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小村養螞蝗致富(廣西臨桂他不走尋常路)
2023-05-18 14:44:03 3
蝗蟲俗稱螞蚱,以前在不少地方,蝗蟲經常給農業生產造成一定的危害。不過,臨桂男子文鳳友卻用3年時間潛心研究螞蚱養殖,終獲養殖要領,並和臨桂中庸鎮的一家農家樂達成合作意向,將螞蚱推向市場成為一道特色菜。同時,他們期待帶領當地村民一起發展,希望大家靠著這蝗蟲能「飛蝗騰達」。
孩子們十分喜歡螞蚱這道特色菜。
起步坎坷,多次嘗試卻效益不佳40多歲的文鳳友摸索養殖螞蚱的時間已有3年。3年前,家境困窘的他為了擺脫貧困,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了解到螞蚱養殖是一項低投入、高回報的新興養殖產業,便動了靠養螞蚱致富的心思。不過在思想傳統的農民看來,螞蚱是一種啃食莊稼造成莊稼減產甚至顆粒無收的害蟲,文鳳友「養害蟲致富」這種想法太大膽和異想天開,起初並沒有得到他人的理解。
抓螞蚱是個技術活。
不過,文鳳友是個倔性子,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去做。他確定要養螞蚱後,從提升自己的養殖技術入手,先後到廣東、雲南等地拜師求學,寄人籬下的日子讓他飽受艱辛。經過幾年的潛心鑽研和實踐,文鳳友終於摸清了螞蚱的生活習性和養殖技術,加上親手養殖,現在的文鳳友心中儼然有了一本「養螞蚱經」。
「養螞蚱關鍵要控制好環境溫度。15到40攝氏度比較合適,如果溫度到了15度或者10度以下,就必須要採取保溫措施。此外養殖大棚裡面不能進水,要搞排水溝。」文鳳友介紹道。
經歷了多次失敗的嘗試,文鳳友反覆總結經驗,螞蚱總算是磕磕絆絆地養起來了。文鳳友開始是將螞蚱養在村裡,村子的地理位置相對偏僻,來的人少,螞蚱這種特殊食材更是沒什麼人收購。於是,如何把這些天然又美味的小蟲賣出去,又成了文鳳友的一塊心病。
「農旅」融合,合作圖發展為了賣出螞蚱,文鳳友想了很多辦法。今年年初,他找到了蓮花島的老闆李桂增。
用青草餵養螞蚱
「我看他這人老實,做得也很辛苦,就把景區入口附近的那塊地騰了出來,給他養螞蚱,我幫他賣。」李桂增向我們提起與文鳳友合作的初衷。
雙方很快達成了合作協議,由蓮花島景區提供資金和養殖場地,文鳳友負責養殖。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很快蓮花島的餐桌上多了以螞蚱為主要食材的特色菜,吸引了不少食客。而對於文鳳友來說,蓮花島的客流量較大,特色農業與旅遊業的融合發展讓文鳳友養殖的螞蚱銷路逐漸打開,脫貧有了新盼頭。
「市場價格嘛,現在這裡面的螞蚱有60塊一斤的,也有100塊一斤的,小的貴一點,有翅膀的便宜一點。」文鳳友指著養殖大棚內的螞蚱笑道。
記者在養殖螞蚱的大棚內看到,螞蚱在棚內到處飛舞,十分活潑。文鳳友說,他養殖的螞蚱都是野生螞蚱繁殖出來的,十分生猛,為了不給當地莊稼帶來破壞,「防逃」措施十分重要。此外,為了保證質量,他餵養螞蚱從不用飼料,都是用自己種植的青草,這些青草也不打藥水。
文鳳友介紹說,原生態養殖的螞蚱不僅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一定的藥用價值,螞蚱養殖是一項短平快的產業,不僅投資成本低,一年四季都可以養,而且養殖2個月就可以上市出售。
希望帶領大家一起「飛蝗騰達」依託蓮花島景區,目前文鳳友的螞蚱養殖和銷售都逐漸走上了正軌,他和李桂增就如何進一步發揮這個「特色產業 旅遊」項目的優勢,也有了一些新想法。
展示自己養殖的螞蚱
「來這裡玩的遊客有很多是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的。小孩子大多喜歡捉螞蚱玩,所以我就和文大哥商量,看看能不能將他建在我們蓮花島附近的大棚進行優化,讓孩子們可以進去參觀、捉螞蚱,增加親子互動環節。」李桂增說。
對於李桂增的建議,文鳳友非常贊成:「我準備以後把進大棚的路修好,再把我在蓮花島的這個大棚做得更寬敞漂亮,做成觀光園。家長帶孩子們來的時候,我就收點門票錢,讓他們進去拍照,再送二兩螞蚱給他們吃。」
「螞蚱的市場前景是很廣闊的。我打算結合我們的旅遊項目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這樣的特色養殖,一方面帶動我們旅遊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通過合作社等方式,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李桂增和文鳳友表示,他們非常歡迎並且期待著其他人尤其是周邊的貧困戶一同「入夥」搞合作養殖,希望帶領大家「飛蝗騰達」。(圖文來源:桂林日報 記者 蔣偉華 通訊員 李輝朝 於政捷)
,