折並貫穿活塞杆的杆體、所述第二油路頂端貫穿所述活塞頭並連通至所述活動缸筒組件的內腔;所述活動缸筒組件,其從固定缸筒組件的頂端插入固定缸筒組件的內腔並套住所述活塞頭及活塞杆,所述活動缸筒組件包括活動缸筒及設置在活動缸筒底端的內油隔斷塞,所述活動缸筒套住所述活塞頭、所述內油隔斷塞套住所述活塞杆,所述活動缸筒的頂端連接一萬向連接件,所述萬向連接件頂端通過一抱箍與水平設置的支撐盤連接固定。
進一步,所述活塞杆的底端連接一雙向液壓鎖,所述雙向液壓鎖內部設置兩個液壓鎖油口分別連通第一油路及第二油路的底端。
進一步,所述活塞杆上端設置有一橫向貫穿側壁的第一油口,所述第一油口貼近所述活塞頭底面且與第一油路頂端連通;所述第一油路通過第一油口從活塞杆的側壁連通至活塞杆的杆體外;所述第二油路通過第二油口從活塞杆的頂面連通至活塞杆的杆體外。
進一步,所述所述固定缸筒底端側壁上設置一平頭消聲器,所述平頭消聲器連通固定缸筒的內腔。
進一步,所述活塞頭把所述活動缸筒組件的內腔密封分離、活塞頭以下的活動缸筒組件的內腔為有杆內腔,活塞頭以上的活動缸筒組件的內腔為無杆內腔,所述第一油路經第一油口連通有杆內腔、第二油路經第二油口連通無杆內腔。
進一步,所述活塞頭上套設有活塞密封組件,所述活塞密封組件包括依次套設的O形圈、擋圈、格萊圈及泛塞封;所述內油隔斷塞上套設有內油密封組件,所述內油密封組件包括依次套設的防塵圈、杆密封U形圈、杆密封、支撐環及O形圈。
進一步,所述固定缸筒頂端套設有一封蓋組件,所述封蓋組件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置的支撐套、隔套、防塵圈及壓蓋;所述固定缸筒頂端側壁上還設置有一直通式壓注油杯,該直通式壓注油杯橫穿所述壓蓋及固定缸筒的筒壁。
進一步,所述活塞杆底端側壁上連接一調壓頭,所述調壓頭連通第二油路,並在調壓後封堵。
進一步,該內置循環油路且帶水平支撐盤的液壓油缸外表面拋光且鍍有硬鉻,硬鉻的鍍層厚度大於25um。
相比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該液壓油缸內置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通過雙向液壓鎖控制內部油路,使液壓油在油缸內部循環,可有效避免外部碰撞損傷油管,導致液壓油缸無法供油;多層活塞密封組件配合嚴密、無滲漏油;液壓油缸拋光且鍍有耐磨耐腐蝕的硬鉻,可在淋雨、高溫、低溫、溼熱、太陽輻射、砂塵、鹽霧、黴菌等環境下穩定工作,性能可靠穩定。
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以下將結合附圖說明闡述本實用新型的較佳的實施方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液壓油缸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局部A的放大圖。
圖3是圖1中活動缸筒組件伸出時油路走向示意圖。
圖4是圖3中局部C的放大圖。
圖5是圖3中局部D的放大圖。
圖6是圖1中活動缸筒組件縮回時油路走向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同時參閱圖1至圖6,圖1是本實用新型液壓油缸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局部A的放大圖,圖3是圖1中活動缸筒組件伸出時油路走向示意圖,圖4是圖3中局部C的放大圖,圖5是圖3中局部D的放大圖,圖6是圖1中活動缸筒組件縮回時油路走向示意圖。
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內置循環油路且帶水平支撐盤的液壓油缸10,包括一固定缸筒組件20及及一可在所述固定缸筒組件20內腔中活塞運動的活動缸筒組件30。所述液壓油缸10外表面拋光且鍍有硬鉻,硬鉻的鍍層厚度大於25um。
所述固定缸筒組件20包括一固定缸筒21和一沿其軸向平行設置在所述固定缸筒21內腔中央的活塞杆22,所述活塞杆22與固定缸筒21在底端用法蘭連接固定,所述活動缸筒組件30從所述固定缸筒21的頂部插入所述固定缸筒21的內腔並套住所述活塞杆22。
所述固定缸筒21頂端套設有一封蓋組件21a,所述封蓋組件21a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置的支撐套21a-1、隔套21a-2、防塵圈21a-3及壓蓋21a-4,壓蓋21a-4將所述封蓋組件21a壓緊並固定在固定缸筒21上端內腔中。所述固定缸筒21頂端側壁上還設置有一直通式壓注油杯21b,該直通式壓注油杯21b橫穿所述壓蓋21a-4及固定缸筒21的筒壁,,用於給所述固定缸筒21的內腔注入潤滑劑。
所述固定缸筒21底部側壁上設置一平頭消聲器21c,所述平頭消聲器21c橫穿固定缸筒21的側壁連通固定缸筒21的內腔,使得所述固定缸筒21內腔與外部氣流相通且降低壓縮氣流的流動噪音。
所述活塞杆22頂端用螺栓固定一活塞頭22a、活塞杆22的杆體內沿其軸向並排設置第一油路22b和第二油路22c、所述活塞杆22上端設置有一橫向貫穿側壁的第一油口22d,所述第一油口22d貼近所述活塞頭22a底面且與第一油路22b頂端連通;所述活塞杆22的頂面上開設第二油口22e,所述第二油口22e與第二油路22c頂端連通。所述第一油路22b通過第一油口22d從活塞杆22側壁連通至活塞杆22的杆體外;所述第二油路22c經過第二油口22e從活塞杆22頂面連通至活塞杆22的杆體外。
所述活塞杆22的底端連接一雙向液壓鎖22g,設置在所述雙向液壓鎖22g內部的兩個液壓鎖油口分別與所述第一油路22b及第二油路22c的底端連通;活塞杆底端側壁上連接一調壓頭22h,所述調壓頭22h連通第二油路22c底端,該內置循環油路且帶水平支撐盤的液壓油缸10調試內部油路壓力時,通過調壓頭22h注入航空油調壓,並在調壓後封堵調壓頭22h。
所述活塞頭22a直徑大於活塞杆22的直徑,活塞頭22a上套設一活塞密封組件22f,所述活塞密封組件22f包括依次套設的O形圈22f-1、擋圈22f-2、、格萊圈22f-3、及泛塞封22f-4。
所述活塞頭22a將所述活動缸筒組件30的內腔密封分離,活塞頭22a下端的活動缸筒組件30的內腔為有杆內腔31b,活塞頭22a上端的活動缸筒組件30的內腔為無杆內腔31a,所述第一油路22b經第一油口22d連通有杆內腔31b、第二油路22c經第二油口22e連通無杆內腔31a。
所述活動缸筒組件30包括一活動缸筒31和一固定在該活動缸筒31底端的內油隔斷塞32。所述活動缸筒31匹配套住活塞頭22a、所述內油隔斷塞32匹配套住所述活塞杆22,所述內油隔斷塞32將所述有杆內腔31b與所述固定缸筒21的內腔密封隔離,以免有杆內腔31b中的液壓油進入固定缸筒21的內腔。所述活動缸筒31的頂端連接一萬向連接件33,所述萬向連接件33頂端通過一抱箍33b與水平設置的支撐盤33a連接固定。
所述內油隔斷塞32上套設有內油密封組件,該內油密封組件包括依次套設的防塵圈、杆密封U形圈、杆密封、支撐環及O形圈等。
見圖3至圖6,本實用新型的液壓油缸10在工作時,內部的第一油路22b和第二油路22c中的液壓油流向為:
活動缸筒組件30從固定缸筒21伸出時,外部氣流經平頭消聲器21c流入固定缸筒21內腔。液壓油依次從有杆內腔31b中流經第一油口22d、第一油路22b、雙向液壓鎖22g、第二油路22c、第二油口22e,最終進入無杆內腔31a。
活動缸筒組件30向固定缸筒21中縮回時,內部氣流經平頭消聲器21c流出固定缸筒21內腔。液壓油依次從無杆內腔31a中流經第二油口22e、第二油路22c、雙向液壓鎖22g、第一油路22b、第一油口22d,最終進入有杆內腔31b。通過控制雙向液壓鎖22g的閉合可鎖定液壓油缸10,讓液壓油缸10處於保壓狀態。
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如果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改動或變形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倘若這些改動和變形屬於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等同技術範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